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讯
- 索引号: 000014348/2018-05493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统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02-13
- 时效性: 有效
2017年红河州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2017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三农”发展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引领,按照州委“13611”工作思路,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持把打好“绿色食品牌”作为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主要抓手,以工业化理念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全州农村经济发展持续稳定。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保持增长。据统计,2017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8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164.9亿元,林业产值21.3亿元,牧业产值179.6亿元,渔业产值11.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8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2%,其中农业增加值101.6亿元,林业增加值13.0亿元,牧业增加值103.8亿元,渔业增加值6.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4亿元。
(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全年,我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6元,增收907元,增长9.6%,构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项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132元,增长11.5%,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5410元,增长7.8%,人均财产净收入174元,增长11.5%,人均转移净收入640元,增长12.9%。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46.9%、43.1%、2.0%和8.0%。
(三)粮食产量实现“十五连”增。今年以来,我州全面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构建粮食工业新型化、粮食经营产业化、粮食产业园区化经营体系,大力发展“云恢290”、“滇屯502”、梯田红米等优质特色粮食产品。据统计,2017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591.2万亩,产量为187万吨,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积171.2万亩,比上年减少4.7万亩,减少2.7%,产量达28.8万吨,比上年减少1万吨,减少3.4%;秋收粮食播种面积达420.0万亩,比上年减少1.5万亩,减少0.4%,产量达158.2万吨,比上年增加2.4万吨,增长1.5%。
(四)畜牧业发展持续稳健。今年以来,红河州通过牲畜标准化项目建设促畜牧业发展,以及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促进和带动了草食畜养殖户,提高了牲畜养殖的品质。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要求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进行转变,通过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步统计,2017年我州出栏生猪1039.3万头,增长8.1%;出栏牛65.3万头,增长15.8%;出栏羊100.0万头,增长20.0%;出栏家禽7418.0万只,增长18.9%;肉类总产量111.8万吨,增长23.5%,其中猪肉产量88.9万吨,牛肉产量7.9万吨,羊肉产量2.6万吨,禽肉产量12.4万吨;奶类产量9.8万吨,其中牛奶5.7万吨。饲养规模不断扩大,期末生猪存栏638.4万头,增长4.6%,羊存栏139.7万只,增长8.5%,大牲畜存栏159.7万头,增长3.4%。
(五)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州各级农业部门围绕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和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两区一带”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结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确立研究方向,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和示范,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初步统计,2017年,我州实有园林水果面积 225.4万亩,增幅7.7%,其中香蕉66.5万亩、梨17.4万亩、菠萝3.7万亩、苹果13.0万亩。园林水果产量达236.1万吨,增幅3.5%,其中香蕉98.2万吨、梨19.6万吨、菠萝3.6万吨、苹果1.5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83.9万亩,增幅1.4%,其中大白菜28.1万亩、辣椒19.3万亩、西红柿6.7万亩、茄子5.7万亩;蔬菜产量310.7万吨,增幅6.5%,其中大白菜54.9万吨、辣椒24.9万吨、西红柿15.5万吨、茄子9.8万吨;全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0.4万亩,减少1.6 %,产量3.8万吨,减少2.6 %;中草药材种植面积13.7万亩,增长3.0%;花卉种植面积5.4万亩,增长14.9%。
(六)森林红河建设持续推进。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州新建城区绿地面积9.4万亩,建成开放11个森林公园和3个湿地公园,城市面山和通道绿化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9%,同时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加强大围山、分水岭、黄连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尼梯田、异龙湖、长桥海等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并着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护林、石漠化治理、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生态建设工程。
(七)电商成为“三农”发展新引擎。依托“互联网 ”平台,我州近年来积极探索电商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电商发展新路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州现有登记注册电商企业593户、电商网店2083户,创建了弥勒、蒙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两个,建立村淘服务站117个。
二、2017年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7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州农村经济保持了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经济总体处在重要战略转型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农村经济作为第一产业经济主体,也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第一产业发展速度小幅增长。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同时受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深刻变化,加上宏观和微观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据2017年年报显示,我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6.2%,较之2016年5.6%,回升0.6个百分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州上下要稳住农村经济这块压舱石,保持平稳增长,才能保证全州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障总体经济稳中向好。
(二)粮食产量增长幅度在逐年收缩。农业资源的局限性使我州粮食产量增长逐年回落,全州粮食产量增幅仅为0.8%,相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但农业科技含量的提升,使得粮食单产逐年提升,单产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8%,保证了全州粮食产量总体趋势平稳。从长远趋势预测,我州粮食产量将长期稳定在一个水平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稳定要素,现在已经无法承载推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要求,对其的带动作用已经不明显。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一是长期以来,我州南北发展不平衡。2017年数据显示,我州农业总产值382.7亿元,南部地区104.2亿元,北部地区278.5亿元,北部是南部的2.7倍,南部仅为全州的27.2%;二是北部地区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加强,农业发展逐步向“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过渡,而南部地区由于地域、经济、观念等因素限制,农业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如北部县市;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带来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消费结构等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截至2017年,我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0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6元,城乡收入比(以农为1)2.97;三是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红河州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十分之一。
