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方净土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个旧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工作纪实
个旧有史记载的锡业开发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云南省工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世界锡都”美誉。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布局,在给这座城市带来辉煌的同时,也影响着土壤环境的总体状况,成为推进净土保卫战的突出短板之一。
近年来,个旧市按照省、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土壤污染防治的政治责任,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工作,着力在“查、防、管、控、治”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成本可控、技术可行、便于实施、易于推广的“先行之路”。
源头破题 筑牢防治之基
要精准治土,摸清土壤污染防治“最短一块板”是关键。该市紧盯重点流域、重点片区、重点行业,围绕污染源,以及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完善“源清单”,摸清“地现状”,构建“数据库”,掌握了土壤污染“特征清、程度清、分布清”的状况,补齐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短板。
要合理治土,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源头预防”是关键。该市抓住落后产能淘汰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牛鼻子”,一方面从严整治“散、乱、污”,淘汰粗铅冶炼鼓风炉58座,关停选矿企业364家;另一方面坚决杜绝“黑色项目”,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提质,筑牢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绿色基础”。
要科学治土,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是关键。该市通过抓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出技术、出经验、出模式,完成约2700万吨历史遗留冶炼废渣的风险管控,形成了以“质量精细划分+粮改饲”为核心的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以及“提前介入、过程管理、管控为主,适度修复”的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体系,提升了土壤污染风险防控能力。
如今,该市历史遗留冶炼废渣堆场原位风险管控现场绿意盎然,成片的青草长势良好,曾经的“黑渣土”重披绿衣,砷等重金属污染物向附近水体、土壤及空气的迁移扩散途径被切断,堆场由污染型向污染衰减型转变,实现了区域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的目标。
完善体系 锚定发展之路
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中,该市通过实施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结合“牛奶小镇”开发,形成了“土壤修复+地方特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了区域农民增收和土地增值。
要依法治土,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体系”是关键。该市制定《个旧市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配套《个旧市冶炼废渣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清单并签订责任书,探索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土壤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章可循。
要科技治土,开展土壤污染“适度修复”是关键。该市统筹空域、水域、陆域系统治理,协同开展历史遗留污染安全处置、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整治、灌溉水—底泥治理、农用地修复治理、建设用地生态恢复,全面巩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
现在,该市锡城街道阳山片区关停拆除选矿企业片区游客纷至沓来,曾经满目疮痍的“伤疤”被修复一新,一个占地430多亩,集生态景观、滨湖景观、田园休闲,健身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公园焕发生机,群众在鲜花绿水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州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个旧市纠正不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认识和行为,摒弃不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做法,理清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工作着力点,分类突破、集中力量展开攻坚。对难点问题,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主动作为、科学决策;对重点工作,市级领导分区包保、挂图作战、责任到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引入权威机构,建立“专业智库”和“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产、学、
研、用、创”优势,弥补了缺人才、缺技术的短板。同时,积极争取到位国家、省、州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专项资金6.6余亿元,并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2.8亿余元,实施重点试点示范项目5项、其他项目21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实现了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沃泽万亩良田,造福一方百姓。红河州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守住土壤环境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奋力写好土壤污染防治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