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hhzrmzfbgs/2025-00080
  • 发布机构: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红政函〔2025〕28号
  • 发布日期: 2025-08-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20号建议的答复

吴华昊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助推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群众增收的建议》第0320号交我们办理,综合协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州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第0320号建议进行分析研究,对办理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由州政府办公室负总责,州农业农村局、哈尼梯田管理局具体推进办理工作。州级有关部门积极与省级部门协调对接,就有关事宜进行专题汇报,争取政策项目。

二、关于建议中反映的问题

关于“哈尼梯田遗产区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群众收入结构较单一、稳定增收难,集体经济刚起步,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小散弱’现象突出”的问题,我们研究核实认为,代表建议中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农业,缺乏产业融合与创新;二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物流等条件限制产业发展;三是人才短缺,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四是品牌意识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动一产特色发展;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扶持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企业,助力二产做优壮大;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三产做大做强。哈尼梯田遗产区有望突破困境,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集体经济规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三、关于对建议的逐条答复

(一)关于“坚持保护第一、有效利用,以农业降本增效促进群众增收”的建议

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坚持制度保障,健全长效机制。州人民政府出台《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23—203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十条措施》《红河哈尼梯田元阳遗产区稻作农业补贴办法(试行)》,为全力保护哈尼梯田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打下坚实基础;2025年3月,州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总体方案》,正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获批后将以省人民政府文件下发执行;在遗产区年均分别发放耕地地力补贴1017.07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01.67万元,惠及群众22124人;投入资金4593.2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哈尼梯田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修缮沟渠119.33公里。二是积极支持元阳县申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续2年支持元阳县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持续加强对元阳哈尼梯田红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工作的指导,从做强产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培育品牌、健全机制等方面发力,打造优势特色明显、产业链条健全、资源要素集聚、联农带农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2025年4月,谋划储备哈尼梯田遗产区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项目22个,计划投资4000万元,已开工建设13个。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应用新质生产力。积极开展无人机播种、统防统治、施肥、吊运以及轨道运输等生产环节试验推广,通过科技创新降本增效促进群众增收,亩均节约成本400元以上。四是深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2025年,积极争取到中央农业有关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共61万元,聚焦服务小农户和关键薄弱环节,围绕粮食、大豆油料和糖类作物3类重要农产品的“耕、种、防、收”等环节进行补助,以托管服务实现哈尼梯田耕作降本和促农增收。

(二)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的建议

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强化梯田红米标准化研究。抓实元阳县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国家级项目,明确梯田红米标准化对象和范围,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2项、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红河州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其他标准16项。牵头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规范》,获农业农村部批准立项,该标准的制定将是我国首个稻鱼鸭综合种、养领域的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将千年哈尼梯田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标准化。二是加快梯田红米绿色生产技术研究。先后实施“杨远柱专家工作站”“梯田红米产业科技特派团”“哈尼梯田稻作多样性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对梯田红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研究。与云南华测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开展合作,对梯田红米部分品种进行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检测。三是全面推广“稻鱼鸭”绿色循环种、养模式。梯田“稻鱼鸭”绿色循环种、养已达9.7万亩,化肥使用较水稻单作平均减少、农药使用总量较水稻单作平均减少,实现千年农耕文化传承与新质生产力有机衔接。四是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立云南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整理地方红米品种资源95个,自主选育的红阳2号、红阳3号、红稻8号、闽红优6号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亩均增产达50公斤以上。五是科技赋能助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引进秦火保教授团队建立农用微生物研发应用平台,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及高效腐植酸类生物有机肥,可实现亩均增产45公斤。六是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利用与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哈尼梯田遗产区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旅居康养、农耕体验、文化研学等旅游新业态。全方位保护、差异化发展、分步骤实施,积极推进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大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力度,支持专家学者对民族节庆、民俗活动、歌舞服饰、民间历法等开展研究阐释,推动科研成果展示及转化应用。扶持发展民族刺绣、竹编、银饰等传统工艺,加大对梯田文创产品的打造力度,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

(三)关于“坚持多元发展、壮大规模,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的建议

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成立红河州哈尼梯田红米产业联合会。2025年2月由红河粮油集团公司、大红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联合发起并组建红河州哈尼梯田红米产业联合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机制,强化红米产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共同推动红河州梯田红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开拓一条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二是推行产业合作联盟促农民增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以订单农业、投资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周边农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在巩固拓展好“稻鱼鸭”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稻鳝”“稻鳅”“稻菜”等多种种植、养殖模式,先后建设呼山众创种鱼场、呼山众创种鸭场、呼山众创家禽屠宰加工厂,加快建设呼山众创梯田鸭蛋精深加工厂,完成“哈尼哈巴”品牌注册。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销模式和“5+2+3”的“代养鸭”利益分配机制,辐射带动周边合作社14家、家庭农场2家、养殖户39户。四是持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积极指导哈尼梯田遗产区用“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发展乡村客栈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就业和群众增收。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景区带村、企业扶村相互促进的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哈尼梯田生产经营模式,采取“党支部+农户+产业”的模式,组建梯田保护队,为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五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用好国家和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引导哈尼梯田遗产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其申报专精特新企业,享受有关政策优惠。

(四)关于“坚持数字赋能、创新发展,以打造世界品牌促进群众增收”的建议

我们的办理意见:一是加强对外交流互鉴合作。深入发展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与意大利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景观协会遗产地友好关系,促进双方在多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互利合作发展。组织召开哈尼梯田活态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推动活态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组建由64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为哈尼梯田保护发展“把脉问诊”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实现数字监管,强化保护利用。2022年,投入1000万元建成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数字监管平台,实现数字化监管,为推进梯田认种、科普展示等农耕文化体验提供保障,系全国梯田保护首创。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阿里数字乡村元阳实训基地,推介哈尼梯田四季美景,推销哈尼梯田农特产品。2024年,投入180万元建成哈尼梯田心之选数字化平台,实施玩转元阳、梯田认种、梯田直播、世遗产品销售、数字版权等线上商城和一站式服务,有效助推乡村振兴。三是加强红河哈尼梯田红米品牌打造。推动红米精深加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梯田种植综合经济效益,已认证梯田红米类产品企业10家。注册“阿波红呢”和“元阳红梯田红米”等系列商标,运用“互联网+梯田红米”销售模式,成功推出红米糊、红米茶、红米酒等系列产品。完成2部红河哈尼梯田红米公用品牌宣传片的制作投放,通过了卡通形象和品牌使用标准文本的认证,与南部县市红米经营主体达成品牌推广共识,共同打造和维护“红河梯田红米”区域公用品牌。

2025年6月6日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