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现场
8月11日上午,红河州“起飞质变——怎么看怎么办”系列新闻发布会·蒙自专场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杨芳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 芳:
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红河州“起飞质变——怎么看怎么办”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八场发布——红河县专场新闻发布会。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
中共红河县委书记陈勇宏先生;
红河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金顺先生;
红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桥银先生;
红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龙明海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经济日报》、中国网、新浪、今日头条、《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网、学习强国云南平台、云南发布、《红河日报》、红河广播电视台、红河网、云南红河发布、红河县融媒体中心等各级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你们!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一是红河县领导作新闻发布,二是媒体记者提问。首先,请中共红河县委书记陈勇宏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红河县委书记陈勇宏先生发布新闻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同新闻界各位朋友见面,也很荣幸有机会向大家介绍红河县的情况。首先,我谨代表红河县委、县政府和全县35万各族群众,向长期以来给予红河县关注、关心和支持的新闻媒体们表示衷心感谢!
红河县位于红河州西南部,素有“歌舞之乡”“棕榈之乡”“江外侨乡”的美誉,是红河州对接玉溪市、普洱市的重要门户,是连接昆河高速、昆曼高速两条国际陆路大通道和滇中、滇西、滇东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节点。全县国土面积2028.5平方公里,辖5镇8乡,总人口35.7万人,世居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瑶族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7%,其中,哈尼族人口占79.5%,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的“九个必须”经验启示和根本要求,全面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么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为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要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紧紧结合红河的县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目标导向,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效。
“十三五”时期,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河县委团结和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红河县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实现脱贫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末的37.9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0.48亿元,年均增速9.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0.74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34倍。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36元,较“十二五”末的23921元增加10815元,年均增长7.7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30元,较“十二五”末的6438元增加3992元,年均增长10.13%。
红河县发生的历史巨变,深刻印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迈入新征程,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红河州打造“三个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续写红河县新时代长征路上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当前,立足于全州正处于“从将起未起实现起飞质变”关键阶段,红河县在充分分析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为全州起飞质变书写红河篇章,作出红河贡献。
第一,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这个重点,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虽然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跑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接力赛”,带动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方面,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动态监测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举措,用好“一平台、三机制”,推动县级各部门和乡镇联动、线上线下同抓、常态化筛查预警,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完善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力量帮扶机制,以“订制化”“订单化”培训输出的方式,提升脱贫群众的劳务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脱贫群众稳岗就业。在有效衔接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建立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帮扶长效机制,做好5年过渡期内衔接工作。目前,“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计划涉及276个,估算总投资86.03亿元。我们将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力争3年内实现村集体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扎实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风貌管控,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商物流条件,有序规范村庄畜禽养殖,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美丽乡村。目前,启动的1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正在进行规划方案、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编制工作,其中3个村已启动招投标工作。在产业振兴方面,以干热河谷农业为基础,推进传统优势农业优化升级,发挥热区资源优势,实施干热河谷现代农业产业园试点、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建设项目,完善农特产品加工、电商、仓储、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努力把红河县打造成为全省干热河谷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县。
