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资讯

  • 索引号: 000014348/2020-0132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统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08-0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2018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发展浅析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全州上下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中央、省、州农村经济战略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有条不紊地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水平,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全州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状态。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业经济总体稳中求进

  2018年上半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2.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27.45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6.97亿元,增长5.6%;牧业产值81.05亿元,增长5.5%;渔业产值5.13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7亿元,增长5.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66.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农业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6.3%;林业增加值4.45亿元,增长5.6%;牧业增加值41.63亿元,增长5.6%;渔业增加值3.21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5.7%。

  (二)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

  畜牧业在红河州农业总产值中占比较大,是红河州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红河州全力推进畜牧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出栏肉猪549.68万头,比2017年同期增加15.63万头,增长2.9%;出栏羊54.06万只,增长5.1%;出栏牛34.08万头,增长5.3%;出栏家禽4061.34万只,增长2.4%。肉类总产量达60.66万吨,比2017年同期增加2.12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48.14万吨,增长3.3%;牛肉产量4.33万吨,增长8.4%;羊肉产量1.37万吨,增长5.5%;禽肉产量6.81万吨,增长2.3%;禽蛋产量8.94万吨,增长4.6%;牛奶产量3.11万吨,减少6.4 %。

  (三)蔬菜产量稳中有进,小春产量略有提高

  红河州蔬菜生产紧紧围绕保生产、保供给和保安全思路,紧扣市场规律,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蔬菜,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等措施,蔬菜行业逐步形成规模。上半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达97.98万亩,产量达147.54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0.1%、4.0%。其中,叶菜类产量15.49万吨、白菜类产量25.29万吨、甘蓝类产量7.60万吨、根茎类产量18.01万吨、瓜菜类产量13.53万吨、豆类产量12.03万吨、茄果类产量30.08万吨、葱蒜类产量16.62万吨、水生菜类产量3.60万吨,其他蔬菜5.29万吨。夏收粮豆播种面积达169.08万亩,产量29.6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0 %。

  二、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红河州农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南北差异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红河州一直以来的南北差异,以及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区域合理流通,外加自然条件、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的影响,造成了南北发展不平衡。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离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为脆弱,与产业发展布局不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制约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二)市场机制导向慢,产业融合度不高

  一是信息不对称。市场导向机制发生作用需要一定时间,农户及规模户对市场的变化需求,不可能作出快速反应,特别是家庭农户对市场的敏锐性较弱,容易造成经济作物栽种和培育的跟风现象。二是产业融合度发展不够。农产品生产商品率低、产值低、综合效益低等特征明显,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进入市场,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51:1,低于全省0.63:1、全国2.2:1的水平。农旅结合不紧密,农业功能形态拓展不够,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乏力,非农产业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三)龙头企业辐射能力有限,地域分布不均

  受区位、资源、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红河州北部县市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南部县市的农业特色产业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从引进的龙头企业来看,与发达地区相比,红河州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也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不足,以技术竞争力为主导的创新性企业屈指可数,缺乏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企业集团。

  (四)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够,抗风险能力较弱

  一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够。目前,红河州开展政策性种植养殖保险品种为水稻、玉米、油菜、甘蔗、橡胶、能繁母猪、奶牛,覆盖面不够广,蔬菜和葡萄、高原梨等水果品种没有涵盖。二是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现有农产品市场设施老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配套不足,大中农产品集散地低温加工配送体系、冷链信息服务平台有待建设完善。

  三、做好下半年农村经济工作的建议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上半年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平稳,做好下半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需要树立传统文化的地位,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是充分挖掘乡村的众多可观览、可体验、可复制并可传承的文化资源,实现乡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二是建设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教育、交通和环境方面的保障,加强对本地农民的培训教育,实现人才的就地孵化,增强农民职业技能。三是加强社会力量多元投入,利用PPP模式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政府与市场的风险分担和合作共赢。四是努力形成“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和宜居环境的有机结合,将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特色资源产业化开发,增加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调结构促融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增收

  一是要调优农业生产结构布局。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充分发挥各县市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二是要调优农产品布局。调优粮油结构,抓实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油菜的产量与质量。调优养殖结构,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提高肉牛、肉羊养殖比重。调优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烤烟、蔬菜、茶叶、花卉等绿色农产业,扩大特色果蔬种植规模,改变农业生产在地区、品种、品级等方面的结构性不平衡。调优做大农业庄园和果蔬示范园区。打造绿色、生态、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基地。三是做好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要求,推动农户、企业与合作组织等主体的融合,一二三产业在功能上的交叉和融合,产业与市场的融合,有效提升红河州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拓思路建平台,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

  一要加强规划指导,完善市场网络。在市场建设上,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资等方式,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仓储、交易等项目。要加快推进专业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和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适当扩充中小农贸市场规模,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二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组织农民经纪人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合作,共同开拓农产品市场。三是利用媒体宣传,打造“旅游+观光+采摘新型”销售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四)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结构优化、基础支撑、机制保障等关键环节。二是紧紧围绕北部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和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抓好特色水果、特色蔬菜、优质水稻、特色花卉、生物药材、畜牧养殖六大重点产业。三是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一批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的建设。四是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