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四素同构”靓梯田 绿水青山生真金
红河哈尼梯田是全面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范例。红河州坚决担负起保护哈尼梯田的历史责任,主动履行保护利用职责,不断巩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效,切实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让群众在保护哈尼梯田中受益。
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10年来,红河州在保持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传统耕作习俗和景观风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联通、同频共振的道路。
走进阿者科村,潺潺流水清澈透亮、蘑菇房错落有致、青石板路干净整洁……阿者科村曾是元阳县典型的贫困村,全村65户479人,人均年收入仅2785元,人均耕地稀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颇具当地特色的蘑菇房渐渐失去生活气息,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为扭转这一局面,提升传统村落价值,2018年,在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元阳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为阿者科编制了“阿者科计划”。
“阿者科计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当地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坚持内源式村集体主导的开发模式,带动全体村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收入归村民所有。
村民高美华一家原本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阿者科计划”实施后,她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成了旅游公司的售票员、导游,现在还当上了主管。此外,每年还有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梯田保护的分红。
“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在公司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得到分红,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我们会保护好蘑菇房、保护好梯田,让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高美华笑着说。
“阿者科计划”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也激活了产业发展。村民普辉和妻子原本在外务工,听说家乡要发展旅游业,两人回村开起了阿者科云雾小吃店,日子越过越红火。
自“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截至今年5月,阿者科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8.09万元,65户村民户均分红1.4万元以上,激发了村民留住人、保住田、守住房的内在动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阿者科村只是元阳县打通“两山”转换通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元阳县坚持在不破坏、不改变原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村寨叠加旅游收益,为村民的务农生计提供重要补充,使得百年古村和千年梯田焕发新生机,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
自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以来,元阳县累计投入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资金23.22亿元,先后实施田园综合体、哈尼梯田生态修复、元阳县数字哈尼梯田等项目,全力守护哈尼梯田的绿水青山和“四素同构”生态系统。累计投资2.94亿元,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27.07万亩,发放退耕还林补助金4686万元,遗产区森林覆盖率49.57%、林草覆盖率67%。东西观音山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遗产区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具体的诠释。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4.52万亩,示范区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惠及群众39148户,有力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续利用。目前,遗产区共发展乡村客栈266家,实现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
山色青青,流水潺潺,稻香鱼肥,游人如织。随着元阳哈尼梯田景区业态的不断丰富,平均每年吸引游客34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8亿元,走出了一条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