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预告
- 索引号: zwhhlyj/2024-00026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4-12-25
- 时效性: 有效
小微展厅:蒙自时光机·百年光影记忆——尘封老照片和明信片上的蒙自故事
前 言
蒙自,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蒙自设治始于西汉,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辖24县,蒙自属24县之一贲古县。蒙自之名最早见于元代,元宪宗七年(1257年)立目则千户,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目则千户,建蒙自县,县名沿用至今。
讲中国故事,是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而能以光影形式讲述百年前蒙自的一段故事,源于蒙自拥有一份独特且罕见资源。1887年,蒙自开关通商,来自法国的官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带来了风靡西方的摄影技术,他们进入蒙自之后,用相机拍摄、记录所见所闻,使蒙自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影像镜头里的主角之一。这些照片有的在当时被制作成邮寄明信片遗存至今,有的作为玻璃底片保存并重新面世,让我们在百余年后得以见到这些曾经的蒙自风景,看见凤凰涅槃前夕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本次展览共搜集、展出拍摄时间在百年以上的黑白照片和明信片近百张,以及少量近百年的辅助照片,内容涉及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生产生活、乡土风情、开关通商、道路交通、政治经济诸多方面,成为我们了解研究蒙自、云南乃至中国那个动荡时代的重要历史资料。
蒙自老城
蒙自老城,街巷弯弯曲曲,宽窄不一,房屋多为传统三间两耳院落和四合院,一度成为云南省外贸口岸,有几幢西式楼房和中西合璧式建筑散落其间。
城 门
明成化二十年(1476年),县丞陈簙在今天的蒙自县城始筑土墙,周围七百丈(2880.5米),并建成四座城门楼。万历元年(1573年),抚军邹应龙打败当地匪患,驻扎蒙自,更换了四座城门门额。后来继任知县欧阳晖、李时用认为土筑城墙不坚固,当地乡绅尹廷俊率其家人后辈捐资,将土墙改筑为砖墙,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二月建成称为“南州”的蒙自砖城,四座城门建歇山顶二重檐二层城楼,共耗资白银一万八千余两。尹廷俊以其子孙名字命名新筑城门。
四座城门在不同时期多有不同名称,清末至民国时期东门称“仁育门”、南门称“阜民门”、西门称“义正门”、北门称“承恩门”。
南城门
北城门
东城门
西城门
城墙
城墙是“城”的标志,城门、城楼之间与城墙相连,组成城堡,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屏障。蒙自地处西南边疆,东接开化府(文山州),南与越南接近,历来为兵家重地,筑城既符合国家城防需要,也可防御匪患骚扰。
牌坊
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古时蒙自城内城外曾建有不少牌坊,样式不一,多以砖木、土木结构为主。
蒙自东城门内的的牌坊
街道
街道是城市地面供行人和车马通行,连通整个城市交通的重要设施。蒙自老城街道多为青石板铺就,由连通城门的主街与交错街巷组成。蒙自街道及两边建筑繁多,包括寺庙、牌坊、民宅、道署、县衙、商店、公司等。生意的往来使街道成为人员流动和交易量最大的公共区域。
蒙自老城西门内义正街
寺庙
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蒙自历史上拥有众多巍峨寺庙、牌坊及雕塑、石刻、书法、壁画,其中包括坐落于城内城外的文庙、武庙、鹿苑寺(大寺)、东林寺、城隍庙、西林寺等。
蒙自文庙
蒙自海关
中法战争后,蒙自开关通商。为适应开关设领需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云贵总督岑毓英报请清廷批准,在蒙自设置临安开广道,兼管关务。随即在蒙自城东门外修建蒙自海关税务司署,设蒙自正关及蛮耗分关。1889年8月24日,蒙自正式开关通商。
蒙自海关开关
法国领事署
清光绪十三年,法国驻蒙自首任领事弥乐石在县城东南购地五亩建领事署,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先后有21位领事、副领事在蒙自任职。
蒙自铁路建筑公司
1898年,法国公使向清政府照会索取滇越铁路筑路权,1899年在蒙自东门外兴建滇越铁路建设公司工程处。1903年,中法签订《中法滇越铁路章程》,同年开工建设滇越铁路,1910年通车。滇越铁路始于云南昆明、终点为越南海防,全长854公里,其中云南段465公里。
蒙自印支商业联盟公司
蒙自开关通商数十年间成为云南主要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先后有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日本等七国商人到蒙自开设洋行、银行、公司,较为有名的有法国安兴洋行、东方汇理银行、加波公司、英国海峡贸易公司办事处、美国三达水火油公司代理处、德国士波顿洋行、希腊哥胪士洋行、日本和田洋行等20家。云南主要外贸商号皆设在蒙自,国内有48家外贸大商号入驻蒙自。
瀛洲亭
原名瀛仙亭,二重檐亭,位于蒙自南湖畔,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兵燹,后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更名瀛洲亭。重建后的瀛洲亭为木结构六角攒尖顶楼阁式三层重檐。整座亭子结构精朽,造型挺秀,画栋雕梁,装修典雅。
新安所
新安所位于蒙自城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贲古县设治于新安所一带。明正德三年(1508年)在蒙自设立守御千户所,迁临安卫中左所官兵驻防冷泉花丈城,十二年(1517年)在现址建新安所城,驻扎军队,屯田戍边。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归蒙自县。新安所古城地方特色浓厚,颇具风格的民居建筑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价值较高,记录着新安所的千年沧桑,是研究新安所及滇南边疆地区开发的重要史料。
交通运输
蒙自自汉唐已开辟通往境外的道路,有陆路与水路两种。陆路有经文山、河口等多条驿道出国,最著名的为蒙蛮古道;水路经蛮耗码头红河航运抵达越南。蒙自开关后,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相继修通,蒙自遂成为西南地区近代交通运输与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
农业生产
历史上的蒙自因缺乏灌溉水源而称为干坝子,山区、半山区以旱地作物为主,多法勒、长桥海、新安所一带在雨季是蒙自的米粮仓,千百年来,蒙自各族群众在这片红土地上繁衍生存。男耕女织的时代已经远去,这几幅反映云南高原上蒙自耕田耙地的清代照片让我们看到传统农耕文化的纯朴与蒙自人民的勤劳,显得弥足珍贵。
城乡市井
蒙自世居着汉、彝、壮、回、苗等多个民族,元明改土归流后,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趋同存异。开关通商后,西方文化涌入蒙自,使蒙自形成集中原、边地、军事、西方等多种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百年前,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与变化已体现在蒙自城乡的方方面面。
蒙自流动小吃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