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西山镇典型引路 打造文化振兴新样板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弥勒市西三镇围绕旅游型乡镇发展思路,转作风提效能,求突破闯新路,深度挖掘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配套设施建设,通过“以文活镇、以文聚才、以文兴产、以文铸魂”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体旅农融合促乡村振兴之路。
以文强镇“增活力”,文旅融合“树品牌”。依托弥勒第十一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活动,发布原创民族歌曲《阿细恋歌》《幸福山寨》《小镇》等作品,举办“月亮小镇·遇见西三”主题的阿细跳月民族节系列活动,通过“月亮小镇”搭台“文旅融合”唱戏的方式,将“月亮小镇”打造成弥勒旅游新名片、新亮点。活动吸引50余户商家入驻小镇,接待旅客1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余万元。
以文聚才“强力量”,文化传承“普新篇”。组建民族文艺队伍,探索“校地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校地双方文体活动、人才、实践平台等资源优势,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文化交流活动,深化产教融合,先后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等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围绕优质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产品、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交流等内容,共谋发展“先手棋”,促进“人才优势、校地优势”深度融合,谱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以文兴产“寻路径”,非遗文化“促增收”。挖掘阿细文化价值,探索“党建+、旅游+、体育+、文化+”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举办西三镇阿细跳月节暨“甘思咪哚”民族传统体育联赛、“甘思咪哚”乡村振兴篮球邀请赛、阿细跳月节等系列赛事和大型特色民俗活动,组建“老手艺人+妇女”为主的民间刺绣队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带动周边20余个自然村发展种养殖业、民族刺绣服饰、旅游餐饮、文创产业,促进全镇人均增收1500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5万元,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万余元。
以文铸魂“领风尚”,文化振兴“绘蓝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目前,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实践站9个,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州级文明家庭1户、市级文明新风示范村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