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讯
- 索引号: 000014348/2020-0132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统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9-05-27
- 时效性: 有效
2019年一季度红河州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今年以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开局良好。
一、一季度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2019年一季度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71.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17.68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4.1亿元,增长5%;牧业产值45.77亿元,增长5.1%;渔业产值2.81亿元,增长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2亿元,增长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8.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其中:农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5.2%;林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5.1%;牧业增加值25.23亿元,增长5.2%;渔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1亿元,增长7.1%。
(二)畜牧生产质效增强
红河州大力推广畜牧养殖技术,加大对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建设,畜禽养殖由传统的家庭方式逐步向规模化过渡,使红河州畜牧业发展保持较好增长。一是产能稳步增长。一季度红河州出栏肉猪124.11万头,比2017年同期增加11.03万头,增长9.8%,猪肉产量10.63万吨,比2017年同期增加0.95万吨,增长9.8%。出栏羊23.62万只,增加1.3万只,增长5.8%,羊肉产量0.38万吨,增加0.03万吨,增长9.4%。出栏牛10.6万头,增加0.65万头,增长6.6%,牛肉产量1.24万吨,增加0.12万吨,增长10.8%。出栏家禽1336.41万只,增加96.33万只,增长7.8%,禽肉产量2.06万吨,增加0.2万吨,增长10.8%。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28万吨和1.37万吨。二是饲养规模有所扩大。期末生猪存栏308.45万头,增加11.47万头,增长3.9%,期末大牲畜存栏105.55万头,增加6.41万头,增长6.5%。三是生猪大县养殖规模稳定。肉猪存栏196.69万头,增加0.08万头,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肉猪出栏87.62万头,增加6.75万头,增长8.35%,猪肉产量7万吨,增加0.79万吨,增长12.72%。
(三)蔬菜产业发展稳健
红河州立足自身特色,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红河谷现代生态蔬菜产业园万亩核心基地”建设工程,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模式,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农产品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州蔬菜播种面积达64.6万亩,同比增长6.5%,产量达86.74万吨,同比增长9.8%,产值11.02亿元。分品种看,叶菜类产量8.33万吨、白菜类产量15.43万吨、甘蓝类产量3.37万吨,根茎类产量9.41万吨、瓜菜类产量7.46万吨、豆类产量8.85万吨、茄果菜类产量13.88万吨、葱蒜类产量12.88万吨、水生菜类2.86万吨、其他蔬菜4.27万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季度红河州农村经济总体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农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经济总体发展趋缓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显著特征,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农产品价格回落,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业经济要保持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一季度红河州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速5.2%,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趋缓。
(二)农民把握市场信息能力不强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同时现有的一些农村经济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致使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农作物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从而打击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困难大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新型经营主体虽然数量不断增多,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步伐较缓,缺少区域性的全产业链农业集团企业。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从而使其生产经营规模受限、技术提升难,造成品牌打造、市场拓展乏力等问题。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部分仍处于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集约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等方面发展不足,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旅结合不紧密,形式单一,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融合不够,第三产业带动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三、几点建议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2019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以中央1号文件为引领,统筹“三农”工作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红河州实际,顺势而为,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使红河州“三农”经济健康发展,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二)抓实春耕生产,促进全年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工作的重点,全州各级职能部门要全面统筹,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目前,全州共筹备水稻种子176.4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206.7万公斤,筹备农家肥17.97万吨、化肥12.33万吨、农膜0.3万吨,保障春耕备耕工作。春耕备耕中:一是根据各地实际,做好规划。对常规的粮食、蔬菜等发展计划进行层层落实,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作物,要积极开拓,合理做好种植布局规划。二是开展好培训。农业职能部门要统筹协调,安排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民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保证春耕工作的高效安全。三是全力做好全州春耕物资的调运和储备,以及生产资金的保障,落实各项涉农财政补助资金和补贴,从生产、供应、保障、监管等环节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从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角度建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加大农业科技项目引进力度,依靠科技运用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四)调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根据市场需求调优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二是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红河州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形成了一些特色种养殖业,因此,全州各县市要挖掘自身优势,培育和发展当地特色的种养殖业;三是加强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生猪规模养殖为主,山地草食畜发展为辅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
(五)促融合,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推进“农业+工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州仍以小农模式、小块经营、分散经营等传统方式为主,规模经营受限,必须围绕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推进“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建设聚合农业文化元素、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一批小镇,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三是推进“农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农产品在互联网营销平台的推广和销售,是未来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能够增强农产品的生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