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红河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关于开展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文件精神,把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清单式管理中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重要内容来抓,紧密结合全州脱贫攻坚工作实际,落实林草生态精准扶贫措施,全面完成了中央、省下达的年度生态护林员选聘任务,真正将符合条件的“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实现了林草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双赢。目前,全州共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5202人,管护森林资源面积521.73万亩,年人均管护报酬8000元-10000元,使2.34万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让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同时,全州5202名生态护林员上岗,增加了生态区护林人数,健全了管护队伍,增强了管护力量,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极大地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强化了森林培育,增加了森林蓄积,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补偿转岗 拿护林“年薪”
50岁的赵存云是泸西县三塘乡李子箐村村民,一家3口人,因女儿车祸导致家庭贫困。当上生态护林员后,政府给他家女儿发放了90%的医疗扶助金,赵存云每天早、晚巡山,看护林子。此外,赵存云还种了300亩洋芋,仅洋芋一项年均就增收10000多元。“我当生态护林员一年有8000多元的收入,爱人享受每月180元的农村低保,女儿有90%的医疗扶助金补助。300亩洋芋通过精心管理,收入也在逐年增加,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赵存云笑着说。
正午时分,河口县莲花滩乡中岭岗村的生态护林员陆春学正在巡山。“现在是森林防火期,又是农村农忙季节,担心小孩玩火,所以才冒着高温出来巡护。”47岁的陆春学说。今年,他家4口人将有多项收入,20亩香蕉年收入超过20000元,已经成林地50亩杉木林纯收入可达30多万元,夫妇俩平时就近务工年收入有6000多元,生态护林收入有1万元。家里购买了两辆摩托车,建盖了218平方米的钢筋水泥房,实现了脱贫致富目标。
发展林下产业 增绿又增收
红河州生态护林员大多是因病或因自身动力不足致贫,这些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3200元以下。担任生态护林员后,每人一年可获得不低于8000元、不高于1万元的工资收入。与此同时,通过发展林下产业,真正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建水县普雄乡七棵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家昌成为生态护林员后,在管护千余亩生态林的同时,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出租了5亩土地给专业合作社,种上了苹果树。如今,孙家昌一家4口人除了每年出租土地的收入3000元外,两口子在基地打工的收入每年有4万元,还在苹果基地采取林粮间种的方式,以短养长,种植辣椒、生姜、花生、南瓜等农作物,加上分红,年收入有15000元。几项收入加起来,他家4口人年人均收入达1.45万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小康路。
今年47岁的屏边县玉屏镇新荣村村民庞朝明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特困户、懒汉。早些年,他在外务工,因为没文化、缺技术,干苦力只能自己糊口,两个小孩嗷嗷待哺,老婆不堪忍受贫苦而离家出走,留下一双儿女,家里一贫如洗,茅草房摇摇欲坠。庞朝明成为生态护林员后,每年有8000多元的收入,同时通过培训,就近打零工,培植林下草果4亩,一家5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630元,年迈的父母参加低保有了固定的补助,政府补贴6万元、无息贷款6万元帮他家进行了危房改造,一栋120平方米的两层砖混结构新房拔地而起,一改昔日的凄凉景况。“现在可好了,我不仅有活干,有钱赚,还能照顾父母和孩子,以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护林工作让庞朝明尝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甜头,望着家对面绿树繁茂的山林,庞朝明脸上挂满了笑容。
陈斗嘎是绿春县平河镇略马村的生态护林员,因好吃懒做、自身动力不足致贫。陈斗嘎家4口人,有12亩茶叶、3亩八角、3亩水稻、2亩玉米,由于管理不善,入不敷出。去年,在定点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帮助和引导下,陈斗嘎变得勤快起来,带着儿子就近务工,年纯收入达4万多元,茶叶收入3800元,八角收入3100元。政府补助2.2万元、挂联单位帮助2万元,挂包干部帮助20吨水泥,新建了80平方米的2层钢筋水泥新房。“卖茶叶和八角,加上平时务工和生态护林员工资收入,今年的纯收入应该能达到2万多元。” 陈斗嘎说。
变“输血”为“造血” 确保不再返贫
红河州通过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发放管护补助费、引导发展种植养殖业等多项措施,实现生态与扶贫双赢的同时,确保贫困百姓脱贫不返贫。
在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家庭成员可亨受政府补贴150元的新农合医保和重大疾病保险90元;贫困户儿童读幼儿园补助1500元、读小学补助1000元、上大学一次性奖励5000元;镇、村两级确定专人,将贫困户列为帮扶对象,林下经济项目优先安排给贫困户。
生态护林员仅靠每年8000多元的劳务补贴还不够,只有发展产业有固定收入,才不会返贫。红河州13县市都成立了林农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84个,全州有36733户贫困户已优先加入合作社,每户每年纯收入确保在3000元以上。
今年39岁的许坚乔以前是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的特困户。一家4口人,2016年以前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50平方米的石棉瓦房破旧不堪。许坚乔在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实施中,通过加入阿希者红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出租土地17亩,年租金收入7000元;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年工资收入6000元;17亩红桃现已全面挂果,年收入4万元;种植烤烟20亩,年收入6万多元,加上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补助资金及其他零星收入,目前,许坚乔一家年收入已经达到12万余元,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建盖了一栋260多平方米的3层混凝土房子,还有存款8万元,甩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小康路。
目前,红河州5202名生态护林员,人均护林1020亩。为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州林草局先后为生态护林员举办了130多期(次)种植养殖业培训班,每个生态护林员都掌握了2至3门林下种植养殖技术。通过扶智、扶志,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在红河州贫困地区特别是南部深度贫困山区,通过搞养殖、采菌子、开办林家乐及种植魔芋、草果、药材和蔬菜等林下经济作物的模式,正将生态和生存的矛盾化于无形,确保了贫困人口不再返贫。
站在历史新起点,红河州将以更加勤勉务实的姿态、更加积极稳健的步伐再度启航。积极向上级林草部门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到2020年,力争新聘和实聘人数超过1万名以上,不断加强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培训和管理,进一步扩大管护覆盖面,将更多的贫困户选聘为生态护林员,通过生态扶贫帮助他们脱贫,不断续写生态补偿脱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