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资讯

  • 索引号: 000014348/2017-08788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统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11-16
  • 时效性: 有效

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县域经济发展成绩突出 争先进位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更大贡献”要求,按照“13611”工作思路,加快实施“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五年来,凝聚各县市发展力量、激活发展动力,全州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绩突出,争先进位成效显著。

    一、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五年来, 各县(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全州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一)综合考评成绩突出,争先进位成效显著  

  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县域经济发展成绩突出,进位显著,在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综合考核中,2012年开远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县行列,为我州县域经济发展开了个好头,2013年河口、石屏、屏边3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县行列,2014年蒙自、建水、弥勒3县市进入全省县域发展十强县的行列,同时金平、开远市2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县行列,2015年弥勒、开远2县市进入全省县域发展十强县的行列,2016年蒙自市、个旧市、弥勒市、开远市4市进入全省县域发展十强县的行列,同时,在全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中,泸西县挤身13个“先进县”之一 。  

  (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十八大以来,全州弥勒市、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市和建水县5个县(市)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弥勒市和个旧市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大关;泸西县超80亿元;石屏县突破60亿元;金平县、元阳县和河口县突破了40亿元;红河县达到35.39亿元;绿春县和屏边县将向30亿元迈进。弥勒市、个旧市和开远市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10位。 

  增速保持平稳增长。十八大以来,全州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13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除弥勒市和开远市外,均保持在11.0%以上。最快的红河县13.6%,年均增速最慢的开远市8.0%。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十八大以来,全州有弥勒市、蒙自市、建水县、个旧市、开远市5个县(市)投资总量突破200亿元大关;泸西县和石屏县突破100亿元;南部六县在60亿元以上。弥勒市、蒙自市、建水县、个旧市、和开远市5县市投资总量位居全省前10位。13县(市)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均在30%以上,最快的红河县49.3%,年均增速最慢的建水县33.6%。 

   地方财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体制健康运行,县域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北部七县除石屏地方财政总收入均在10亿元以上,其中蒙自市和弥勒市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20亿元。年均增速最快的屏边县达17.7%,开远市、绿春县和泸西县呈负增长。  

  (三)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人均生产总值显著提升。在全州13个县(市)中,人均GDP最高的开远市为50601元,最低的元阳县为10089元。超过30000元的县(市)有5个(开远市50601元、弥勒市48958元、个旧市47686元、河口县38986元、蒙自市37370)。年均增速最快的屏边县13.5%,年均增速最慢开远市7.3%。 

  城乡居民收入增收步伐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加快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扶持政策,推进城乡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最高的弥勒市29563元,其次是蒙自市29538元,个旧市29291元,其余10县市都在25000元以上;最低的绿春县25628元。13县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向3万元,年均增速均在11%以上。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8县市超过1万元,最高的个旧市达12871元,其次开远市12532元,蒙自市11540元;红河、元阳、金平、屏边、绿春5县超过7000元;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 

  二、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  

  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良好成绩,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从经济总量来看,2016年北部县市地区生产总值除泸西和石屏两县外,地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弥勒和个旧超过200亿元,开远、蒙自、建水超过一百亿元);南部六县地区生产总值无一县超过50亿元。最高的弥勒市(273.48亿元)是最低的屏边县(28.86亿元)的9.5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北部7县都超过一百亿元(其中,弥勒、蒙自、个旧、建水、开远五县市超过200亿元;泸西和石屏两县超过100亿元);南部6县距离100亿元还有一定差距。从增长速度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蒙自市15.1%与增长速度最慢的弥勒市5.0%相差1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的红河县46.9%与增长速度最慢的弥勒市1.1%相差4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快的弥勒市30.2%与增速最慢的开远市21%相差9.2个百分点。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出现也不同程度分化,南部和北部县(市)之间增速差距较大,数据显示县域发展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产业结构搭配不合理。当前,全州县域经济发展肩负着壮大经济总量和优化发展质量双重任务,县域三次产业发展取得进展,但依然面临攻坚。2016年,全州三次产业比重为16 : 45.2 : 38.8,其中一产、二产占比分别下降0.5和0.1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上升0.6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一产占比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二产占比高于全省6.2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低于全省7.2个百分点。目前县域工业快速发展是全州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主要动力,三产发展水平是反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快三产发展任重道远。 

