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hhznyncj/2024-0001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红农函〔2024〕38号
- 发布日期: 2024-10-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45号提案的答复
一、关于加强组织保障,强化政策措施
近年来,红河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三大经济”的部署要求,立足红河州农业资源禀赋,锚定建设“农业强州”目标,聚焦“水果、蔬菜、花卉、优质稻谷、规模养殖、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创建绿色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承上启上”“连接城乡”作用,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功能,加快涉农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州委、州政府制定印发《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红河州“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强龙头、创品牌、补链条、兴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二是落实奖补政策 。大力实施《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全州绿色有机获证产品数量由全省2020年末的第11位上升至第3位,7个企业、15个基地的14个产品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品”,乍甸乳业连续两年入选全省“20佳创新企业”,净增2户国家级、88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县市全覆盖,有力提升了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影响力。三是积极申报省级贷款贴息。2022年、2023年分别兑现33户、28户重点农业企业新增贷款贴息。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红河州九红产业发展协会、红河州茶叶产业协会提升九红品牌影响力和特色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在九红品牌门店展示展销农特产品,茶叶产业协会组织开展“斗茶”评选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放大特色优势,提升农特产品质量效益。
二、关于统筹要素匹配,做好规划布局
红河州始终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律,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高度重视设施农用地、涉农项目建设用地审批、持续推进涉农经营主体生产设施、生物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融资抵押物,着力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贷款难问题。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红河州“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全州农业产业布局作了系统规划,围绕“做大做强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做特做优南部山区与田园综合体开发区、做新做实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的精准布局,持续优化“两区一带”空间布局,聚焦“水果、蔬菜、优质稻米、花卉、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烟草特色产业。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集聚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完善支撑体系,重点打造水果、蔬菜、花卉、规模养殖、烟草产业。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区发挥生态资源潜力,重点发展梯田红米、中药材产业。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充分发挥干热河谷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水果、特色蔬菜产业。构建以乡村振兴示范园和“一村一品”为着力点、农业特色产业带为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面的主导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壮大县域经济,夯实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南北联动、优势互补、农业农村互促发展的新局面。二是强化人才培训。2023年,全州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79期3912人,其中,经营管理型941人,专业生产型2757人,技能服务型214人。遴选88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到华中农大、中山大学等高校培训学习,8名农民学员参加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在玉溪大营街基地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选送6名农业青年电商个体户参加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农村青年主播培训,9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参加省农广校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组织183名农村青年参加中国慈善联合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线上“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专题培训。三是抓紧研究制定农产品加工扶持政策措施。在“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引入工业标准化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围绕农产品“产加销”贯通、涉农企业“贸工农”一体,乡村产业“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主线,正抓紧研究,拟于年内制定印发红河州农产品加工扶持政策措施。
三、关于持之以恒,抓实项目实施
近年来,红河州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产业融合项目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持续推进产业强镇建设。先后实施建水县南庄镇、石屏县坝心镇、建水县曲江镇、蒙自市西北勒乡、石屏县龙朋镇、元阳县牛角寨镇等6个产业强镇项目,在全省占比11.1%,有效提升优化了项目实施乡镇的主导产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二是坚持特色发展、辐射带动,持续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泸西县蔬菜、开远市花卉、屏边县三七、个旧市奶业产业集群项目。三是积极争取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建水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及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已建成设施97个,支持个旧市、蒙自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河口县等县市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已建成设施105个。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级衔接奖金,支持县市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已建设完工项目37个。
四、关于突出重点,建好标杆企业
龙头带动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政策引导、助企纾困、分类推进,持续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支持有一定经济规模、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力的加工企业,运用现代装备、科学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一是加力加速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州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1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位居全省第四;省级龙头企业170户,在全省占比由8.55%提升至12.98%,位居全省第二。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市场开拓、经营理念等要素集聚和生产经营优势,着力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构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龙头带动、中小微联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各级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采购原料、就业务工、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带动农户多渠道增加收入。三是坚持全链式发展。实施《红河州推行链长制落实“六个大抓”实施方案》,聚焦“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做强重点产业链、做大优势产业链、做精特色产业链,加快构建区域协调、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体系。
五、注重效益,做好品牌和市场
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质量效益提升,州农业农村局结合部门职责,大力推介特色优质农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一是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参展参评。2023年,组织133家农业经营主体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海西雅国际食品展览会等15场次展销会。蒙自市南疆水果产销专业合作社“蒙涯红”牌蒙自石榴荣获绿博会金奖。“绿春茶—红茶”被茶博会推荐为优秀茶产品。展会、招商推介等活动加大了对我州优质、生态农特产品宣传力度,提升我州农特产品知名度,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借助展会展厅宣传推介区域公共品牌。第7届南博会召开“红河九红”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借助昆明长水机场T1航站楼F2层国内到达中央指廊、S1卫星厅F2层到达通廊6块灯箱和央视财经频道(CCTV-2)《第一时间·城市天气预报》栏目宣传推介“红河九红”区域公共品牌。三是组织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我州64个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3个区域品牌入选2023年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名单。
下一步,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部署和安排,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我州优势特色种养业,二是依托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三是发展面向城乡居民的乡村服务业,四是依托我州农业农村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五是发展就业带动力强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