第二,围绕打好世界一流“三张牌”求突破,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在打好“绿色能源牌”方面,红河县具有“天然温室”之称的干热河谷,月平均最低气温16.5℃、最高气温26.1℃,年平均温度20.3℃,年日照小时数2270.5小时,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我们要把光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建设红河谷热区光伏发电重点项目,打造装机容量50万千瓦以上红河谷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在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方面,红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优良率达99.2%,无重工业污染区,气候立体、光热充足、水源洁净、地貌多样,有着打好“绿色食品牌”的先天优势,在红河谷50万亩热区低纬度高热量的条件下,农产品成熟早,能够实现错季上市。我们将依托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等科技支撑,发展农林牧立体复合种养业生态循环经济,巩固“稻渔鸭”综合种养基地,创新推进菲牛蛭、食用菌等生物绿色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绿色有机认证,做优绿色农特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进程,全力打造20万亩芒果种植基地、5万亩沃柑种植基地,力争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现价综合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5年翻番。在打好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方面,红河县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负氧离子年均值高达2518个/cm3,气候舒适期长达8个月,具备“夏令避暑”“冬令避寒”“日光疗养”和“富氧康养”的养生气候条件。同时,随着元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峨石红、元绿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基本融入县城到昆明2.5小时、蒙自1.5小时“交通圈”,从区位上承接了普洱、西双版纳和昆明方向的游客资源,在大滇西旅游环线中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我们将对标国际一流景区景点硬件水平,在招商中引入新主体、大主体,建成运营1个国际一线品牌酒店,新增打造3个半山酒店,加快高端精品民宿建设,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环线公路等级,建设景区新能源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按4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马帮古城特色小镇。围绕勐甸水库打造湿地公园,创建3A级景区,建设山水一体县城新区,提升县城的价值和品位。依托云百草药业,发展中医药水蛭康养旅游产业,打造以水蛭康养、水蛭蜞针疗法体验、工厂化旅游营销为一体的健康生活目的地。通过不懈努力,将红河县打造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
第三,围绕工业创新发展求突破,让优势工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强大引擎。红河县的石膏矿产资源储量约1.2亿吨,具备约11亿吨石膏矿的潜力,且品位高,是国内最优质的石膏矿,80%的储量都能露天开采,石膏产量约占全国的10%。我们将充分挖掘石膏产业储量大、品质优的优势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强大的毅力,加快石膏资源整合重组步伐,推进石膏产业转型升级,将石膏资源、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引进国内一流的石膏企业落户红河县,努力将红河县打造成为“中国优质天然石膏产业基地”,将石膏产业打造成红河县的支柱产业。同时,聚焦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集种植、科普、加工、研发、康养为一体的生物药材产业生产加工基地,推进以中药饮片、菲牛蛭养殖及冻干粉加工为主的生物药业发展,建成规模化、科技化、规范化、标准化菲牛蛭生态孵化养殖基地,积极支持民族药研发上市,提升民族药业的质量、品牌和影响力。发挥全国最大山棕种植基地优势,积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高附加值优质产品,促进棕榈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求突破,让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强劲。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之基,在水利、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全力推进红绿、峨石红高速公路建设,实施旅游环线“四改三”工程,加快县乡路网提升改造和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切实提升全县公路等级,全面构建“综合立体、互联互通、结构合理、绿色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效节水工程,完成俄垤中型水库扩建和勐甸中型水库建设,实施本那河大二型水库、跑马庄中型水库、洛席中型水库等7个水库及红河谷大型灌区建设项目,实施牛多乐、阿底坡红河干热河谷提水增效示范工程,全面解决红河谷热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建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水网。
第五,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上再创新绩,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共同思想之基。1951年10月20日,红河县第三次民族代表会议通过了《红河县各族人民团结爱国公约》,从那时起,红河县各族群众就把民族团结爱国公约作为拥护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共同保卫和建设祖国的重要法宝。我们将大力弘扬各民族团结爱国公约精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推进“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推动创建工作由创建模式向示范模式转变。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积极发挥好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多声部”“乐作舞”品牌影响力,办好开秧门、哈尼长街宴、仰阿娜、万人长街歌舞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以建设民族团结爱国公约广场为载体,激发各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使红河县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聚焦“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迈进新征程的力量,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精神,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推动红河县高质量发展,让全县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最后,真诚地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宣传和帮助红河县。在此,我诚挚地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到红河县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梯田云海的宏阔、马帮古城的壮观,亲身体验长街宴和开秧门的民族节庆魅力以及山林原野的静谧,期待与大家在红河相聚!
谢谢大家!
杨 芳:
感谢陈勇宏先生的发布。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参会记者就关心关注的话题进行提问,在提问题之前请提问记者自报所在媒体名称。
中国网记者提问:

我们关注到,刚结束的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要求红河州要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请问,红河县将如何围绕自身优势,在服务和融入世界一流“三张牌”中展现新作为?
