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红河州新一轮退耕还林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现

发布日期:2019-04-01 信息来源: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抢抓机遇,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水质安全、发展富民产业、助推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将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和脱贫攻坚富民工程,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良好工作成效。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95.86万亩,下达资金95228万元(其中,种苗造林费补助35267万元,现金补助59961万元),覆盖贫困户11648户52329人,实现5.2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红河州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突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州委、州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林业、发改、财政、农业、国土、水务、环保、扶贫办、畜牧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明确各县市党委、政府对本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负总责,党政一把手为直接责任人,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责任制,州政府与各县市签订工程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将建设目标和任务纳入年度经济社会目标考核及县市主要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作为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地块,具体到时间、品种,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位。州直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突出规划布局,确保精准落细。根据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要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深入基层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红河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和年度作业设计。在任务安排上,突出重点与规模推进相结合,优先安排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状况脆弱、贫困人口分布较集中的深度贫困地区,在树种和模式选择上,着重以乡土适生树种为主,首选涵养水土好的生态林、经济林,突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优的核桃、板栗、杉木、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实现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互利共赢。

  突出产业发展,确保增绿富民。始终坚持把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作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主旨,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林产业发展。2014年以来,全州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种植杉木10.9万亩、芒果6.2万亩、石榴2.5万亩、油茶2.4万亩、苹果2.3万亩、桃树2.2万亩、枇杷2.1万亩、核桃1.3万亩。目前,全州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初步形成了红河州北部以核桃、桉树、油茶、林果为主,南部以桤木、杉木、橡胶、棕榈、八角、茶叶及林下资源等为主的多个产业带和产业群。其中,核桃、橡胶、林果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了100万亩,核桃、桉树、竹子、橡胶、草果、棕榈、石榴等产业的产值均超过了1亿元。以石榴、枇杷、杨梅、樱桃、棕榈等为主的经济果木林成为全省最大的林果产区;100多万亩橡胶成为全省主要的橡胶产区;70多万亩草果面积成为全国最大的草果产区;近30万亩棕榈面积成为全国主要的棕榈产区,加快了兴林富民步伐,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繁荣,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8年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0.25%,比2012年增加了5.25个百分点;林业产值累计完成186.7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3倍;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1206万亩,有用材林500万亩,有经济林52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4亩以上特色林,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2500多元。走出了一条绿山富民的双赢之路,林业精准扶贫迈出了成功第一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林业力量。

  突出模式创新,确保示范带动。全州林业生态扶贫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探索出了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带动了一批林业产业的新兴和崛起,闯出了一条林业生态扶贫新路子,涌现出多个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快了深度贫困县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一是土地入股模式。比如:红河县牛多乐庄园有限公司以农户自愿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1000亩建立柑橘种植合作社,由合作社代表农户与牛多乐公司合作,农户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公司承包热区土地管理种植30年,每年每亩给合作社土地租金1000元,合作社以前4年土地租金的一半入股,公司在前4年每年每亩支付合作社地租500元,剩余500元租金当作合作社股金入股,第5年开始公司每年每亩除支付1000元租金外,给予合作社15%每亩不低于1000元的利润分红。红河县牛多乐庄园有限公司最近两年投入资金7000万元,建成沃柑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亩。公司计划在牛多乐梁子发展万亩沃柑,打造一个集生态种植养殖、农家乐、水上乐园和热带水果旅游采摘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产业综合体,带动246户1000多贫困人口集中土地共同种植沃柑脱贫致富。二是大户承包模式。农户外出务工的闲散耕地,在农户与大户双方明确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标准的前提下,协商收益分配方式等权利和义务后,经大户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大户一次性或分次交付承包金给农户,大户按照合同约定实施退耕还林。例如,金平县者米乡种植大户张嘎仅,承包了者米乡巴哈村委会及老集寨乡金竹寨村委会片区7000亩退耕还林地,种植杉木6200亩、油茶800亩,按4:6分成,即:农户占40%,大户60%。带动发展面积7800亩,涉及农户1054户49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4户1946人,已带动脱贫71户271人。金平县铜厂乡片区大户张万,将外出打工农户闲置农地集中承包,合伙经营发展油茶,种植木本油料树种油茶4200亩,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费及现金补助用于造林和管理,有收入后按30%-50%分成,农户占70%-50%等不同分成比例分成。涉及农户176户8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265人。承包片区种植后,带动发展面积5650亩,预计到2019年,油茶产量可达840吨,产值8400万元。三是政府政策配套模式。例如,红河县凡是承包山地1000亩以上的大户,由政府出资修建引水主管道,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承包大户与农户签订合同,在明确政策补助、承包补偿资金、收益分配方式等相关利益后,大户先期管护3年,再交付农户自管。四是专业合作社承包造林模式。由于农户大多缺乏经营管理、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相关技术和能力,在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区域,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统一组织、管理、营销,直至分红。例如,红河县通过给予优先安排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整合营造林项目资金等方式在全县13个乡镇成立13家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每年退耕还林造林不低于1000亩。入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实现不低于1.2万元的劳务收入,同时,积极支持和吸纳非合作社成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造林工程,通过项目实施每年带动1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突出培植管理,确保工程成效。坚持“成活是硬道理、成林是硬政绩”,把成活率、保存率贯穿工程建设始终,重点把好取苗、栽植、管护三个关键环节,确保退耕一块、见效一块。在用苗上,推行就近采购,调运大苗壮苗,严禁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确保成活成林。在栽植上,推行大穴、大苗、大水、深栽造林法,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活;在管护上,推行“谁栽植、谁管护、谁收益”的包保责任制,加强造林后的护林防火、抚育管理,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见效一片。

  突出监督检查,确保进度质量。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办公会、工作推进会,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工程进展缓慢的县市、乡镇进行集中约谈,确保完成任务。州委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室根据时间节点,采取分片督导、巡回督办的方式,不间断地深入到各县市、乡镇进行督查指导,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并督办落实到位,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在全州通报;州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作实行“领导小组成员包片区,技术员驻县市、乡镇”的方式,常年驻点督办,破解难题,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