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你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公示期为:2025年7月3日至7月10日。
联系电话:0873-3856518、3197054(州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受理窗口)
通讯地址:蒙自市观澜路中段红河州生态环境局科技与规划科
邮 编:661100
项目名称 | 岩子脚光伏发电项目220kV送出线路工程 | 建设地点 |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 | 建设单位 | 开远泰能光伏发电有限公司 |
环评文件类型 | 报告表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红河州建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项目概况 |
岩子脚光伏发电项目220kV送出线路工程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路径全长8.575km(其中:6.975km位于10mm覆冰区,1.6km位于 20mm覆冰区),采用单回路架设,共布设26座塔基,均位于开远市境内。线路由岩子脚光伏升压站220kV构架出线后,线路整体由东向西偏北走线,途经岩子脚村西北侧,穿越220kV鲁草I、II回线#54-#54+1杆段后,平行在建220kV岩冲线继续向西走线,途径坝塘村、阿者黑村、马桑箐村北侧、冲子村南侧,最终于西侧接入220kV冲子光伏升压站。本项目总投资121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7万元,占总投资的3.04%。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一)施工期在项目建设阶段,由于挖方、去树等操作,会对当地植被产生一定破坏作用,并易造成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工程建设单位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1、噪声控制措施(1)选用低噪声设备,从源头降低噪声污染;(2)施工场地内合理布局,将高噪设备布置于施工场地中部,并进行一定的隔声及减振处理;(3)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避免高噪设备同时施工;(4)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到当地环保局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并提前告知可能受噪声影响的居民;(5)施工工地应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安排运输路线;(6)加强施工车辆在施工区附近的交通管理,当车辆途经附近居民点时,限速行驶、不高音鸣号,以减少施工车辆行驶对沿途居民点的噪声影响。2、废气控制措施(1)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现场和物料运输的管理,在施工工地先行设置硬质围挡,保持道路清洁,管控料堆和渣土堆放,防治扬尘污染;(2)施工过程中,对易起尘的临时堆土、运输过程中的土石方等应采用密闭式防尘布(网)进行苫盖;对于线路沿线裸露施工面定期洒水,减少施工扬尘;(3)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铺装或者遮盖;(4)进出场地的车辆限制车速,场内道路、堆场及车辆进出时洒水,保持湿润,减少或避免产生扬尘;(5)施工现场禁止将包装物、可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就地焚烧;(6)途经居民区的线路塔基施工时,应采取围挡措施,土方及时回填,避免在塔基施工场地周围产生扬尘污染。3、废水控制措施(1)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附近乡镇居民生活污水设施一起处理;(2)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洗手废水回用于施工作业和洒水降尘,不外排;(3)采用土工布对开挖的土方及砂石料等施工材料进行覆盖,避免水蚀和风蚀的发生,堆料场等按照水土保持要求采取拦挡、护坡、截排水、废水收集桶等措施;(4)塔基临时施工周围应设置临时截排水沟,施工现场进行雨污分流,施工废水收集沉淀后回用,不外排,雨水进行截排水沟收集澄清后外排;(5)杜绝各种污水的无组织排放,特别是不得以渗坑、渗井或者漫流等形式排放,尤其是禁止排放到附近的地表水体;(6)加强机械的管理,防止机械跑、冒、滴、漏现象,减少水质污染;(7)施工期应尽量避开雨季,最大程度地减少雨季水力侵蚀;如无法完全避开雨季,则采取临时挡护和覆盖的措施。施工工序要安排科学、合理,土建施工一次到位,避免重复开挖。4、固废控制措施(1)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依托村镇居民房屋现有卫生设施处置,施工场地内产生的零星生活垃圾经统一收集后送周边村镇集中处置,禁止随意丢弃;(2)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分类集中堆放,尽可能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集中收集后清运至当地政府指定的堆放场所堆放处置,禁止随意丢弃;(3)塔基基础开挖产生的余土分别在各塔基占地范围内就地回填压实、综合利用;塔基施工剥离表土按规范要求集中堆放,施工完毕后用于复垦或植被恢复。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避让措施①下一阶段设计中,进一步优化铁塔设计和线路路径,减少永久占地和对林木的砍伐量;塔基设计定位时,尽量避开农田和林地,减少位于农田及林地内的塔基数量。②合理规划施工临时道路、牵张场等临时场地,合理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的行走路线,避免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动植物造成碾压和破坏。在农田立塔时,可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在山区林地立塔时,可利用山区防火林带、邻近线路检修道路等。(2)减缓措施①严格控制施工占地范围,将项目临时占地利合理安排在征地范围内,优先利用荒地、劣地,减少植被破坏。②线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基础开挖时选用掏挖基础、挖孔桩基础等较开挖量较小的基础形式,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及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基础开挖临时堆土应采用临时拦挡措施,用苫布覆盖,回填多余土石方选择合适地点堆放,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塔基周围其他区域采取铺垫措施减少扰动破坏。③施工占用耕地、林地时,施工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单独堆存并做好覆盖、拦挡等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用于项目区植被恢复或耕作区域表层覆土。④严格控制塔基周围的材料堆场范围,尽量在塔基占地范围内进行施工活动。牵张场选址应尽量避让植被密集区,尽量选择线路沿线空地布置,减少植被破坏,并可采用钢板铺垫,减少倾轧。⑤施工临时道路应尽可能利用机耕路、林区小路等现有道路,新建道路应严格控制道路长度和宽度,同时避开植被密集区,并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⑥对可能出现较大汇水面且土层较厚的塔位要求开挖排水沟,并顺接入原地形自然排水系统;位于斜坡的塔基表面应做成斜面,恢复自然排水,排水沟均采用浆砌块石排水沟。