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
- 索引号: hhznykxy/2025-00000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5-02-19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年部门预算公开
监督索引号53250001030600400000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年部门预算公开目录
第一部分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年部门预算编制说明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二、预算单位基本情况
三、预算单位收入情况
四、预算单位支出情况
五、州对下专项转移支付情况
六、政府采购预算情况
七、部门“三公”经费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说明
八、重点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情况
九、其他公开信息
第二部分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年部门预算表
一、财务收支预算总表
二、部门收入预算表
三、部门支出预算表
四、财政拨款收支预算总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表(按功能科目分类)
六、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
七、基本支出预算表(人员类、运转类公用经费项目)
八、项目支出预算表(其他运转类、特定目标类项目)
九、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表(本级下达)
十、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表(另文下达)
十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算表
十二、部门政府采购预算表
十三、部门政府购买服务预算表
十四、州对下转移支付预算表
十五、州对下转移支付绩效目标表
十六、新增资产配置表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年部门预算编制说明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一)部门主要职责
根据国家、省、州科技创新发展纲要和计划,负责组织院属各单位开展公益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提高我州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突出具有红河特色的生物育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装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科技需求,以及生物种业、大健康产业、生态产品、农业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发展需求,狠抓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及新产品开发,凝练重大科技命题进行研究,产出一批以新品种、新产品、新标准为标志的科技成果,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专家、教授,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协调发展,人才优先”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州市级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建设,为推进红河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二)机构设置情况
我部门共设置11个内设机构,包括:党政办公室、计划财务科、科技信息科、旱地作物研究所、稻作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园艺作物研究所、生物药与特色作物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研究所、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本单位无所属单位。
(三)重点工作概述
1.主导产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我州“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2024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2024年,我州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91.4万亩,同比增加13.8万亩,增幅4.9%,产量达到535.45万吨,同比增加35.32万吨,增幅7.06%;巩固拓展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开远市花卉产业示范县建设,充分利用春节等销售高峰,2024年全州花卉园艺总种植面积达34.03万亩,同比减少245亩,减幅0.07%,实现花卉园艺产值34.29亿元,同比减少1.59亿元,减幅4.4%;稳步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2个三七种植基地通过新版GAP基地符合性评价,5家企业品牌入选2024年“绿色云品”品牌目录,2024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172.57万亩,同比增加11.71万亩,同比增长7.28%,实现产量23.94万吨,同比增加3.53万吨,同比增加17.30%,实现农业产值57.43亿元,同比增加6亿元,同比增加11.67%;在哈尼梯田区深入开展梯田稻作多样性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2024年全州梯田红米种植20.8万亩,同比减少0.2万亩,减幅0.96%,产量8.08万吨,同比基本持平。
2.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应用。依托云南省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红河库,收集保存种质资源2,284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广泛开展粮食作物育种创新工作。一是水稻新品种选育。2024年建立水稻育种基地115亩,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品种优势鉴定等工作,种植选育材料4,000余份,种植梯田红米育种材料305份,进行组配、选育,育成新品种3个报审。加强地方梯田红米种质资源收集与创制,新收集稻种资源56份,其中梯田红米材料优势鉴定10份,并对其进行了49个农艺性状,9个稻米品质性状和4个强毒性白叶枯病菌抗性鉴定,筛选出香糯和紫糯2份高抗4个白叶枯病菌种的优异资源。完成75份云南省种质库库存的来自元阳的水稻资源的繁殖,完成重测序。利用元阳红米地方品种“月亮谷”作为亲本与其他优质材料、以及不同类型(优质型、抗性型、加工型、耐冷型)红米品种杂交,配制新组合25份,创制红米新种质11份。二是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收集云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510份,进行评价及应用,筛选出特异地方品种资源13份进行育种利用;开展玉米区域试验7组579个品种;与中国农业大学陈绍江专家团队合作,引进单倍体诱导系10份,初步建立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并诱导出505份育种基础材料。应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加快新自交系的选育,完成玉米诱导基因进行诱导系的转育。对红单系列30个骨干系采用回交改良和“高密度、大群体、严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对自交系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和改良红单系列玉米品种缺陷,组配杂交玉米新组合490个,育成优质国审玉米品种红单28号、省审玉米新品种红单29号。开展鲜食玉米育种,分离二环材料200余个,新开发获得血缘材料21个,针对获得的40余个骨干级材料及150余个普通材料进行了精心保种,杂交组合试验20组,为后续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种植马铃薯中心一代杂交种子材料1,600份,在建水萝卜甸、个旧莲花山分别筛选表现好的品种开展冬季试验,收获后收集178个品种参与冬季品种展示,根据品种性状、抗性、品质和市场表现筛选适宜红河州冬马铃薯产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为红河州冬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种源基础。
