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救助信息
- 索引号: hhzyjglj/2025-00036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应急管理局
- 文号: 红防减救办函〔2025〕3号
- 发布日期: 2025-04-0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4月份全州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的通知
各县市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州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
经州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州应急管理局组织州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对4月份全州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形成了《4月份全州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联系人:郭愚,0873-3738487)
2025年4月2日
4月份全州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近日,红河州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州应急管理局组织州气象局、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红河分局、州自然资源局、州农业农村局、州水利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林草局等部门和有关领域专家召开网络会商会,对4月份全州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
一、气候预测
降水。预计2025年4月红河州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南部偏多10%~20%,中北部地区30~60毫米,南部地区90~160毫米。
气温。预计4月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东南部偏低0.5~1.0℃。
降水天气过程。预计4月我州主要有4次降温降水天气过程,大致出现在:1—2日大部地区阴有小雨;5—7日大部地区多云有阵雨,南部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15—17日大部地区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23—25日大部地区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南部局地暴雨。
二、综合研判及防范建议
综合研判认为,3月底我州东部、北部及部分河谷地区出现了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泸西、弥勒大部重旱,预计4月气象干旱还将持续发展,各地需提前做好抗旱和节水工作,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防范和减轻气象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4月大部地区气温回升快,风干物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各地需加强火源管理,做好森林火险和城乡火险的防范措施。春季多季节性大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易出现大风、雷电、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请提前采取措施,做好防风、防雷、防雹工作,南部地区需防范局地强降水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
水旱灾害风险。4月,预计全州河道来水将持续偏少,与多年同期相比总体偏少3~4成,其中珠江流域主要江河来水偏少3~5成,红河流域主要江河来水偏少1~2成。全州土壤墒情总体呈退墒趋势,发生中度及以上缺墒站点有可能增加,建水县西北部、石屏县北部、泸西县中部、蒙自坝区等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重度缺墒情况。建水县曲江大河曲江断面、泸江上段严洞断面,弥勒市甸溪河尤家寨断面3个生态流量预警断面生态流量不达标天数可能增加。泸西县甸溪河矣维河隧洞段,建水县泸江上段严洞段、旷野河甸尾段断流状态仍可能维持。
地质灾害风险。4月份全州局地受对流性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存在一定的风险。重点关注金平县、河口县、绿春县、屏边县、红河县、元阳县受区域性、单点性突发强降水过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尤其是陡坡下、沟口、谷地内的村镇居民区危险性大。此外还需重点防范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切坡建房、临坡住宅、道路沿线边坡、尾矿库,特别是在建工地、临时工棚、水利设施、山区沟口、小水电站、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及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烈地段。建议密切关注重点区域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警与突发性降水过程会商研判,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大部地区为3—4级,局部地区将达到5级极高危森林火险等级,清明接踵而至,春耕生产全面展开、清明祭祀、农事民俗生产用火高发,野外火源管理难度更大,社会公众关注度更高,防火形势异常严峻,全州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已经进入火险等级最高、火灾隐患最大、防控任务最重的攻坚阶段。请各县市森防指、州森防指成员单位认真按照《红河州人民2025年森林草原防火命令》要求,持续出现4级以上高火险天气时,各县市要结合实际对重点林区实行封山管理,严禁林缘周边一切野外用火。加强防范,落实相应火险等级的预警响应措施,认真分析研判,加强预警监测,抓好各项防扑救措施落实,积极做好防火期各项工作,严格执行森林草原火情、火灾处置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和政令畅通。各类扑火队伍常态化开展实战训练演练,时刻做好应急备战准备。坚持靠前驻防、力量下沉,科学前置扑火力量、装备物资。遇有火情,按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严格执行“三先四不打”、扑火指挥“十个严禁”、扑火安全“十个必须”等安全制度要求,第一时间科学安全高效处置,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农业病虫害风险。目前,小麦大部分已进入生育后期,油菜进入成熟期,病虫害基本趋于稳定。冬马铃薯在结薯至成熟期,受近期低温气候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已在局部地区发生,冬马铃薯种植县市要指导农户积极开展好晚疫病预防,以防流行扩散。此外,随着春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草地贪夜蛾危害范围扩大,虫口基数上升,各地要及时实施达标防治,压低虫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