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西二镇:“三引一带”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村民在采摘苹果
“不能总让人家赶着我走,我要主动向前跑。”由以前的帮扶对象变成励志典型,这对身体残疾的弥勒市西二镇矣维村委会舍莫老寨村民小组村民马金平来说,经历了一次思想大洗礼、观念大转变。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内心?这要从西二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党建+美丽乡村”示范点说起。
党建引领搭平台
“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过去矣维村委会各村群众对村庄环境卫生状况的形象调侃。一些民居、院落坍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子周边规划无序、乱搭乱建。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变村庄环境卫生状况,西二镇党委、政府决定从矣维村委会大平地村民小组寻求突破,建立镇、村、组、户4级网格构架,通过支部带路、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把大平地村打造成了市级美丽乡村,为全镇各村树起了发展的样板。说起大平地村美丽乡村建设时的场景,西二镇副镇长李艳记忆犹新:“党员干部发挥引领作用,村民纷纷响应,主动拆除自家的废旧房屋、废弃猪舍牛栏,捐资出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典型引路抓示范
以一村之变,鞭策有等靠要观念、持观望态度的其他村民小组干部群众。西二镇充分用好“典型引路法”,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积极邀请各村在外工作的党员干部、乡贤能人谋划、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在这样的氛围中,弥勒市乡村振兴局督查考评科科长许春林也回乡参与建设,理清家底、理明思路、理顺关系,从村容村貌着手打造美丽乡村。他感慨地说:“通过组织引领、干部带头、全民参与,村民们就地取材、自筹自建,筹款5万余元做成了20万元的大事。”
从这以后,西二镇坚持规划与群众意愿相结合、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分类实施,按照“风景宜人、环境宜居、农家宜游”的建设目标,通过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造出草儿绿、花儿香、环境美、人健康的良好环境。目前,西二镇8个村民小组正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机制引导促成效
“远看像风筝串,近看是垃圾袋。”这句话是西二镇群众过去对塑料垃圾满天飞的形象比喻。如今,通过制度建设、修订村规民约等,理顺了村党总支与农户的行为边界、群众主体与村党总支主导的关系,一心念好“扫、捡、分、管”四字经,使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获益者。
一扫,即动员干部群众清扫主要道路和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并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二捡,即动员干部群众捡拾道路、田间地头的垃圾。三分,即注重培养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对一些不可降解和焚烧的瓶罐,要求群众自行堆放好,再由村委会统一收集。四管,即实行责任制管理,建立“红黑榜”和督察机制,通过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曝光,让落实责任制不彻底的村组干部“红脸出汗”。
通过努力,该镇随地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了,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田间、路边、林地的农药瓶、塑料袋等垃圾不见了,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产业带动富群众
美丽乡村建设,建强了基层党组织,释放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也充分激发出来,干部群众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在弥勒市云上果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黑籽石榴种植示范园,补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海琼正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虚心向致富带头人请教,就规模化种植进行再论证。
补蚌村一门心思想壮大产业的想法,在西二镇并不是个例。这几年,通过党建引领、乡土能人带动、群众参与,西二镇打造出南盘江沿岸干热河谷区以柑橘、火龙果、早桃为主的产业带,中部地带以蔬菜种植为主的产业带,高海拔山区形成板栗、苹果、烤烟、蔬菜为主的产业带。6万亩柑橘、2万亩蔬菜为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支撑。
西二镇还立足地处三州四县市交界的区位优势,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方式,建设日分选能力达300吨的果蔬分选物流综合体,以点带面激发全镇产业发展活力,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以党建引领搭平台、典型引路抓示范、机制引导促成效、产业带动富群众,西二镇乡村振兴新动能正不断被激发。
(来源:红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