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全州审计机关共完成审计项目3120个,查处违规金额58.85亿元,核减投资额10.69亿元,移送问题线索173件、移送处理122人,14家审计机关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家、省级文明单位12家,14个党支部实现了创建达标,连续7年获得省厅优秀项目表彰,审计信息宣传始终位列全省审计机关第一,红河审计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是政治机关属性全面夯实。州县(市)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制定出台各类制度6项,完成全州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上划管理改革试点任务。
二是审计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开展一级部门预算执行、扶贫政策、社保资金、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等审计,开展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一条线”审计,不断拓展监督广度,推进常态化“经济体检”,发挥审计查病、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努力实现全覆盖。
三是审计方式方法持续创新。盘活用好审计资源、优化整合组织方式、开发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5年来,统筹调配全州审计资源1517人次,统筹审计项目近300个,大数据审计从无到有,数据采集、分析、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四是审计质量稳步提升。5年来,全州有6个审计项目荣获省审计厅优秀项目,12名审计人员荣获省审计厅优秀审计能手,评选出州级优秀审计项目52个。同时,压实责任,强化审计问题整改,出台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等工作协调机制、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办法。
五是审计助力脱贫成果显著。5年来,抽调419人组成85个审计组,抽查部门413个、乡镇300个、行政村515个、扶贫项目1924个、农户4066户,抽审资金174.75亿元,审计发现问题1103个、问题资金7.87亿元,移送有关部门案件线索48件、处理81人。通过审计盘活存量资金6.02亿元,促进各地制定完善制度23项,助力全州打赢脱贫攻坚战。
六是审计信息宣传强劲有力。5年来,聚焦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创建、基层工会活动以及审计业务工作,捕捉亮点、挖掘特点、突出重点,撰写审计信息1582篇、审计专报84期,得到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批示45期,940余篇分别被国家、省、州媒体、网站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