红河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表(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黄茅山背阴山冲尾矿库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我局拟对以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
联系电话:0873-3856544、0873-3197054(州政务服务中心1楼C区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区C11号生态环境综合窗口)
公示期: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蒙自市观澜路中段红河州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科
传 真:0873-3856544
邮 编:661199
项目名称 |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黄茅山背阴山冲尾矿库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 建设地点 | 云南省个旧市老厂镇 | 建设单位 |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 | |
环评文件类型 | 报告书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云南莱恩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
项目概况 | ||||||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作为建设主体,实施“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黄茅山背阴山冲尾矿库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设计对下属黄茅山尾矿库尾矿资源进行回采再选;根据《初步设计》,本项目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黄茅山尾矿库新建尾矿回采系统工程、新建入选尾矿输送管道工程、风筝山选矿厂改造工程等主体工程,现有再选尾矿输送管道(风筝山选厂-卡房浓密机)、混合尾矿输送管线(卡房浓密机-象冲尾矿库)、象冲尾矿库等均为本项目主要依托工程。综合“十四五”大宗工业固废处置及绿色矿山等要求,结合风筝山选厂改造经济回收效率等;经过技术验证,本次设计分2期实施,一期与二期工程所采用的回采、选矿生产工艺,入选尾矿输送方式等均一致,仅工程规模及再选尾矿处置方式及去向不同;一期工程尾矿库回采、选矿规模为:1500t/d,49.5万t/a,服务年限5a;二期工程尾矿库回采、选矿整体规模提升至3000t/d,99万t/a,服务年限10a;本项目设计总服务年限15a。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为35.9812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约为35.1652hm2,临时占地面积约为0.816hm2;本次设计新增占地0.816hm2,均属临时占地,均用于新建入选尾矿输送管线。 |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本工程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尾矿回采区、选厂区域及输送管线等占用土地,使土地性质发生改变,植被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减少等;施工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施工车辆噪声会产生噪声污染;管道工程穿越河流、施工设备、工具及施工机械车辆的清洗废水、试压废水及生活污水对地表水体造成的影响;土建过程中产生扬尘影响大气环境;选厂厂区开挖土石方、建筑垃圾及损坏或废弃的各种建筑装修材料,管道敷设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施工垃圾、土石方、泥浆,废焊条及焊渣,清管废渣等,施工人员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表土扰动,形成水土流失;污废水乱排放,形成地表漫流,砂石堆场未硬化,未设置围挡设施,形成的淋滤水,粉尘,固体废物堆存不规范等,使污染物通过垂直入渗及大气沉降对土壤造成污染。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①运营期的生态影响主要为运营初期管道上层植被未完全恢复,植被覆盖率低,其水土保持的功能还未完全恢复,管道沿线地表温度提高,并通过增大蒸发而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引起地表植物不能正常生长,造成植被恢复障碍;②生产废水循环水池、初期雨水收集池、淋滤水收集池、生活污水处理站等设施防渗失效、池体破损等情况下向地下水连续渗透,废水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发生泄漏漫流渗入地下水,生产过程中废气进入到大气中,经过降雨进入地下水,引起地下水污染;③投产后,各种设备产生噪声污染;④建成后会产生更多固废、废水;⑤回采区、各污水处理设施防渗层破损、危废暂存间防渗层破损等形成地表漫流造成污染物垂直入渗对土壤造成影响,厂区生产粉尘沉降影响、污废水漫流对区域土壤造成污染。⑥选矿生产线精矿浓密、尾矿浓密压滤产生的废水治理不当可能造成地表水污染。(一)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废气防治措施(1)在施工区,应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套洒水设备,专人负责,定期洒水,在大风干燥日要加大洒水量和洒水次数;(2)合理安排工期,分段施工;(3)运输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废渣的车辆必须覆盖篷布,并对运输洒落的物料及时清除;(4)采取洒水湿法抑尘;在敷管路段过程中对开挖裸露处洒水。