⑦经过植被较好的区域时应采用无人机放线等施工架线工艺,并通过索道进行材料运输;施工现场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应铺设彩条布防止油料跑、冒、滴、漏,防止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⑧施工中尽量控制声源,选取低噪声设备,并合理安排强噪声施工行为的时间,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干扰。(3)管理措施①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期环境管理与教育培训、印发环境保护手册,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施工期严格施工红线,严格行为规范,进行必要的管理监督。③在施工设计文件中应说明施工期需注意的环保问题,如对沿线树木砍伐,野生动植物保护、植被恢复等情况均应按设计文件执行;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环保设计要求施工。④在人员活动较多和较集中的区域,如生产区域、项目部附近,粘贴和设置环境保护方面的警示牌,提醒人们依法保护自然环境。⑤加强生态入侵风险管理,加强项目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强化森林资源及其附近森林资源的保护,确保区域生态安全。6、水土保持措施(1)基础开挖临时堆土应采用临时拦挡措施,用苫布覆盖,回填多余土石方选择合适地点堆放,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护。(2)塔基施工占用耕地、林地时,施工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单独堆存并做好覆盖、拦挡等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用于项目区植被恢复或耕作区域表层覆土。(3)对可能出现较大汇水面且土层较厚的塔位要求开挖排水沟,并接入原地形自然排水系统;位于斜坡的塔基表面应做成斜面,恢复自然排水,排水沟均采用浆砌块石排水沟。(4)材料运输过程中可能导致少量沙石、水泥洒落,施工场地也会产生部分建筑垃圾,因此在工程完工后应及时清除各种残留的建筑垃圾。(5)施工后期及时对施工迹地和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选择乡土植物进行恢复,构建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模式,并在施工结束后加强抚育管理。(二)运营期1、噪声环境保护措施(1)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相导线结构,以降低线路的电晕噪声水平,确保线路沿线各声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功能区标准限值要求。(2)加强线路沿线巡查与宣传,确保线路电力保护区范围内不新增住房、学校、幼儿园、医院、厂房等环境敏感目标,避免环境纠纷。2、水环境保护措施项目输电线路运行期不产生废水。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项目输电线路在运营后无废气产生,不会对沿线大气环境产生影响。4、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投运后,对线路的维护会对沿线超高树枝进行修剪,修剪后的树枝就近提供给附近村民使用;绝缘子等配件以及其他设备定期进行检修和更换,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旧设备、材料等,这些废弃物集中收集后交给原供应商回收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5、电磁环境保护措施(1)经环评对设计导线对地高度对通过或经过居民区、交叉跨越处预测分析,当严格按设计的导线对地高度进行架设后,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工频电磁场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施工期间应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2)运营过程中保持导线表面光滑,以减小静电感应、对地电压和杂音。(3)架空输电线路铁塔醒目位置张贴警示和电磁防护标志,提醒无关人员禁止靠近。在居民区附近设立相应的警示标志和防护标志,并做好警示宣传工作;输电线路跨越非居民区时,在工频电场强度大于4000V/m且小于10kV/m的耕地、园地等公众容易到达的场所区域内设置警示和防护指示标志,避免与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高电磁场区域。(4)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线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尽量避免沿线居民在线路电力设施保护范围内新建民房。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减缓措施①加强线路运行期的生态管理,对线路运行操作、维修人员,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禁止滥采滥伐和捕猎野生动物,禁止对沿线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并制定巡线生态保护方案。②定期对线路沿线生态保护和防护措施及设施进行检查,跟踪生态保护与恢复效果,以便及时采取后续措施。植被恢复与补偿措施(2)修复措施①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各种临时设施,清除碎石、砖块、施工残留物等影响植物生长和影响美观的杂物,恢复斑块间的连通性,以有利于生物的迁移。重建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破碎退化的生境,恢复区域景观生态体系的完整性。②除复耕外对于立地条件较好的临时占地区域植被恢复尽可能利用植被自然更新,对确需进行人工恢复的区域,应充分考虑项目区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修复方案,优先使用原生表土,以开远市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树草种为主,提高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严禁引入外来物种,重建与当地生态系统相协调的植被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③对线路沿线坡度较缓的植被的实施封山育林,促进植被恢复。(3)补偿措施①林地补偿对于永久性占用的林地,应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异地补偿的方法恢复,原则上应损失多少必须补充多少,并采取人工抚育至少5年的措施,使每公顷生物量不低于原有水平。②耕地补偿根据有关政策对占用的耕地和基本农田进行补偿,并根据“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重新审核、调整评价区所涉及的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项目三区三线查询结果显示,项目不涉及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后期施工中,划定施工区域,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对于压占耕地的部分应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
公众参与情况 |
无 |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 |
|
拟审批意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