(四)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不平衡。一是我州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但从结构来看,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转移净收入和人均财产净收入分别占全年可支配收入的55.2%、39.9%、6.2%、1.7%,各项收入占比不平衡;二是构成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四项统计指标中,主要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净收入的贡献大,两者分别46.9%和43.1%,而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贡献偏低,两项贡献率为10%,因此,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资源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升值。
(五)生态资源的有限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耕地资源总量有所减少。近年来,我州开展退耕还林等工程,2017年年末,我州耕地资源为394.0万亩,比2016年的394.3万亩少了0.3万亩;二是我州山地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80%以上,南部地区超过90%,中低产田地占耕地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形成山区面积大、地块支离破碎、坡耕地比重高、改造难度大、土地产出率的特点,使农业水利化和机械化的推广难度增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严重;三是农业生产需要消耗一定的生态资源。当今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的加重,以及农业化肥使用不规范,对耕地造成次级污染,使农业用地生产效率降低。综上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2018年红河州农村经济运行展望
2018年,是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按照“稳中求进、落实见效、有所突破”的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以超常规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落实,在新的一年里,为确保我州农村经济平稳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指引我州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延伸,促进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乡村宜居、农民更富的目标。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抓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州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为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一是加快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实施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公路改造提升,实现乡镇到村通硬化公路,到村小组通公路,精准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二是着力补强产业发展弱项。围绕“户有稳定产业、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优势产业、县有品牌产业”的要求,持续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全覆盖,围绕产业抓技能培训,根据市场抓劳务输出,确保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全覆盖;三是积极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活动。全面落实“五个责任清单”,深入实施党建与扶贫“双推进”,推进大数据平台存疑数据、滞留资金、问题清单、考核指标不达标项“四个清零”行动,抓实政策宣传,及时兑现扶贫政策,确保全年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脱贫出列。
(三)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国家级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推动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抓实产业培植,抓牢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产城融合和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城乡建设转型带动经济发展转型;二是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抓实《红河州城镇体系规划》、《滇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等重点规划编制及实施,继续实施“多规合一”省级试点,强化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管理;三是着力完善城市基础功能。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推动一批城市路网、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深入实施提升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四)坚定不移抓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生态保护治理。一是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管理,实施新一轮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治理水土流失;二是积极推进低碳绿色发展。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能源、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集约节约使用土地和水资源;三是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森林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五)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一是加强农业科技转化率,提升农业耕作方式,提高粮食亩产水平,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同时做好粮食政策性补贴工作,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二是加大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建设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规模化程度,引导养殖户向“适度规模”发展,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经济结构,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
(六)稳步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步伐。一是推进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北部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南部地区山区综合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和设施化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持续打造“九红”系列等云南名牌产品。二是加快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培育农业庄园、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重点发展具有特色且经济价值高的种养植产业,推进水果、花卉、中药材和奶类产业的发展,构建 “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 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科技推广运用体系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平台,抓好高原特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认定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拓宽高原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实现网上网下联动共推。
(七)利用“互联网 ”平台,做好“三农”发展新文章。一是优化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大力推进《红河州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实施方案》,规范、鼓励与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申报泸西、红河等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二是整合资源,拓展农村电商发展新途径。整合线下企业资源,通过组织企业入驻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云南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农村电子商务形成了一站式、网格化、全覆盖,广大企业、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电子商务的快捷服务,同时积极与知名电商合作,为高原特色农产品拓展市场;三是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积极探索实施“基层党组织 农村电商 精准扶贫 传统产业升级”的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市场培育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