因此,应在一些较敏感的地区进行定期洒水,以减少扬尘产生量,洒水重点时段为春夏季和大风天气。(5)管道工程开挖临时堆存的土石方场,应尽快回填,避免露天堆放时间过长,短期内无法回填的应用塑料薄膜对其进行临时遮盖。(6)在大门口设置车轮冲洗设施对进出车辆进行车轮冲洗。采取以上措施后,建设期无组织粉尘可得到有效控制,对环境影响较小。2、施工期废水防治措施(1)施工期沟渠的开挖应尽可能选择在旱季,避开雨季,尽可能减小施工难度,又加快施工的进度,避免滑坡和减少水土流失。(2)落实材料使用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和管理措施,尽量降低材料运输和堆放对管道沿线水环境的影响。(3)采用定向钻施工方式穿越水体时,应在钻机旁设置临时沉淀池,将这些浊水和泥浆引至沉淀池内静置沉淀后自然风干,干泥妥善处置,施工完毕后覆土遮盖。(4)管线施工现场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日常生活租用附近民房解决。(5)清管试压水要采用无腐蚀性的清洁水,采用分段试压的方法,减少废水排放量。对试压废水进行收集处理;临时沉淀池容积可以满足试压废水的收集,容积可行。本项目管道为新管,废水中主要含少量的铁屑和泥沙等,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周边林地浇灌,不外排。(6)厂区的施工废水主要污染物以SS为主,通过简单沉淀后回用于生产,而且产生量较小,全部回用于施工场地、运输道路喷洒抑尘等,不外排。3、施工期废物处置措施(1)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可利用部分回用,剩余委托资质单位运至当地住建部门指定地点堆存。(2)泥浆经临时泥浆池内干化处理,清掏后委托资质单位运至当地住建部门指定地点堆存。(3)本项目选厂区均为利用原有用地,设计建设为钢结构,施工阶段设计开挖工程量较少,主要为少量基础及池体开挖,土石方量约为800m3,厂区西南部需做整体整平抬高地坪,所需方量为700m3,厂区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可全部用于场地地坪整平,剩余石方量可用于进场修补回填部,厂区不产生废弃土石方。(4)本工程回采区工业场地利用库区坝前已有占地,占地面积约为4.08hm2,根据工程设计,采区工业场地需新增泵站及隔渣擦洗车间,开挖工程量较少,土石方开挖量为120m3,全部用于采区入场道路堆填;无弃渣产生。(5)施工过程中,对生活垃圾统一收集,暂存于生活垃圾收集桶,定期清运至附近垃圾收集站,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置。(6)本项目在选厂、管道工程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能回用部分回用,剩余委托资质单位运至当地住建部门指定地点堆存。(7)焊接施工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焊条及焊渣,统一收集后交由厂商回收利用。(8)本项目管道施工完成试运行前需进行清管作业,清管时会产生少量清管废渣,统一收集后委托资质单位当地住建部门指定地点堆存。4、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1)尽量采用符合国家出厂标准的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及时关闭;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合理布局施工场地,并采取适当降噪措施。(2)按规定操作机械设备,减轻人为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做到文明施工。(3)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夜间尽可能不用高噪声设备,噪声值大于85dB(A)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机、电锯等设备只限于白天作业,禁止在夜间22:00~次日6:00施工;物料进场要安排在白天进行,避免夜间进场影响村民休息。(4)强化施工期噪声环境管理。施工现场应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并由施工企业对施工现场的噪声值进行检测和记录,超过限值必须调整施工强度,以确保附近居民点不受施工噪声干扰,避免扰民事件发生。(5)合理布置施工场地,设置施工警戒。5、施工期生态措施一、农业生态恢复措施(1)管道施工过程中要对管沟区的土壤进行分层剥离、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和循序分层回填。同时要按照恢复耕作设计文件规定的范围,将其剥离并单独堆放用土工布进行临时防护,以便工程结束后用于恢复扰动的农田。以此来尽量降低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尽快恢复农作物产量。(2)施工中除管沟开挖部分外,其余占地未对原地面土层结构造成破坏,耕作层依然处于最上端,只是因施工人员和机械的践踏和碾压,土壤变得紧实。因此,施工结束后,应通过机械或人手等方式进行表层翻动,一般要求深翻表土30~40cm,以保持土壤原有结构。(3)施工人员、施工车辆和各种设备应按规定的路线行驶,不得随意破坏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等农田基础设施。二、植被保护措施(1)施工结束后,各种临时用地必须尽快进行土地整治后覆土植被,避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2)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m范围内不得种植深根型的植物,应该种植浅根型的植物;但是在其他工程区域则应该可以种植乔木,并兼顾灌木、藤本、附生植物和草本植物,使植被的恢复效果更加接近自然状态,更加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3)项目区地理范围跨度大,植被类型和植物生境多样复杂的特点,在植物恢复措施中各地要选择适于当地环境。