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强信心 重质量 快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州科技局专场)

发布日期:2023-08-16 信息来源: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

 

  发布会现场

  7月27日,“强信心 重质量 快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州科技局专场。州科技局有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全州科技领域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红梅主持新闻发布会

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红梅: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强信心 重质量 快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州科技局专场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红河州科技局,以及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科技创新领域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红河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先生;

  红河州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向东先生;

  红河学院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李贞阳先生;

  红河州水规院副院长、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菊女士;

  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个旧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志坚先生。

  我是今天发布会的主持人红河州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红梅。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驻滇新闻单位、驻州新闻单位、州级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红河州科学技术局领导作新闻发布,二是媒体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红河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先生发布新闻。

  红河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发布新闻

红河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新闻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红河州科技局,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全州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面,我简要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州科技工作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党的二十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首次进行专章部署。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明确了云南将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州委“337”工作思路提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人才强州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红河建设。全州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州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各行各业协力攻关、合作创新,汇聚形成全州上下勠力同心、锐意创新的磅礴力量,科技创新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展研发投入专项服务活动,2021年度全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7.55亿元,全省排名第三位,同比增长23.22%,增幅高于全省的14.62%。投入强度1.00%,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实施“高升规、规升高”行动,促进规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升级为规上企业,规上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提高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2022年向省科技厅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4家,企业申报数量为历年最高,比上年新增13家,增幅24%,全州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7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在全省综合绩效考评中排名第一位。备案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557家,比上年新增80家,增幅17%,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凸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大协同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我州自主研发成功的全球首台红河—2025智能全自动制浆配浆灌浆一体化平台、国内首套土工膜自动化铺设系统设备、国内首台水利工程隧(涵)洞智能检测车,共获国家级、省级科技奖31项;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火法富集—湿法脱杂—分级提取多段耦合集成处理技术”,成功开创了以资源化利用方式从源头消除重金属污染的产业发展途径;弥勒羚羊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流化床预烘干”和先进成熟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烘干制造煤粉”提质脱硫技术,实现大规模安全环保提质生产褐煤,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褐煤提质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唯一日产2000吨的提质褐煤生产线,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节能环保型低品质褐煤提质生产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蔗081609、丘陵山地甘蔗机械化种植技术分别入选2022年科技引领乡村振兴十大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名单,目前甘蔗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达5567份,跃居世界第一;自主研发的甘蔗机械化种植技术和装备,实现25度以上蔗地的机械化种植;红河州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杂交玉米品种“红单22号”通过国家审定、“红单24号”通过省级审定,重点实施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冬作蔬菜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项目,亩产达4078.62公斤;金平县梯田红米产业科技特派团通过杂交技术创制了500余份梯田红米新品种选育材料,培育出收获稳定、丰产性好的优良株系6个,带动群众增收700多万元。同时,围绕湖泊保护治理、节能降碳增效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等生态环保领域,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技术承载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2022年全州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65亿元,截至2023年7月20日,全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162份,较2022年同期增加38份;合同成交总金额3.72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1亿元,比2022年同期分别增加2.5亿元、1亿元。培养初级技术经纪人53人,积极鼓励企业牵头、参与申报科研课题,确保科研项目立项之时就是成果转化之时。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加快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与引进,创新力量有效汇聚。

  ——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发力。深入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实施“红河奔腾”人才计划和一系列引智留才计划,建立27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项目涵盖新材料、医疗卫生、绿色农业、陶瓷材料等多个领域。设立红河州院士专家工作站,批准认定张春英专家工作站等13个红河州院士专家工作站。新获批科技部“三区”人才115人,新认定云南省科技特派员247人,认定数量全省排名第二位。目前,我州三年有效期内(2021年至2023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共有480人。新选派云南省科技特派团4个,全州现有云南省科技特派团9个,在梯田红米、花卉、荔枝、蔬菜、薯类、生猪、牛等产业开展“一团一业”科技服务。选派科技特派队7个,服务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创新主体不断培育壮大。强化“一企一策”培育指导服务,今年推荐入库高新技术培育企业52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达82家左右。今年我州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申报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1家,已获备案企业25家。支持大中型企业牵头创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支持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与同领域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业集群。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强化科技平台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建设。获批新型研发机构3家,在集聚高质量人才、为企业提供有效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全州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将“星创天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主阵地,认定省级“星创天地”14个。加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红河宏斌食品有限公司的“云南省发酵蔬菜重点实验室”获批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资源,开展发酵蔬菜前沿技术研究与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实现了红河州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标志着红河州在高水平重点科技平台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获批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家,红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远甘蔗生长与环境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动了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和提质升级。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以生态构建为保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大创新投入,全面深化开放合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持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出台《红河州贯彻落实云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责任分工》。成立红河州科技伦理委员会,设立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提供科技伦理指导和咨询服务。制定《红河州科技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全力服务保障全州高质量发展大局。推进州委州政府出台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及9个配套政策的落实落地,在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这是我州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布实施的唯一一个综合性政策措施,提高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为加快创新型红河建设、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贯彻落实《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在2022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中,红河州参与单位共荣获科学技术奖励20项,包括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改革后,全力倡导并成立云南红河熊庆来科学技术奖基金会,褒扬熊庆来“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明允臻”的科学精神,鼓励社会力量出资200万元设立科技进步奖,对在红河州科技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经云南红河熊庆来科学技术奖秘书处审查,通过提名项目23项。