3.强化土壤肥料绿色化管理。以抓项目落实、示范带动、宣传培训为主线,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以异龙湖和红河、南盘江流域及各县市水源地化肥减量为重点,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动全州农业产业投入品绿色化管控。开展肥料利用率试验、新型肥料试验、土壤酸化改良试验等25组;编制下发2024年红河州化肥减量工作方案和红河州主要农作物施肥指导意见;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示范、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建立“有机肥+配方肥+叶面肥”模式化肥减量增效示范3片,面积3,200亩;持续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完成畜禽粪污还田9.46万亩;持续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评价,完成监测点试验22组,土壤样品采集720个送检;完成农户施肥调查1,040户;完成省级肥料质量监督抽查,抽取肥料样品39个;召开科学施肥技术培训8次,共计培训365人次。在州农科院种质资源创新及繁育基地(草坝),开展蓝莓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研究,建成试验地6亩,收集引进优质早熟南高丛蓝莓品种8个1,800余株,通过全程水肥一体化,进行相同蓝莓品种不同水肥比例在关键生长期对比研究,同一水肥配方下不同栽培措施对蓝莓生长的影响研究及不同蓝莓品种间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特征研究,收集物候期基础数据及田间气象数据,以期筛选出适合的水肥配比,为红河州蓝莓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4.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成效明显。抓好“红单系列”优良籽粒玉米新品种精简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共推广20.4万亩,亩均增产39.22公斤,共带动农民增收2,000.25万元;完成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800亩,平均产量较非示范区提高了14.1%,亩均增收约300元;完成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1,000亩,核心示范区100亩,采用点对点高效有机肥代替部分传统复合肥,亩氮用量减少5%,示范区比对照增产10.4%,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完成玉米单产提升核心示范50亩,试验品种为国审品种红单22号,良种良法配套实施,亩增产8.9%;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300亩,采用4:6种植模式,玉米平均单产约为569.3公斤/亩,大豆平均单产约为106.3公斤/亩,测产结果超过预期目标。抓好优质品牌米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优质稻云恢290采取工厂化集中育苗、1+N育秧模式、小苗机插、前控后促、稻田综合种养、秸秆还田、生物质有机肥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举办红河州优质品牌米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示范推广3.12万亩,平均亩增产55.4公斤,共增产稻谷172.85万公斤,共增加产值864.25万元,亩均节约成本152元,共节约成本474.24万元,带动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增收1,340.49万元;完成优质水稻旱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300亩,探索全程机械化种植方式,开展杂交稻旱作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广泛推进“雨水巧用、时控除草、综控病虫、轻简种植”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平均亩产617.43公斤;完成哈尼梯田稻作多样性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6,122亩,平均亩产441.6公斤/亩,比非示范区平均亩产388.5公斤/亩,亩增产53.1公斤,实现稻谷总产量270.35万公斤,新增稻谷32.5万公斤,总产值1,081.4万元,新增产值130万元;在红河州开远市和元阳县连片种植区建设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样板2个,面积1,027亩,通过统一良种、标准化种植及病虫害防控技术应用、统防统治,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示范区良种覆盖率95%、产量提高2%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全覆盖,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抓好马铃薯新品种示范、甘薯新品种集中展示及筛选评价为主的“冬马铃薯-夏甘薯轮作”的双薯协同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双薯轮作运用品种为云薯116、云薯509、云薯510,3个品种在冬马铃薯生长季田间长势良好,地上、地下无明显病虫害,亩产分别为4,151.6公斤、4,680.25公斤、5,796.08公斤。按当日红皮黄肉、黄皮黄肉、白皮白肉类型的大、中、小薯市场价计算,其亩产值分别为6,637.72元、6,723.23元、7,940.17元,甘薯新品种“云甘4号”测产折合亩产3,836.85公斤,时价亩产值6,207.98元,其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开展红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1,053.7亩,亩产2,317.21公斤。冬马铃薯-夏甘薯轮作为主的双薯协同模式增粮增收效果突出,使建水的薯类产业实现“双薯轮作,宜粮宜菜;亩产超7吨、产值过万元”的显著效果。四是抓好烟后秋荞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实施1,160亩,通过良种推广和无人机防控病虫害等科技手段的全覆盖,目前长势良好。
5.深入推进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全州已完成全部20,298个样点外业调查采样、制备和检测工作,其中:2024年度6县市完成8,560个。全州13县市均已开展外业表层样点采集和剖面样点采集验收工作,完成成果编制单位确定;完成州级和县级外业调查采样及内业技术培训15次,培训360余人次。
6.狠抓标准研制,以高标准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2项、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红河州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其他标准16项。通过深入挖掘哈尼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耕传承,融合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牵头制定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规范》,获农业农村部批准立项,该标准的制定将是我国首个稻鱼鸭综合种养领域的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把千年哈尼梯田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标准化,为下一步在全国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二、预算单位基本情况
我部门编制2025年部门预算单位共1个。其中:财政全额供给单位1个;差额供给单位0个;定额补助单位0个;自收自支单位0个。财政全额供给单位中行政单位0个;参公单位0个;事业单位1个。截至2023年12月统计,部门基本情况如下:
在职人员编制76人,其中:行政编制0人,工勤人员编制0人,事业编制76人。在职实有76人,其中:财政全额保障76人,财政差额补助0人,财政专户资金、单位资金保障0人。
离退休人员59人,其中:离休0人,退休59人。
车辆编制2辆,实有车辆2辆,超编0辆。
三、预算单位收入情况
(一)部门财务收入情况
2025年部门财务总收入16379,985.94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14703,167.00元,政府性基金0元,国有资本经营收益0元,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0元,事业收入623,999.00元,事业单位经营收入0元,上级补助收入0元,附属单位上缴收入0元,其他收入1052,819.94元。