  (三)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投资导向拉动。五年来,全州投资维持在高位增长“黄金期”,多数市县经济受产业投资的带动,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产业投资导向型经济,挤压了工业及服务业等行业对经济增长支撑的发展空间,部分市县甚至出现了投资总量远超GDP的情况。其次,持续高位增长累积的投资高基数对全州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造成压力。 

  三、红河州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我们要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我州提出的“四个更大贡献”和实现经济工作开门红的新要求,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聚焦“稳增长、开门红、促跨越”推动全州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抓特色经济,走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抓好一条适宜本地发展的路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个县(市)的区位、资源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历史产业传承和现有产业基础差别较大,要根据本地的优势资源和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地方特色与市场对接的着力点,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自身发展模式。经济较发达的北部县(市),应当更加注重提高产业层次,跳出县域看县域,从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中找准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突出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突出市场主体的培植和创新,着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越是欠发达的南部县,越应当注意避免走弯路,必须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注重挖掘特色资源,加快培育和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对已形成特色的产业要千方百计促其扩张、规模发展,逐步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构架,形成县域经济的特色板块,最终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大发展。 

  (二)抓实六大重点产业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见苗浇水”与“大树移栽”并重,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聚力推动重点产业建设,加速破解全州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动能转换不足的问题。全力推动六大重点产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县域经济产业发展转型,产业层次较快提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产业、特色种养等优势产业,抓好广东温氏集团300万头生猪产业化养殖基地、建水曲江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项目实施,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经济主体;以扶持云河药业、中华生物谷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发展为引领,着力实施一批药材种植、药品加工等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加快以晴、惠科产业园及新科汤姆逊电气产业基地建设,引进、实施一批新材料和信息产业延链、补链项目;持续推动“三区”电子产品、开远轻纺、个旧锡金属工艺品、各县市食品轻工等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本地产品的供给数量及质量。三是持续推动三产提质增效,落实服务经济倍增计划,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哈尼梯田保护、“一湖两城”保护开发等重点示范旅游项目,促进文化旅游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发展;筑牢现代物流发展基础,推动保税物流园区、东盟红河义乌商品交易博览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集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和基地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三)加大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始终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县域大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认真搞好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精心谋划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积极运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投资的计划盘子。深入抓实施“五网”基础建设,统筹发展县域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改善发展硬件。着力调整投资结构,逐步提升产业投资的比重,从导向上将投资的重点引向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产业和项目上,在抓好工业投资的同时,注重挖掘打造一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项目。相对集中财政、国债等资金,积极争取信贷和民间资本投入,丰富投融资渠道。加强项目监管,杜绝一切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良行为,争取建成一个投产一个,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扩大招商,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开放水平 

  紧紧围绕“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的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优化环境,促进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加强项目储备,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招商为主攻方向,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特色招商。重点做好中信云南红河工业经济园区的创建工作。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认真做好土地、环评、信贷等重点环节的服务,确保引资项目尽快落地。创新招商理念,完善招商网络,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营造招商引资抓投入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广泛聚集外来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借力发展县域经济。 

  (五)激活民营,为县域经济发展添活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置就业、活跃市场等具有重要作用。从我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应着力从三个方面推动民营经济更快发展。一是政策支持,把激活民间资本,放在利用外资、内资同等地位,进一步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项目审批、投融资、土地使用、城市建设、税费征收、银行贷款等各方面享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政策和待遇;二是搞好服务,杜绝对民营经济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限制,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融资服务;三是加强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顺应县域经济产业发展路径有序发展,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开发起点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使民营经济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注重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县(市)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民生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直面群众“痛点”,贴近群众需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增强全州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全力促创业保就业。推动实施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就业工作;大力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推进一批创业就业示范村、青年创业示范园、众创空间和校园创业平台建设。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建立健全社保扩面征缴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城乡医保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成果,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帮扶,加大养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保覆盖面,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三是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实施红河州妇女儿童医院及8个县级公立医院建设,确保州职教园区、滇南中心医院等重大项目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控辍保学,加快高中教育扩规提质,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等制度。四是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分配和运营监管机制,着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