  ——科技金融服务不断提升。州科技局一直以来积极推动,努力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增信放大作用,搭建良好科技与金融沟通渠道。贯彻落实《云南省科技金融结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华夏银行完成对弥勒羚羊能源有限公司流动资金贷款500万元的发放,建设银行红河分行“善科贷”业务累计为8户科创企业给予授信,授信金额398万元,户均50万元,全额实现支用,贷款支用率100%。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真正做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插上“科技+金融”的翅膀,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优质发展。

  ——科技合作交流全面推进。推动科技服务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建设,红河学院与云南佳汇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云南省绿色食品中越双边国际联合实验室”、红河学院与越南太原经济与管理大学合作的“云南省智慧物流(中越)国际联合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批准挂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建设“云南省蚕桑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园”,进一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认定金平博格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陈澜为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科技服务。举办腾冲科学家论坛弥勒绿色食品分论坛,精准对接全国、全省资源,促进东西部科技交流合作,助推创新型红河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抓招商,深入推进全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州生物医药产业链专班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全面推行“链长制”,持续提升招商专业能力,紧跟国家、省级及各地区的产业规划发展方向,开展外出精准招商工作,在2022年度全州产业链工作考核评价中获优秀等次。先后赴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山东、贵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2次,实地考察调研企业47家。签约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46.56亿元。完成规上企业营业收入27.99亿元、新增企业地方税收3366万元。新引进投资3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个;新开工投资2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个,竣工投产固投1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个。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做大资源经济,依托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与我州6个县市签订的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积极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加快橡胶林下益智种植实验示范,我州有橡胶林面积达100多万亩,目前正在推广橡胶林下益智种植实验示范,成功后,我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将翻一番。做活口岸经济,云南省有4个中药材进出口口岸,其中最大的1个就在河口县。依托河口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国家级平台,加快建设河口大健康产业园。同时,打造以“金平——国家级中药材进口免税落地加工口岸”边贸为核心的中国中药材高质量发展产业高地,逐步形成红河中药材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做强园区经济,依托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现有的云南生物谷药业有限公司、云南俊港中药饮片药业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公司、隆祥生物科技(云南)有限公司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提升打造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创新型红河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对接国家和云南科技创新总体部署,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技术创新引导,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加快科技队伍人才建设,为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着力建设创新红河提供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和省委、州委的领导下,全州科技系统将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全力拼经济、拼担当、拼作为、拼服务、拼业绩,扛实抓产业链、抓“三大经济”、抓系列“三年行动”的政治责任,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树牢“十种鲜明导向”,践行“三法三化”,以项目推动产业、带动经济、造福人民。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发布内容。谢谢大家!

刘红梅:

  感谢刘杰先生的发布。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新浪云南记者现场提问:  

  问题一:刚才,刘杰局长在发布中提到2021年度红河州研发经费投入在全省排名第三位,请问我州采取了哪些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大研发投入?

红河州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向东回答:

  回答:谢谢这位媒体(记者)朋友的提问!全社会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从三个方面回答。一是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我州出台了《红河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试行)》,拿出“真金白银”,以各种措施激励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力度,并出台《红河州研发投入后补助办法(试行)》等配套文件。在积极争取省科技财政后补助的同时,实施红河州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对投入500万元以下资金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按照标准给予4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后补助资金支持;对相比较上年度研发投入增长100万元以上的纳统企业,给予增量奖补。2023年,我州共争取到省科技厅研发经费奖补资金2420万元,已于5月全部下拨到各县市。我州今年的研发投入后补助预计奖补66家企业,共计149万元。

  二是建立了精准服务机制。成立4个调研指导小组,由州科技局领导带队对全州13县市分片区上门跟踪服务指导,实地走访重点规模以上企业140余户,同时,各县市对辖区内纳统企业进行全覆盖走访,着力稳定研发投入增长的“基本盘”、深度挖掘研发投入增长的“潜力股”、全力加固研发投入下滑的“风险点”。加强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服务企业力量,引入4家第三方机构加大对后备企业的培育服务,从企业发掘培育时就介入服务过程,帮助企业梳理研发投入经费,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及相关科技扶持政策进行辅导和宣传,做到精准服务。

