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高质量脱贫 ——来自泸西县脱贫攻坚一线的实践与启示
自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泸西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和自主脱贫。到2018年底,累计实现12017户49190人贫困人口脱贫,全县4个贫困乡镇、5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15.4%下降至1.26%。2018年12月,泸西县顺利接受了省级组织的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检查。
看点一:精准脱贫——高质量的关键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也是关键。精准脱贫需要精准帮扶作支撑,又以精准识别为前提。泸西县把精准方略落实到脱贫攻坚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精准施策、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抓精准识别,把力量沉在一线。泸西县确立“县为主体、乡镇实施、部门联动、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工作机制,并把“乡镇实施”体现在“网格化”管理中,将有贫困人口的78个村划分为401个片区、865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一个“网格长”,合理调配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力量,以责任精准促进工作精准。“网格长”直接到网格内的贫困户家中动态掌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与定点帮扶相辅相成。2018年5月起,全县又把网格化管理推广到非建档立卡户特别是边缘户,每个“网格长”在包保贫困户的同时,负责摸清网格内非建档立卡户家底,确保无漏评。
(二)抓分类施策,把成效见于末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和“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对泸西县13177户53582人贫困人口进行分析研判,针对致贫原因、缺项短板、稳定增收、群众需求抓帮扶,严格对标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发挥杭州G20峰会生鲜蔬菜主供基地、全国低纬度高原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县等品牌效应,依托“烟、果、菜、花、药、畜”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品牌经营助力增收、抱团发展联动增收、托管代养稳定增收、异地集中扶贫跨区域增收等方式把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推进产业扶持精准到户。实施1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1个分散安置点建设,惠及贫困户715户2929人;完成“4类重点对象”农危房改造402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22户。压实控辍保学责任,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子女“零辍学”,实现学生资助体系全覆盖。深入实施“健康泸西”行动计划,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超过90%,集中救治患有28种疾病人员366人。将1058户2546人贫困人口纳入整户兜底,贫困户中社会保障兜底人数达9738人。
(三)抓问题整改,把功夫用在平时。2018年初,泸西县紧盯突出问题,举一反三,共排查出998户重点关注户,其中低收入户85户、危房户513户、教育负担过重户116户、医疗负担过重户256户。由县级行业部门和乡镇联手制定“一户一策”整改方案,由县级领导督促落实到位。对于危房户问题,由住建部门因户因房制定“一户一方案”,限期整改落实。将469户无能力改造房屋的危房户,纳入县级补助范围加固改造;对不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44户农户,动员农户自行改造;对多次做工作仍不愿加固改造的35户农户,收集好相关佐证材料;对2017年前危房改造加固措施不到位的146户,督促施工单位全部整改到位。同时,泸西县着力破解石漠化这个制约区域脱贫发展的突出问题。2014年至2018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水利建设,新增水库库容862万平方米,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万余亩,解决17.6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三塘乡历史上存在工程性缺水和水源缺水并存的难题,他们坚持不懈完善水利设施,形成水网、村网、户网相通的供水体系,到2017年底全乡人民群众告别了饮用浑浊坝塘水的历史。
看点二:稳定脱贫——高质量的保证
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是高质量脱贫的内在要求。泸西县在持续发展、持续增收、持续帮扶上下实功夫,打基础、抓覆盖、育能人,夯实稳定脱贫、逐步增收致富的基础,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效。
(一)把致富路修到田间地头,夯实持续发展、稳定脱贫的前提基础。泸西县深谙“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把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齐心协力破解“行路难、出行难”问题。由于全县上下形成了“要致富、先修路”共识,农村公路建设所占用的700余亩土地均由受益村寨群众无偿提供。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214公里,实现到自然村通畅率100%。2018年7月9日,云南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泸西县召开;9月,泸西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二)注重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带动,提供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有力支撑。泸西县探索推广“党总支+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村社合一、社企共融”模式,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合作社和在服务社务工,获得股金、薪金,确保收入双保险。2017年底,全县131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农户入社入股总资金496.69万元。全县共流转土地15万亩,其中5450户贫困户流转土地1.6万亩,贫困户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户均增收6000余元。2018年12月20日,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现场会议在泸西召开。永宁乡把笼册、阿朝、舍者村委会缺土地、缺技术、缺劳力等缺少发展特色产业条件的119户贫困户入户扶持资金投入到永宁村委会实施异地产业扶贫,集中流转土地650亩发展人参果产业,带动4个村集体和119户贫困户增收120余万元。金马镇爵册村委会金爵红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明康汇泸西种植公司种植蔬菜6000多亩,村委会开展劳务介绍,并组织群众承担蔬菜基地的田间卫生、治安维护等职责,企业每年付给村集体34万元收入。