中共红河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金顺回答中国网记者提问: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对我州提出的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发展定位,与我县的优势高度契合,我们将立足全县交通区位、红河谷热区土地及光热、哈尼梯田文化等资源优势,在推动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建设上精准发力、取得实效。
一是全力打好“绿色能源牌”。依托县域光热资源充足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十四五”期间,在现有建成装机容量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装机容量50万千瓦以上红河谷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发展基地。
二是全力打好“绿色食品牌”。依托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等科技支撑,发展农林牧立体复合种养业生态循环经济,持续提升30万亩热区开发水平,加快推进高端稻谷基地、高端热果基地、优质畜禽供给基地、干热河谷示范基地建设,巩固发展芒果、沃柑、“稻渔鸭”综合种养和生猪、山地鸡、小黄牛等种植养殖基地,创新推进菲牛蛭、食用菌等生物绿色产业。立足芒果、沃柑等农业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引进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绿色有机基地,致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全力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及哈尼梯田大景区建设全局,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梯田文化和马帮侨乡文化体验目的地。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环线公路等级,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对标国际一流景区景点硬件水平,在招商中引入新主体、大主体,建成运营1个国际一线品牌酒店,新增3个半山酒店,半山酒店达到5个。全力打造马帮古城特色小镇,把马帮古城打造为承载马帮记忆、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4A级景区。加快高端精品民宿建设,编排一部精品剧目。围绕勐甸水库打造湿地公园,创建3A级景区,建设山水一体县城新区及旅游综合体。依托云百草药业,发展中医药水蛭康养旅游产业,打造以水蛭康养、水蛭蜞针疗法体验、工厂化旅游营销为一体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春城晚报》记者提问: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提出,红河州要“努力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力争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面旗帜”。请问,红河县将如何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有哪些亮点?谢谢。
红河县民族宗教局党组记、局长王桥银回答《春城晚报》记者提问:

感谢这位媒体记者对红河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心与关注。红河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7%,其中,哈尼族人口占79.5%,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这一特殊的县情决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继承和弘扬1951年10月20日红河县第三次民族代表会议通过的《红河县各族人民团结爱国公约》精神,建设民族团结爱国公约广场,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凝聚强大合力。
二是深入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继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重点打造以“迤萨—乐育—宝华—甲寅”为旅游环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乡镇辐射村委会(社区)、村委会(社区)辐射村组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圈”,以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三村乡与玉溪市元江县、普洱市墨江县等行政接边地区为重点的“示范联盟”,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效应。
三是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个底线,深入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产业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培训就业、兜底保障等全覆盖,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生建设、社会治理等中心工作同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紧密结合,持续深化“十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四是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深入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积极挖掘、传承、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加快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休闲、民族文化创意设计、民族民间工艺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建设,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多声部”“乐作舞”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丰富开秧门、哈尼长街宴、仰阿娜、万人长街歌舞节等民族节庆文化主题活动内涵,鼓励创作更多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题主线,形成了“一二三、十进十出和打造一片区”的工作模式,“一二三”,即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在全县形成经纬有度、纵横到边到底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共创共建共享两项机制,实施“一把手工程、普惠工程、凝心聚力工程”的三大工程;“十进十出”,即在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医院、进军警营、进家庭、进景区“十进”创建活动载体基础上,在具体实施中出方案、出目标、出指标、出责任、出举措、出保障,推动工作出示范、出经验、出典型、出成效,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打造一片区”,即打造“团结、稳定、建设、发展”的黑树林红河片区(垤玛、三村)。通过推行这一工作模式,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各行业、各领域之中,重点打造了勐龙村“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宝华龙玛村梯田旅游发展、云百草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发民族药业、县人民医院“双语到诊、老乡服务队”促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等一批示范典型,垤玛乡黑树林地区矛盾纠纷从多发到少发,持续巩固和发展了各族群众和衷共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云南日报》记者提问:

众所周知,红河县干热河谷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请问,红河县是如何发挥好这些特点,做优做特热区综合保护开发?谢谢。
红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龙明海回答《云南日报》记者提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红河县境内1200米以下干热河谷热区土面积56.94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18.7%。这些干热河谷终年无霜,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天然温室”的美誉,是种植芒果、柑桔、荔枝等热区水果种植的最理想之地。
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对标红河州打造“三个示范区”发展定位和五大基地建设目标,结合实施“一二三”行动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突出“绿色、高端、精品”导向,发挥干热河谷热区综合保护开发的引领作用,建立覆盖干热河谷、中半山区、低纬高海拔地区的立体产业体系,全力推进打造高端稻谷基地、高端果蔬基地、优质畜禽供给基地、干热河谷基地4大基地,先后出台《红河县红河谷热区综合开发考核办法》等文件,全力推进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开发。目前,干热河谷现代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已完成开发面积25.2万亩,其中,芒果、柑橘等种植面积20.1万亩。种植规模在千亩以上的农业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18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个,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8家。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云南省干热河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试点为契机,切实巩固提升红河谷热区保护开发,为红河州打造100万亩干热河谷基地作出示范、形成支撑。
一是产业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实施高效节水10万亩工程、生态修复5万亩、产业结构调整2万亩,红河谷可开发利用土地达到50万亩。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集中突破。以争创“一县一业”示范县为目标,打造芒果全产业链体系,芒果种植基地达到20万亩,芒果“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建立2家以上芒果为主的热区水果深加工企业,带动荔枝王、西柚精品化发展。
三是产业品牌高端化发展。以实施“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新增47个,申报芒果地理标志认证、芒果中国气候好产品,创建红河谷热区水果区域公共品牌。
杨 芳:
好的,因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进行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也感谢各位记者的提问。
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是红河县向社会各界展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精神和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阐述了实现奋力推动红河县高质量发展,让全县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的美好愿景。希望各媒体记者充分报道好本次发布会的内容,讲好红河县“起飞质变”的故事,为红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油鼓劲、贡献力量。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