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hhznyncj/2024-00025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红农函〔2024〕44号
- 发布日期: 2024-10-29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9号提案的答复
骆洪军等5位委员: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校地合作推进“一乡一业”产业培植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39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立专家工作站,促进产业发展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州战略,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高端人才赴滇入红创新创业,根据《红河州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红河州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认定了22个红河州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红河学院申报认定“红河州龙春林专家工作站”和“红河州吴小波专家工作站”2个州级专家工作站,通过搭建高层次创新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建站单位的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的创新水平。
1.红河州龙春林专家工作站为红河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春林教授团队合作建立,主要开展红河州重要食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开发食药植物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建立中药材溯源体系,为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2.红河州吴小波专家工作站为红河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学院)与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吴小波教授团队合作建立的,主要开展云南优质蜂王培育及蜂产品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提高蜂王质量,以养殖、育种、蜂病绿色防控、蜂产品等技术研发示范实现养蜂生产的健康高效,并培训相关人才和硕博士的培养。
3.其他有关的专家工作站。如蒙自设立全国首席石榴专家曹尚银专家工作站,在古树园建立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培育21个杂交组合品种,5个品种共高枝嫁接推广1000亩替换甜光颜;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陈发棣专家工作站”为核心,提高菊花新品种研发能力,截至2023年园区企业已成功研发培育菊花新品种60多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授权菊花新品种49个,保留品种3600多个,建成亚洲最大的菊花资源库,花卉产业发展话语权逐步增强。
二、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打造“一乡一业”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开展校地合作情况
红河州农科院深化与多家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合作,2016年以来,与云南大学农学院合作,引进多年生稻在哈尼梯田区试验筛选和技术改良,逐步扩大示范;2018年以来,与隆平高科湖南亚华种业研究院开展合作,对红河哈尼梯田红米口感差、产量低、抗性弱等问题进行杂交改良,目前已创制了梯田红米选育材料200余份;2022年,与华大集团、云南大学合作,引进全球重要的稻种资源,建设一个集旅游观光、科研育种于一体的水稻公园,为红河哈尼梯田水稻品种的筛选、改良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
2023年东南大学与红河州人民政府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校地、校企、校校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红河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4年1月红河州科技局与红河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建立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红河学院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人才汇聚和培养及校企合作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社会服务方面功能,积极围绕红河州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活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助力红河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红河州科技局发挥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功能,聚焦制造业、高原特色农业、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从科研项目立项、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红河学院发展,促进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红河学院与期路白乡食用菌校地合作项目”情况
红河学院与期路白乡食用菌校地合作项目由红河学院生命科学院薛春丽教授提出,项目于2023年4月开始建设,以期路白乡人民政府、红河学院、红河云乡生物公司三方校地企多位一体、多元合作,打造“两翼一体”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其中,“两翼”分别指白参菌、香菇、榆黄蘑、平菇等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和马铃薯、灰薯、中草药、蓝莓等种苗繁育基地,“一体”指的是销售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对药用植物、果蔬、食用菌种苗繁育与栽培示范,以期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截至2024年6月,公司共投资200余万元,租用期路白乡建设1200平方米生产产房,已建设完成高科技新型种苗培育中心、种植大棚14亩,公司现已自主培育成功白参菌种繁育、榆黄蘑菌种繁育、香菇菌种繁育等。
三、统筹推进,加快“一乡一业”人才培养
为服务乡村振兴,加快“一乡一业”人才培养,州教育体育局等11部门印发《红河州职业教育强基提质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红教体发〔2021〕55号),提出“大力培养现代农业、林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大健康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实施‘一校一特’,加强技能人才需求和专业评估,限制和淘汰社会需求不足专业,争取每所州属中等职业学校打造2—3个特色专业,每所高等职业学校围绕产业链打造3—5个特色专业群”。建立由州教育体育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红河学院相关职业院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集会议,围绕服务乡村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商讨,推动院校校地合作,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协同开展创新能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等工作。
红河学院开展蒙自市青贮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高品质灯盏花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蒙自市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博士工作项目—粮菜轮作修复土壤连作障碍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等项目研究。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中国农科院专家、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参与各级政府研究推广产业实用技能,分别到绿春、弥勒、屏边、元阳、红河、建水、开远等基层进行技术推广与组织培训工作。红河学院现开设农学、生物科学等专业,有在校生1200余人,全州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共有在校生828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州农业农村局将和州科技局、州教育体育局共同谋划,统筹推进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与地方合作,对初期项目加大指导和帮扶力度。
(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一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速“一乡一业”相关科技成果的本地化转化和运用,拓宽“产学研”融合通道,努力打造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关注本地人才的培养,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推广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区域创新链连接高校人才链,促进人才、项目等创新创业要素系统集成。三是集聚人才返乡回流,深入开展““大学生返乡实习实训”等活动,让优秀学子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为高校青年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二)加大对初期项目的指导和帮扶力度。深化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坚持先评估后决策,持续提高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感谢您对我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