  三是建立了“1+N”精准培训培育机制。召开研发经费投入业务培训,对州级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全州13县市重点企业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推进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通过线上、线下各类培训,重点为企业解决“为什么填报、谁来填报、填报什么、怎么报好”四个关键问题。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这一现实,积极主动对接省级部门,共同开展企业培育、科技服务、培训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企业规范财务、科技、税收等内部管理,挖掘、培育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组织红河州企业、县市科技管理部门人员,参加科技厅线上政策解读培训4次,参加州科技局线下科技政策培训、企业“一对一、面对面”服务活动2次,参训企业385家,受训人员1000余人。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问题二:红河学院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校,请介绍一下红河学院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红河学院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李贞阳回答:   

  回答:感谢云南经济日报记者朋友的关心和关注。红红学院2016年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项目,2017年获批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学校。学校坚持“根植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区域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红河学院以学科建设成效服务国家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构建了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个学科专业群,重点建设区域国别学新兴交叉学科和国际商务、材料与化工、农业等专业学位点,国际商务聚焦东南亚商务环境与政策、开发开放与国际经贸合作、数字贸易与跨境供应链管理等4个方向,从学科方向,政策、机制到实践应用层面,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中越联合声明,服务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材料与化工聚焦冶金工程专业主要对接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开展锡、铅锌、铝、稀贵金属等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及冶金资源的综合回收等新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助推冶金、材料等产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农业专业学位点聚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设置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和植物保护2个方向,围绕区域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特色花卉及特有民族药材的开发利用等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农业服务,深入边远山区、深入田间地头。

  2020年以来,红河学院共开展了232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获批253项各类专利;获得省自然科学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5项。红河学院大力做好对金平县等地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草果优质高产栽培种源筛选及其种苗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云南铁皮石斛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繁育技术构建与应用》、《低品位贵金属二次资源提取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项目分别实现总产值17.3亿元、经济效益3.0亿元、销售收入22.64亿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问题三: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请介绍一下研究院在平台建设、关键技术以及自主研发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红河州水规院副院长、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菊回答:

  回答:感谢云南日报记者朋友的关心和关注。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云南省首批20家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家水利行业新型研发机构。滇南研究院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原湖泊研究中心、三海水资源配置研究中心、草坝+智慧农产品产销科研示范基地、新时代哈尼梯田研究基地、红河干热河谷示范基地、滇南岩溶研究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等9个科研平台以及云南省B类实验室。与清华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7所重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将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一起,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与省内外大中院校进行人才定制工程,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家级人才称号指导教师4人,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红河学院等博士指导教师13人,为红河水利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开展了异龙湖生态水资源精准利用及水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列入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自主研发了隧(涵)洞智能检测机器人、“红河—2025”智能全自动制浆配浆灌浆一体化平台、土工膜自动铺设系统设备及自动检测设备、全位置自动焊接系统等新型水利工程施工设备,并成功应用到10余个在建水利工程中。如土工膜铺设施工系统技术在元阳呼山顶上直接开挖建成的3个水库,当地人称之为“天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截至目前,共申请专利1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10余项,已授权的专利有45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

  联合发起成立了“云南红河熊庆来科学技术奖励基金会”,设立云南红河熊庆来科学技术奖,奖励在科技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设置了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奖两个奖项。目前,2023年熊庆来科学技术奖已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研究院将以服务水利为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理念、创新手段,以科技创新驱动助力红河州水利高质量发展,为红河州水利科技事业“推波助澜”。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问题四: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请问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逐渐增长的市场,企业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个旧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志坚回答:

  回答:感谢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的提问!鑫联科技成立23年来,始终致力于钢铁、有色、电镀、化工等行业产生的涉重固危废的资源化清洁利用,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专利技术“火法富集—湿法脱杂—分级提取多段耦合集成处理技术”,从涉重固危废中提取锌、铟等多种元素,以资源化手段实现其无害化,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十余个资源化利用工厂,获得全球再循环产品标准认证,已发展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处理规模、核心技术水平、产业链完整度均处于领先地位。

  鑫联科技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以成熟、稳定的工业化技术对涉重固危废进行“脱氯除杂”的世界性难题,技术成果两次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2019年环境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2年中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并被列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鑫联科技已建立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及研发平台,形成了20余项发明专利,并参与制修了24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及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技术导则,对我国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鑫联科技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清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研究中心,为企业发展构筑研发堡垒。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变化,鑫联科技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从涉重固危废中进一步提取出铟、镓等多种稀有贵重元素,并将产业链延伸到这些战略小金属的下游应用,为我国传统重化、冶金产业实现降碳减污,参与全球尖端科技产业链竞争,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鑫联力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刘红梅: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踊跃提问,也感谢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与作答。希望记者朋友们抓住重点、突出特点、报道亮点,持续地关注我州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宣传好、报道好我州的科技创新工作,为推动红河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下场发布会再会,谢谢大家!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