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112-567
- 发布机构: 哈尼梯田管理局
- 文号: 红世遗函〔2019〕1号
- 发布日期: 2019-10-16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93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委员第16活动组(元阳县):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全面加强保护红河哈尼梯田的建议》的第293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以坚决深入落实保护管理工作为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总书记十分牵挂红河哈尼梯田,在2013年12月23日、2017年12月28日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提到哈尼梯田,对哈尼梯田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寄予厚望,为我们做好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为指导,贯彻执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认真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的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州级成哈尼梯田管理机构,县级建立“哈尼梯田管理委员会”,不断完善法治保障和保护投入机制,明确县级、乡镇、村寨的权责,强化乡镇对资源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探索哈尼梯田保护性开发、规范性建设、科学性利用、持续性发展路子。
二、严格规范管理,以推动哈尼梯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抓手
(一)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实行林木采伐公开审批、采伐审批公示制,强化对重点林区的监管力度,杜绝一切乱采滥伐林木行为。在2018年12月获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殊荣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开展东、西观音山林区综合整治。目前,已累计实施遗产区生态植被恢复2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67平方千米,水源林面积逐年增加,遗产区森林覆盖率达70%,对国有公益林、自营生态林实行补贴政策,投入生态治理及修复的国家退耕还林项目补助资金1.5亿元。
(二)推进梯田水系维护。大力推广沟长制管理员补偿机制,将水源保护管理纳入村规民约,沿用“赶沟人”、“守林人”、“木刻分水法”、“水力冲肥法”等传统民间水资源管理办法,梯田水系得到保护。在元阳县加快建设东观音山水库、丫多河水库等水利设施,另有诰封碑水库、牛倮水库等3个水库在立项审报中。同时,我州按照修旧如旧,不破坏梯田原有景观为原则,重点修缮和维护坝达、多依树等两大片区的沟渠、灌溉的水利设施,大小灌溉沟渠140条451.33千米。
(三)推进梯田红线保护。将82万亩哈尼梯田全部划为国家基本农田范围,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重点对“四域十片区”20万亩梯田划定保护红线,通过严格管理,大力推广种植红米稻和“稻渔鸭”种养模式,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传统农耕技术、延续哈尼梯田红米种植方式,保持梯田的性质不改变、面积不缩减、土地不闲置,先后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殊荣。到2018年底,累计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15.56万亩。2019年,力争在保护区4个县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17万亩,带动贫困户1.8万户以上,带动周边农户稻田综合效益增加到5000元以上。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综合效益,较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四)推进综合管理整治。2013年6月22日,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帮助下,红河哈尼梯田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第一个以农耕稻作文明为主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同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以来,我州多次组织哈尼梯田管理局及住建、公安、交通、林业等部门,共同实施遗产区“治乱、治脏、治污、治违、治堵、治教”综合整治工作,共投入3.94亿元快速推进综合项目建设。按A级标准拆除、新建和改造景区旅游公厕和核心村庄公厕27座。全面拆除“一镇五村”范围外的遗产区村庄两违建筑184幢。完成“一镇五村”范围外的遗产区村庄民居风貌提升改造187幢。实施“一镇五村”及公路沿线村庄污水处理项目16个。
三、明确发展定位,以合理保护利用梯田传统资源为目标
(一)推动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严格执行传统民居建设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房屋层数、建筑面积、民俗风貌,逐步恢复传统民居。采取“试点先行、总结经营、复制推广”的方式,对部分传统村落村貌进行提升改造,发展旅游。目前,完成遗产区35个传统村落提升改造,对1602户传统民居实行挂牌保护,箐口、阿者科、垭口、大鱼塘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哈尼梯田小镇列入特色小镇。
(二)推动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符号,代表哈尼梯田历史文脉的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多声部民歌、哈尼哈巴、红河乐作舞、祭寨神林等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哈尼古歌》室内、室外常态化演出,开秧门等实景农耕文化系列活动,创出文化品牌。扎实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三)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元阳遗产区申报国家5A级景区工作,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红河哈尼梯田景区“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吸引力强、品牌效应显著”的文化旅游综合功能正逐步显现。加大民族工艺品、梯田文创产品的保护性发展力度,适度发展农家乐、乡村客栈,促进红河哈尼梯田的活态保护。2018年,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接待游客19.31万人次,总收入2750.41万元,其中门票收入1478.96万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把思想认识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有关哈尼梯田保护、文物保护工作的批示指示精神上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推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进一步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惠及民众,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进一步完善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在本轮党政机构改革中,结合红河州实际,设置“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作为州政府工作部门,专门负责哈尼梯田的保护和管理。探索设立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专项基金,建立哈尼梯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起一整套哈尼梯田永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推动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巩固提升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四个版块”,创建国家5A景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全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区 “四个示范”,打造“稻鱼鸭”综合种养产业园、哈尼梯田文化创意园、哈尼梯田绿色食品园、哈尼梯田就业创业园“四大园区”,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让哈尼梯田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进一步总结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实践经验。持续巩固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精心经营村庄,拓展全域旅游,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带动,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村新型经营组织,把村民培养成为集哈尼梯田保护、哈尼文化传承、哈尼民俗表演于一体的职业农民,成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示范,走出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感谢你们对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9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