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蒙自人心中难以割舍的食物有什么,过桥米线绝对名列前茅。据《蒙自县志》记载,蒙自过桥米线是云南名膳之一,源于明末清初。
传说,清朝时,有位秀才常到蒙自县城外的南湖小岛上读书,贤妻每天给丈夫送饭。秀才常因苦读忘了吃饭,经常吃的是凉了的食物。偶然一次,妻子受到鸡汤浮油能保温的启示,变着花样把热米线送给丈夫吃。贤妻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因妻子到岛上要过一座桥,固把这种米线取名“过桥米线”。作为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过桥米线的传说远比史书的记载更为脍炙人口。

蒙自过桥米线源远流长,随着其动人传说和独特滋味被世人熟知和认可,蒙自过桥米线也逐渐成为著名的云南特色美食,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名小吃”和“云南十大名片”之一,2009年,蒙自市被命名为“中国过桥米线之乡”。
同时,蒙自过桥米线也是红河州“三千四百年”七张靓丽名片之一。在2009年和2010年举办的首届及第二届中国·蒙自过桥米线美食文化旅游节上,长达2567.8米的米线和直径2.228米、高90公分的锡碗——“天下一碗”先后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最长的米线”“最大的锡碗”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外,在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套传统的过桥米线由米线、汤和配菜三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更迭发展,蒙自过桥米线已经不再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米线的生产,但不管怎么改良完善,过桥米线选择的均是上好的米线。蒙自所产的优良稻米和天然山泉水,成就了直长细润、嫩糯韧强、口感丰盈的米线。上桌前滚水略微汆烫,食用起来口感爽滑不易断。

过桥米线的精髓还在于熬制一碗鲜亮美味的高汤,高汤的熬制是历代传承,百年不变的。高汤的鲜美来源于厨师对过桥米线本味的追求,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并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过桥米线迸发出新的活力。每一份高汤的表面都浮着一层黄灿灿的滚油,保持着汤的温度。而这滚油之下就是用猪骨、鸡等原料熬制而成的浓郁鲜汤,汤色乳白,味道鲜美。
搭配小菜是门艺术,既要丰富多样,更要营养均衡,配菜加入后还能使得汤的口感愈发丰富。传统的配菜有鲜红的火腿片、嫩白的鸡肉、金黄的鹌鹑蛋、青绿的豌豆尖、养生去火的菊花瓣等食材,放入高汤后,其中滋味均在汤里显露出“本味”。

此外,随着各地不断丰富过桥米线的配菜,传统的过桥米线在当今也显露出新的滋味。草芽洁白清香,品质脆嫩,味道鲜美,加入后使得汤味更加鲜甜;一勺金黄的豆坨,便令高汤更加出彩,特别在当下养生,不喜调料的年代,豆坨就担当着味精的角色,对汤的重要不言而喻;切成薄片的五花肉要拌入豌豆面和蜂蜜后再油炸,一份地道的蒙自香酥新鲜出炉,加入其中,滋味更是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