(三)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脱贫,强化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组织保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泸西县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综合服务社(合作社)的生产组织作用、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全县81个村委会成立的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都由村总支部书记任法人,村委会主任任理事长。目前,全县培养脱贫致富明白人、带头人562人。州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郑义选派至三塘乡担任乡驻村工作队总队长、隆德村委会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以“党总支+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的模式引进了羊肚菌规模种植,积极引导贫困户加入隆德村委会综合服务社,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四)把帮扶措施长效化贯穿始终,增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发展后劲。泸西县虽然已经接受贫困县退出评估检查,但坚持思想不松劲,工作不断档,帮扶不停步。永宁乡永宁村委会持续抓产业,村合作社投资850万建养猪场,承包给养殖大户,每年收取40万租金。金马镇石缸冲村委会于2018年6月引入绿精灵苹果庄园,按每亩每年1200元的租金,发动群众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土地5400多亩规模种植苹果。计划从第4年开始,每年每亩分红4000元。向阳乡旧寨村委会脱贫户李顺章,因收入不达标2017年返贫后,持续加大对其社会保障、产业扶贫帮扶,确保通过帮扶达到退出条件。永宁乡和三塘乡把大排查摸排出来的边缘户吸收到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分红、在合作社基地务工就业方式实现增收。
看点三:自主脱贫——高质量的根本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泸西县把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高质量脱贫的根本途径,深入推进“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和扶贫扶智扶志行动,推广“六小创新”做法,变脱贫对象为脱贫力量,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一)注重思想引导,让贫困群众摆脱安贫心态、增强脱贫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既脱物质之贫,也脱精神之贫,是泸西县扶贫干部追求的目标。三塘乡三塘村委会小孔照普村贫困户朱贵平,父母因病相继去世,哥哥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住房条件也很差。面对如此沉重的压力,朱贵平失去生活信心,整天借酒浇愁。乡党委书记陈平主动做他的工作,送去1.2万元的特殊困难救助,并协调挂包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出资5万元、加上乡政府的8万元帮助他重建新房。乡中草药协会会长张云红也伸出援手,鼓励他种植草乌。2015年,朱贵平种植的5 亩草乌当年就收益3.5万元。现在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还通过电商把草乌卖到了辽宁等地。2016年,全国组织第4次农业普查,乡上还聘请他为农业普查信息员。朱贵平2017年光荣脱贫,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目前,全县还涌现出诸如王茂霖、王红光、张建明、陈建中等一批光荣脱贫户。决战脱贫攻坚中,泸西县注重把激发内生动力与革除陋习促脱贫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巾帼志愿服务”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新风正气,农村消极等靠、好喝懒做、好逸恶劳、大操大办、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陋习明显改观。据统计,仅“破除婚丧陋俗”一项就为群众节省支出400万元。
(二)注重思路引导,让贫困群众补齐知识短板、逐步走向自强。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插上“技能脱贫”的翅膀,助力脱贫攻坚,是泸西县决战脱贫中不断探索实践的一个主题。泸西县针对贫困人口中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8.96%的实际,推行云南技师学院泸西分院的“政校合作”办学模式,并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成立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地开展技能培训。永宁乡舍者村委会贫困户钱文光,前几年在栽种大棚蔬菜中产量低、亏了本。驻村工作队长曹维、总支部书记普贵华帮助他一起查找到缺少技术的原因。在他们的鼓励下,从2017年开始,各级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54岁的钱文光都积极参加,种植技术得到很大提升,原来只种1亩2个大棚,现在发展到40亩70多个大棚,一年纯收益超过20万元。阿朝村委会种养殖大户赵永玉致富不忘贫困群众,成立君汇园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务工收入和技术指导带动10户贫困户种植苹果,整个阿朝村委会发展苹果5000亩,占到全乡8430多亩的60%。永宁乡扶贫专干殷燕梅算了这样一笔账,群众以前主要种土豆,每亩收入300公斤800元,现在种苹果亩产2000公斤纯收入5000元以上。向阳乡歹鲁村委会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区,2016年开始发动群众大规模种植桃子。但是石头缝里不好种树,群众也不会管理。县上安排农科局果树站专业技术骨干谢永堂到该村担任工作队员,并承包其中500亩桃树作示范,带领贫困群众一起参与管理、学习技术。目前,歹鲁村桃树发展到5000多亩,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
(三)注重政策引导,让贫困群众消除各种顾虑、主动参与支持。泸西县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注重深入细致的扶贫政策宣传,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消除各种顾虑和担忧,最大限度赢得理解和支持。全县4300余名挂包干部人手一册《政策要点》、随身配备一个“口袋包”,按月召开村民代表会、贫困群众见面会,进村入户讲政策、理思路、谋发展。三塘乡隆德村委会贫困户张海荣,被确定为2017年易地搬迁的对象,开始因不了解相关政策,觉得乡上是应付了事,抵触情绪大。乡上及时成立联建委员会,从74户(其中32户贫困户)搬迁户中推选出 9 名群众担任联建委员会委员,张海荣也被推荐为委员。乡上在“统规自建”过程中,注重公开公示,深入群众家中宣传扶贫政策,并加强与砖厂和水泥厂协调,帮助群众及时购置建材。通过2个月艰苦细致工作,终于赢得群众理解,张海荣也实现从抵触到支持的蜕变,并与乡党委、政府一起做好其他群众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纠纷。为了解决安置点安居难乐业的难题,他于2018年7月牵头组建微京润果蔬产销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羊肚菌,目前发展到25亩,带动43户群众增收致富。为切实消除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悬崖效应,泸西县改进帮扶工作的方式方法,推广参与式扶贫。三塘乡为发展田间道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每公里8、9万元的建设成本只补助1万元经费,主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一年多来修筑了300多公里田间道路。据了解,在整治人居环境的热潮中,全县有劳动力的家庭,每户至少出1—2人尽其所能投入到施工中,硬化入户道路9.75万平方米。全县完成“人畜混居”改造521户,拆除村内无人居住危房524户。泸西县还注重深化扶贫领域中的法治建设,由县法院牵头联合发布敦促孝敬老人的公告,由村民委员会设置“红黑榜”加强不良行为惩戒,在全县推行“口碑、逆行”公示制度,加大对攀比跟风、无原则争当贫困户、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等不良行为的曝光力度,引导群众知法守法,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