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讯
- 索引号: 000014348/2017-08771
- 发布机构: 州统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08-1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2017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发展稳健
今年上半年以来,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州农业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有条不紊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着力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水平,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全州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状态。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业经济总体稳中求进
2017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25.5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6.5亿元,增长4.8%;牧业产值76.1亿元,增长5.7%;渔业产值5.0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亿元,增长6.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其中农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5.2%;林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4.3%;牧业增加值39.1亿元,增长5.6%;渔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7.6%。
(二)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
畜牧业在我州农业产值中比重较大,是我州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提高畜牧养殖的效率,对稳定我州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半年出栏肉猪534.1万头,比2016年同期增加29.5万头,增长5.8%;出栏羊51.5万只,增长12.5%;出栏牛32.4万头,增长9.6%;出栏家禽3966.7万只,增长11.7%。肉类总产量达58.5万吨,比2016年同期增加4.0万吨,增长7.4%。其中:猪肉产量46.5万吨,增长6.4%,牛肉产量4.0万吨,增长10.2%,羊肉产量1.3万吨,增长13.6%,禽肉产量6.7万吨,增长11.6%;禽蛋产量8.6万吨,增长15.3%,牛奶产量3.3万吨,增长13.5%。
(三)蔬菜产量稳中有进,小春略有减幅
我州蔬菜生产紧紧围绕保生产、保供给和保安全思路,紧扣市场规律,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菜蔬,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等措施,蔬菜行业逐步形成规模。上半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达97.0万亩,产量达到141.0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6%、4.2%。其中,叶菜类产量14.7万吨、白菜类产量24.8万吨、甘蓝类产量7.2万吨、根茎类产量16.9万吨、瓜菜类产量11.3万吨、豆类产量12.6万吨、茄果类产量28.8万吨、葱蒜类产量15.7万吨、水生菜类产量4.2万吨。夏收粮豆播种面积达171.2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4.7万亩,下降2.7%,产量28.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1万吨,下降3.3%。
二、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州农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农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制约了要素的快速流通
我州一直以来的南北差异,以及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造成了生产要素在区域配置的不合理,以及自然条件、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南北发展不平衡。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的农村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数为女性或老年人,自身生产力不足,知识水平不高,阻碍着农业经济发展,而南北差异影响的明显结果之一,就是北部地区的农业规模化程度较高,南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集约程度较低,规模经济效应不强,最终导致我州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
(二)市场导向作用缓慢,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
一是信息的不对称。市场导向机制发生作用需要一定时间,农户及规模户,对市场的变化需求,不可能作出快速反应,市场的敏锐性较弱,从而造成经济作物的栽种和培育有跟风现象,譬如前段时间的三七种植,最终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农户的逐利思想。种植经济作物的附加值较高,驱使农户偏向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而常规的粮食作物种植在减少,对粮食的生产造成威胁,也是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表象。
(三)龙头企业辐射能力有限,南北分布不均
北部县市引进了一些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大多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有限,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能显著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领军型龙头企业较少,以技术竞争力为主导的创新性企业屈指可数,缺乏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企业集团,而南部县市的农业特色产业潜力有待挖掘,总体来说,我州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尚未形成。
(四)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尚未形成循环可持续发展路线
我州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耕作及施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农药,受灌溉、大气沉降物等原因影响,特别是处于工业企业周边的土地,重金属通过大气干湿沉降和灌溉水因素带入土壤中,破坏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二是畜牧业的生产与草原的关联度低,主要靠饲料,而养殖饲料中添加的铜、锌等元素绝大部分随废弃物进入周边水体和农田,污染环境。三是龙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限,遏制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降低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四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造成了农业生产率的不增反降,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路线。
三、做好下半年农村经济工作的建议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为适应新常态、营造新优势、推动新发展,确保全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好2017年下半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攻坚克难,抓好抓实精准脱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很大变化,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因此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以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十三五”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此,全州上下一要强化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二要继续推进“一带三区”综合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三要建立完善产业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机制,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四要建立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力争全年劳动力就业培训29.64万人次,五要确保全年稳定减贫10.82万人,99个贫困村及石屏、泸西两县脱贫出列。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一是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互联互通、高度融合”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州县城镇体系规划、滇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二是全力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持续开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村庄“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全力实施110个建制镇“一水两污”项目,农危房改造31720户、棚户区改造3238户、货币化安置1620户。
(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落实“三农”各项政策
全州各级政府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的各项政策。通过行政调控和市场规律作用,合理引导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对涉农补贴的监管,确保各项补贴到位,逐步健全和完善涉农补贴体系,实现农业补贴政策的公开、公平、公正运作,有效保障农户的利益。
(四)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农业经济规模化效应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规模经营的中坚力量。全州各级政府要学习先进地区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创新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是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二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土地托管、组建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资本化运营。
(五)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子
一是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落实资金,强化管理,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组织方式和扶持方式,大力推进我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二是全州各县市要因地制宜,探索一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围绕各类特色农产品,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手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产品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