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讯
- 索引号: 000014348/2017-0878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统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11-06
- 时效性: 有效
红 河 奔 流 六 十 年 ——红河州建州六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已走过六十年的峥嵘岁月。
一、建州60年来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60年来,红河州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州经济总量迅猛增长。1957年全州生产总值仅为2.93亿元,1978年增加到7.22亿元,1996年首次跃上百亿元台阶,达到105亿元。2000年后,全州经济增长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连年迈上新台阶,201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26.95亿元。至2016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1336.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14.30亿元,第二产业604.33亿元,第三产业518.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6年全州生产总值是1957年的455.2倍,年均增长8.2%。人均生产总值由1957年的162元提高到2016年的28653元。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金融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全州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66.25亿元,比1957年的0.28亿元增长950倍,年均增长12.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10亿元,年均增长11.0%。2016年,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86.51亿元,与1957年相比年均增长15.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45.53亿元,与1957年相比年均增长13.3%。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历经60年的发展,红河州产业结构已由以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二、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1957年全州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5.5:34.0:20.5, 2000年为25.1:41.4:33.5,到2016年调整为16.0:45.2:38.8,全州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改革开放后,全州加快推进了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为重点的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2016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41.4%,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活了农业农村内生动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连续出台的14份“1号文件”,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形成北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和红河谷开发开放带 “三大板块”,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培植、经营主体培育、新型业态发展、技术服务保障“六大抓手”,全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1.76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36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8%。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49.62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85.6万吨,2004年至2016年实现“十三连增”,年均增长2.3%。烤烟产量由0.23万吨增加到7.18万吨,年均增长6.0%。大牲畜存栏由1957年的42.84万头增加至2016年的154.5万头,年均增长2.2%。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产,为全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质量。
(四)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明显提升。建州60年来,红河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培育了烟草、有色、能源、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撑力量。2016年,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449.87亿元,与1957年的0.87亿元相比年均增长9.8%,占全州GDP的比重达33.7%。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企业集群发展格局显著增强。自2003年起,州委、州政府坚持科学规划、聚集发展、实质开发的原则,突出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园区发展“千百亿工程”目标,着力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全州工业园区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州有各类园区13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5个,入园企业达到450户。2016年,红河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740.5亿元。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新兴产业为工业发展带来新动能。随着以晴集团液晶电视、智能家电等生产线和惠科集团项目投产运营,以及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与惠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建州60年来, 我州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综合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得以缓解,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06.68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2.29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357.96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56.8万户,光纤到户数138.4万户,“智慧红河”发展理念稳步实施。巨大的投资引擎,为全州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六)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建州60年来,我州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软硬件环境明显改善,体现发展需求的住房、通信、汽车、旅游休闲消费稳步上升。2016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6.56亿元,与1957年的1.5亿元相比,年均增长9.8%。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数由1997年的154.3万人次增加至2016年的353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由1997年的8 .01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74.61亿元,其中,实现旅游外汇收入由1997年的0.22亿美元增加至2016年的2.71亿美元。
我州依托地缘和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对外贸易,2016年,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0.15亿美元,其中出口9.70亿美元,进口10.4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1990年相比,年均增长7.7%。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申报中的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率先破题,与国内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大,“红河”知名度逐步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州60年来,全州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2016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49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2元。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州的社会保险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覆盖面逐年扩大。2016年末,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63.37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81.63万人、生育保险19.92万人、失业保险21.22万人,全州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八)科教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州60年来,全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获得了一批科技专项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得到引进、消化和运用。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整合,两基攻坚目标提前实现,义务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民办教育、远程教育稳步发展。2016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008所,在校学生达84.32万人,专任教师达4.95万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末全州共有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12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3%。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民体质普遍增强。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016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2298个,床位数2.68万张, 卫生技术人员2.18万人。
二、红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红河建州6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鼎力支持的结果,是红河人民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结果,是红河州历届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抢抓机遇、善作善成的结果。回顾60年来红河州的发展历程,我们有六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建州以来,红河州始终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摆在突出位置,确保了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稳定。特别是 “十三五”以来,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着力推进民族宗教法治化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不断巩固和发展好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奔小康。
启示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州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稳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冲破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废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不断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形成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州正实施“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的“三大战略”,坚持三区联动、三带支撑、双向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边开发开放、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战略,构建面向东盟、通江达海、内引外联的开放新格局,全面形成开放发展新优势,红河今后的发展将更有温度,幸福更具质感。
启示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历届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培育和壮大烟草、冶金、能源、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全力打造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口跨合区“三大平台,以“以晴集团”“ 惠科”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拉动全州工业增长的新引擎、新动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全州上下切实采取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加快发展,以六大重点产业为抓手,加快以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为重点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启示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走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长期以来,我州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按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要求,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加快县域产业发展及转型步伐,着力提升发展县域经济要素配置水平和竞争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形成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全州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新的发展时期,红河州继续坚持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创造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向县域涌入的体制、机制,激活各种社会要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启示五:坚持实施脱贫攻坚与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在实施脱贫攻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州始终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和不同要求,统筹协调,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加强县市间、南北间、区域间的互助互补,在摸索中前行,在探索中攻坚,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红河实际、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综合扶贫开发路子,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领导小组统筹,部门支持,县负总责,乡抓落实,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区域扶贫攻坚模式,实现从整乡连片、跨乡连片、整县连片到跨县连片的梯次推进。
启示六: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0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公共服务提升、教育金秋计划、文化建设工程、健康红河行动、创业促进就业、城乡居民增收、社保扩面提标“八大民生工程”,全州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三、红河的明天会更好
建州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红河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站在建州六十周年的新起点上,红河州的发展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为云南的发展确立了新定位和新目标,省委、省政府对红河发展提出的“四个更大贡献”新要求为红河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区域精准脱贫等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的实施,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滇中城市经济圈以及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重大战略布局的推进,为红河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红河将牢牢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些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州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13611”工作思路,加快实施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三大战略”,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发展力量、激活发展动力,奋力开启红河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到2020年,红河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州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六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开放发展全面突破,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省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以“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为底线,力争全州GDP达到24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0亿元、1200亿元和900亿元左右;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亿元以上,产业投资保持合理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左右;2个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前十。
——工业经济攻坚战取得新成果。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30亿元以上;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州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7个贫困县、58个贫困乡镇、52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对外开放形成新高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0亿美元以上;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三大平台联动发展,市区融合成效明显,红河成为全省开放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回顾历史,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红河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新中国的诞生给予了红河新的生命,是祖国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兴旺富强为红河注入了新的活力。60年来,红河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都与祖国的呼吸紧密相连,红河每一次巨变都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秉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破除未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束缚,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着力推进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红河的发展定会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红河人民会更加富裕文明,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