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米轨火车行驶到玉林山脚下,一座石拱桥便出现在人们眼前。它犹如一条彩练连接起玉林山两端,这就是玉林山七孔桥。
1908年,由法国巴底纽勒公司建造的玉林山七孔桥落成,桥身全长95.8米、宽4.4米,每孔孔距10米,桥墩最高21米,最低14米。因桥身有七个桥孔,因而被当地人称作“七孔桥”。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铁路石拱桥,融合了中西建桥的艺术特色,是滇越铁路上高架石拱桥的代表。
建桥之际,由于担心风化侵蚀,采用了水泥包裹的方式,将石拱桥保护起来,也形成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水泥桥身的外表。
据悉,当时因施工线路长,石料运输、海防水泥运输都存在许多困难。建造过程中主要采用石灰和烧红土灰浆作为凝合材料,历经数十年风雨,烧红土灰浆砌缝经风雨冲刷,不断外淘桥墩逐渐出现松动,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铁路工程部门先后对七孔桥进行拱顶钢夹板加固、桥拱水泥套拱、全桥水泥套包等数次大维修,以增强桥体的稳固性。
现今,玉林山七孔桥仍然是滇越铁路上保留的货运最繁忙的一座桥。走在桥上,会不由自主地被七孔桥的雄伟所震惊,为其精巧的构造所折服。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七孔桥用它古朴的身姿和斑驳的痕迹,为一代又一代开远人讲述着关于成长、关于情怀、关于梦想和征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