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的力量已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为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18.46亿”:科技投入保障不断强化
“十三五”以来,红河州坚持把科技支出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推动形成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态势。2016年至2020年,红河州财政科技支出共6.1亿元,全州共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上级科技计划项目738项,共争取上级经费支持2.41亿元。全州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11.7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8.46亿元。
二、“48.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州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3项,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6年的45.4%提高到2019年的48.1%。全州共申请专利5152件,授权3144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0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68件提升到0.87件。此外,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有关政策,红河州认真组织实施工业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加强产学研联合,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鑫联环保自主研发的核心专利技术“火法富集—湿法分离多段耦合集成处理技术”,攻克了以成熟、稳定的工业化技术对含重金属废物进行“脱氯除杂”的世界性难题;蒙自瀛洲水泥公司在建设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的同时,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共同开发高标号、高性能水泥系列产品,使其高标号、高性能水泥的生产和研发水平居全国前列……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80家。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
三、“530”:“三农”智力支持不断加大
“十三五”以来,红河州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配套政策措施,出台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促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目前,共认定科技特派员530人,确保了全州798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引导987户农户参与创业项目,组织13.11万人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广新技术65项,引进新品种78个,辐射带动农户21万余人。此外,红河州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强化农业领域持续创新能力,申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家,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备案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省级星创天地10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1个、县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3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96”:科技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联系与协作,围绕州内特色优势,联合开展产品开发、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突出技术创新。2019年,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在蒙自市成功举办,州科技局以此为契机,实现签约项目96项,引进16个院士专家团队,累计突破杂交水稻、柠檬产业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27项,开发新产品51个。2017年,红河州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同组建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在弥勒市建成了数字化金属彩印中试生产线、智能制造中试与示范线、健康医疗仪器中试与示范线和大学生研究生实习基地。今年9月23日,中试基地年产“10万吨钢铝板数字化彩印生产线”已投产。
如今,科技之花处处绽放,为红河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添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