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红河州五措并举力促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18-06-11 信息来源:红河州发改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年来,红河州依托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平台,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着力点,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从5个方面推进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规划引领,优化城镇“成长坐标”。突出规划在城镇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着力构建“一核”(滇南中心城市)、“两区”(北部滇中城市经济成长区和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区)、“三带”(昆河经济走廊开发开放带、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和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的空间布局。推进“多规合一”,突出滇南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北部地区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促进南北联动、特色各异、产业协同、优势互补。目前,已完成州域城镇体系规划、滇南中心城市规划、县市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城市详规覆盖率达75%以上。

  夯实基础,强健城市“筋骨体魄”。保持对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增长投入、快节奏建设,着力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展城市功能。积极推进供水设施建设。制发《加快推进云南省和红河州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划(城镇水网)工作实施方案(2016-2020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力度。全州城市公共供水能力达42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达8983万立方米,新增污水管网100.2公里。积极开展创新城市综合治理。全面开展“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旧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增加城市绿化”的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整治行动。2017年,全州新建城市公厕156座,改造城市公厕330座,城市公厕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延续文脉,涵养城镇“个性特色”。注重地方特色的凸显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现代文明发展的和谐统一。以元阳为主,辐射红河、绿春,依托哈尼梯田文化品牌,弘扬农耕文化、哈尼文化;以建水为主,辐射石屏,依托千年临安古城和异龙湖景观,延续儒家文化、紫陶文化;以弥勒为主,辐射泸西,依托当地旅游资源,注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以滇越铁路为主,立足边境口岸,辐射有关县市,依托与越南接壤的区位优势,融入边地文化、异域风情;强化河口县城的规划建设,增强口岸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国门形象。目前,全州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1个,中国传统村落67个。

  产城融合,夯实城镇“发展基石”。把产业作为立城之基、兴城之本,充分发挥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和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作用,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城市综合体为抓手,把城市综合体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高起点、高水平、高品质推进滇南绿洲、红河水乡、东风韵等14个城市综合体建设,推动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增强普惠性。目前,已完成做特民居16.6万余户、做美村庄569个、做优集镇26个。

  注重民生,催生城镇“内生细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加大城镇棚户区和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拉动投资和促进城镇消费。据统计,红河州历年政府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为71604套,截至2018年5月底,已竣工分配入住64620套,分配入住率为90.25%。全州累计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97916户;累计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11万余套,积极引导南部地区群众向北部聚集、山区群众向城镇转移。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