与上年对比,2025年比2024年减少2870,061.91元,降低14.91%。主要原因分析为:人员变动,政策性调资;无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减少。
(二)财政拨款收入情况
2025年部门财政拨款收入14703,167.00 元,其中:本年收入14703,167.00元,上年结转收入0元。本年收入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14703,167.00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0元,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财政拨款0元。
与上年对比,2025年比2024年财政拨款收入增加113,560.00元,增长0.78%,主要原因分析是公用经费调整;人员变动,事业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缴费及公积金减增加。
四、预算单位支出情况
2025年部门预算总支出16379,985.94元。财政拨款安排支出14703,167.00元,其中:基本支出14703,167.00元,与上年对比2025年比2024年基本支出增加113,560.00元,增长0.78%,主要原因分析为公用经费调整;人员变动,政策性调资,事业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缴费及公积金增加;项目支出0元,与上年对比无变化。
财政拨款安排支出按功能科目分类情况,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支出-应用研究-机构研究10168,511.00元,主要用于事业人员工资及日常工作开支。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事业单位离退休30,090.00元,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公用经费开支。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支出1520,940.00元,主要用于省政府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费全额供给单位在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开支。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缴费支出400,000.00元,主要用于经费全额供给单位2025年退休职工缴纳职业年金记实款。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抚恤支出-死亡抚恤支出21,000.00元,主要用于遗属补助支出。
卫生健康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缴费支出1421,921.00元,主要用于全额供给单位在职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互助等款项。
住房保障支出-住房改革支出-住房公积金1140,705.00元,主要用于经费全额供给单位在职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单位负担部分开支。
五、州对下专项转移支付情况
本部门无州对下专项转移支付情况。
六、政府采购预算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共涉及采购项目11个,政府采购预算总额195,000.00元,其中:政府采购货物预算54,000.00元、政府采购服务预算141,000.00元、政府采购工程预算0元。
七、部门“三公”经费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说明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80,000.00元,较上年减少34,000元,下降15.89%,具体变动情况如下:
(一)因公出国(境)费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年因公出国(境)费预算为0.00元,减少15,000.00元,下降100%,共计安排因公出国(境)团组0个,因公出国(境)0人次。
因公出国(境)费与上年相比减少15,000.00元。
(二)公务接待费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年公务接待费预算为10,000.00元,较上年减少5,000元,下降33.33%,国内公务接待批次为7批次,共计接待111人次。
公务接待费预算与上年相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接待,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预算。
(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2,025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为170,000.00元,较上年减少14,000.00 元,减少7.6%。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0元,较上年增加0元,增长0%;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70,000.00元,较上年减少14,000.00 元,减少7.6%。共计购置公务用车0辆,年末公务用车保有量为2辆。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25年响应财政部门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号召。
八、重点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情况
本部门无重点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情况发生。
九、其他公开信息
(一)专业名词解释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交通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
农业“新六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指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第二产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第三产业接二连一、向前延伸,一产的一份收入,经过二产加工增值为两份收入,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形成三倍收益,综合起来是六份收入,产生乘数效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俗理解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
政府财务会计:又称“外部报告会计”指:通过对政府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政府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科目和口径统计的收入,包括地方固定收入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地方所得部分。地方各级财政总收入减去上划中央、省收入即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也即通俗所称财政支出,指政府对上级转移性收入、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有计划的分配和使用而形成的支出。
(二)机关运行经费安排变化情况及原因说明
红河州农科院2025年机关运行经费安排0万元,与上年对比,经费增加0元,主要原因为本单位非机关单位,无机关运行经费安排。
(三)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红河州农科院资产总额6131,619.65元,其中,流动资产1103,499.77元,固定资产4970,670.10元,对外投资及有价证券0元,在建工程0元,无形资产1,349.78元,其他资产56,100.00元。与上年相比,本年资产总额减少2045,513.76元,减少25.02%。其中固定资产减少438,582.49元。处置房屋建筑物0平方米,账面原值0元;处置车辆1辆,账面原值442,872.00元;报废报损资产0项,账面原值0元,实现资产处置收入0元;资产使用收入0元。鉴于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精准数据,需在完成2024年决算编制后才能汇总,此处公开为2025年1月资产月报数。
监督索引号532500010306004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