建议选择以下在当地环境中常见和较为重要,以及有一定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4)建议该项目在生态恢复阶段,选用本地的优良物种进行生态恢复。三、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施工单位应尽量在枯水季节施工,并抓紧施工进度,尽量缩短在该段的施工时间,减少对两栖爬行类野生动物的惊扰。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管理,加强人员生活卫生管理,避免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减少水体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生境。施工前期做好宣传工作,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让施工人员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四、管理措施(1)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教育,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周围环境、自然资源。建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协商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奖惩制度,明确各自的环境保护职责。(2)与当地林业部门加强配合,加强施工期的用火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二)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1、运营期废气防治措施本项目尾矿回采区采用洒水降尘,主要是通过增加空气湿度,其原理是利用喷雾洒水产生的微粒,通过增加尘粒的重量,达到降尘目的,且喷雾降尘装置由于水粒微小,不形成地表径流,减轻水污染。2、运营期废水防治措施回采区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容积30m³)处理后委托周边农户定期清掏用作农肥,不外排;选厂区生活污水经过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绿化、洗车等,无废水外排;选厂区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10m³/d,采用“AO生物处理+消毒”工艺,一体化设备前端配套有化粪池(容积20m³)预处理设施。选厂西南侧设置有1座初期雨水收集池,用于收集选厂区雨季初期雨水,初期雨水经收集后全部回用于选矿生产,不外排。生产线精矿压滤废水,经循环回水池回用于各选别工序,无废水外排。尾矿浓产生的浓密水经浓缩池内沉淀澄清后溢流通过管线泵入厂区高位水池,回用于生产工序。项目生产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的矿物颗粒,废水中具有较高的SS,项目采用沉淀的方式降低水中SS,同时回收其中悬浮矿物。3、固体废物处置措施一期工程设计依托现有尾矿输送系统(选厂-卡房浓缩机-象冲尾矿库),将再选尾矿经卡房浓缩机、入库前浓缩机等两级浓缩后输送至象冲尾矿库堆存;二期工程再选尾矿设计进行分流处置;一期再选(50%)尾矿设计继续沿用一期工程处置方式,剩余再选尾矿(50%)依托老厂分公司拟建的井下充填工程,充填利用。运营期厂区人员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装袋,并定期组织车辆清运至垃圾收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的化粪池等设施污泥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掏处置。本项目废钢球售卖给物资回收部门回收利用。项目回用水池沉渣定期清掏后回用于选矿生产线选矿工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本项目设计新建危险废物暂存间,配备有专人对废机油进行回收管理,并张贴危险废物标志和悬挂警示牌,危险废物暂存间配备收集桶,统一收集贮存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清运处置。4、运营期地下水防渗措施(1)本项目应进一步提高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生产用水量;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及清洗水收集处理后回用,杜绝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外排;(2)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作为工程监理单位,对重点防渗区等工程进行严格监理,阶段性施工结束后,应进行工程验收,合格后方能开展下一阶段施工,不合格的施工项目责令施工单位返工,施工监理可录制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存档;(3)生产废水相关设施做好防渗措施,同时进行长期监测,若出现防渗功能下降及时处理。(4)防渗分区:1)重点防渗分区:只存在对地下水环境具有极大潜在影响的调查区,本项目厂区主要为危险废物暂存间、机修间、油品车间等采用“2mm厚HDPE膜+环氧树脂涂料”防渗处理。防渗层技术要求可达到等效黏土防渗层Mb≥6m,渗透系数K≤1×10-10cm/s;2)一般防渗区:主要包括各类别车间装置区、浓缩系统、循环回用水池、雨水收集池、事故池、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采用“1.0mm厚HDPE+环氧树酯涂料”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技术要求可达到等效粘土防渗层厚度Mb≥1.5m,渗透系数K≤1.0×10-7cm/s;3)简单防渗:厂区除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及绿化以外的区域,一般采取水泥硬化;露天管道涂装防腐层;4)其他防渗:地下水污染防渗主要是场区内的防渗漏措施。