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讯
- 索引号: 000014348/2018-05532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统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05-0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一季度农村经济发展浅析
今年以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一、一季度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2018年一季度,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13.1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3.6亿元,增长5.2%;牧业产值46.2亿元,增长5.2%;渔业产值2.5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其中,农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5.1%;牧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5.1%;渔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5亿元,增长5.2%。
(二)养殖生产更有质效
我州大力推广畜牧养殖技术,加大对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建设,畜禽养殖由传统的家庭方式逐步向规模化过渡,使我州畜牧业发展保持较好增长。一是生猪产能快速增长。一季度我州出栏肉猪291.0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1.1万头,增长4.0%,猪肉产量25.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1%。二是牧业发展潜力较好。出栏羊26.8万只,增长7.4%;牛16.8万头,增长6.6%;家禽2055.3万只,增长6.1%。牛肉产量2.1万吨,羊肉产量0.7万吨,禽肉产量3.5万吨。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4.6万吨和1.7万吨。
(三)农产品蓬勃发展
我州立足自身特色,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红河谷现代生态蔬菜产业园万亩核心基地”建设工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签约招商项目10个,意向投资达2.95亿元。各地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模式,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农产品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步增长,一季度播种面积达60.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3.6%,产量达79.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6%,产值9.1亿元。分品种看,叶菜类产量8.9万吨、白菜类产量14.7万吨、甘蓝类产量3.7万吨,根茎类产量9.1万吨、瓜菜类产量6.0万吨、豆类产量8.1万吨、茄果菜类产量12.3万吨、葱蒜类产量9.3万吨、水生菜类3.1万吨、其他蔬菜3.8万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季度,我州农村经济总体发展实现了开局良好,但农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经济总体发展趋缓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呈现“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显著特征,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农产品价格回落,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业经济要保持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一季度我州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5.2%,我州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趋缓。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农村消费动力不及城镇
一是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5(以农为1),收入差额绝对值由2017年同期的4296元扩大到4620元,增加了324元。二是一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56元,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36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的42.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值173元,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值少174元,农村居民的消费动力不足,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难度大
一是我州农业经济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各类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受市场、环境、文化等因素交叉影响,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均衡,对农业经济支撑作用不强。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与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较为滞后,农业效益比较低,导致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效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201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攻坚之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之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做好2018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引领,做好“三农”工作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立足我州实际,顺势而为,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使我州“三农”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做好春耕备耕,有序推进农业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工作的重点,全州各级职能部门要全面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做到及早谋划、超前部署、狠抓落实、加强督查。一是根据各地实际,做好规划。对常规的粮食、蔬菜等发展计划进行层层落实,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作物,要积极开拓,合理做好种植布局规划。二是开展好培训。农业职能部门要统筹协调,安排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村民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保证春耕工作的高效安全。三是全力做好全州春耕物资的调运和储备,以及生产资金的保障,落实各项涉农财政补助资金和补贴,从生产、供应、保障、监管等环节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三)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要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统筹精饲发展,提供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二是促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有机整合,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大产业范围和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营销成本,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修复,治理面源污染,推动绿色发展。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
将农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转变,才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树立绿色、有机安全的红河农产品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