除了以上措施外,加强日常环境管理、维护和巡查、对易腐蚀的管网及附属设施等采取防腐蚀措施,严格控制设备和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5)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结合场地周边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及污染物迁移预测分析,回采区原有三口监测井利用,作为采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观测井,关注采区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选厂区新建2口监测井作为厂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观测井,关注厂区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入选尾矿输送管线线路中部新建设置一口监测井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5、运营期噪声防治措施(1)厂区所有噪声设备均采用建筑隔声,布置在厂房内;(2)各设备采购时要求选用低噪设备;对空压机、水泵等设备在安装时进行基础隔振处理;(3)优化场地高噪设备布局;(4)加强厂区厂界绿化,选用枝叶茂密的常绿乔木、灌木、高矮搭配,形成一定宽度的吸声林带。根据工程化实验数据显示,采取建筑隔声、基础减震、安装消声器等措施后各噪声降低量在10~20dB之间,可以有效地从源头控制噪声污染。根据预测,采取措施后项目厂界噪声达标,本项目噪声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6、运营期土壤环境保护措施(1)垂直入渗防控措施为防止生产废水事故外排,在厂区设置事故池收集事故废水,处理站区域进行了一般防渗处理,正常工况下不涉及废水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小,厂区初期雨水收集后回用。因此,项目排水不会对厂区及厂区周围土壤环境造成大的影响。危废暂存间设置机修车间内,一般情况废机油均储存在油桶中,油桶为不锈钢材质,不易发生泄漏,同时要求对危废暂存间采取重点防渗措施,因此危废暂存间发生泄漏事故概率较小,对土壤环境影响不大。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进行控制。(2)地面漫流防控措施1)完善厂区周边截排水沟,防止场外雨水进入厂区;2)机修间、危废暂存间做好防雨设置,防止雨水冲刷;3)场区内的污水废水全部用管道进行收集和排放,定期对管道进行检修,防止污废水出现地面漫流现象。(3)大气沉降防控措施大气沉降防控措施主要为:尾矿回采区设置洒水降尘装置,造浆池设置临时围挡,混浆时采用补水枪兼做洒水设施;可以有效减低回采区扬尘量。本评价要求药剂投加时,降低投加高度,采用滑铲送料,减少粉尘产生,防止尘源扩散。7、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随着施工结束,植被恢复及复垦开展,合理规划布置各项生态工程建设,避免破坏敏感或关键的生态单元和廊道,可以有效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运营期对选厂周边及管道沿线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不大。8、环境风险防治措施本项目的风险源主要包括危险物质火灾、泄漏;污水事故污水处理站、泄漏;本项目地下水受污染是因为防渗装置失效导致的入渗风险。针对各类风险事故,本次环评从贮运系统防范、风险防范管理等方面编制详细的风险防范措施,并根据有关规定制定企业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同时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单位落实报告中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后,项目的环境风险可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 ||||||
公众参与情况 | ||||||
根据《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黄茅山背阴山冲尾矿库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建设单位于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上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公示时间为2024年7月31日至8月13日,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我单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完成提交给建设方,建设单位于2024年8月23日在木登硐村委会进行征求意见稿信息现场及全本公示;同步在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网站上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稿公示,同时于2024年8月23日、30日在《云南信息报》进行登报公示;公示时间2024年8月23日至9月5日,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2025年1月3日在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上进行了报批前全部信息公示;公示期间均未收到反馈意见。 | ||||||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 | ||||||
拟审批意见 | 拟同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