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20-153910-665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4-09-14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77号提案的答复
红文旅函〔2024〕57号
州政协少数民族界: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实施红河州传统民间乐器青少年乐师传承人培养计划的建议》第177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当前,我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红河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日渐凸现,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在铸造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所特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民间乐器制作与演奏技艺后继乏人,传承人男女比例不均衡,传承经费紧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你们的建议,我们认真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关于采取项目化方式保护传承
(一)积极开展各级名录和传承人申报工作,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体系。持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存档工作,积极做好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储备工作。截至2024年7月,全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1250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歌舞乐类6项,占37%),省级86项(歌舞乐类25项,占29%),州级项目190项(歌舞乐类50项,占26%),县级958项(歌舞乐类223项,占23%);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080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歌舞乐类7人,占53%),省级85人(歌舞乐类32人,占37%),州级385人(歌舞乐类182人,占47%),县级1598人(歌舞乐类约790人,占49%)。
(二)建立健全档案数据,有效保护传承。将国家、省、州、县四级名录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工作作为重点项目来抓,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省两级文字、图片、电子文本、录音、录像等相关资料数据。编辑出版了《红河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红河州优秀传承人五十首民间音乐、民间器乐精选》《哈尼族民歌》,《四季生产调》《多声部民歌》《乐作舞》三个国家级项目音像资料,《红河从这里流过》本土歌曲集等。同时有计划地对70岁以上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已对国家级项目《彝族海菜腔》国家级传承人阿家文、《四季生产调》国家级传承人朱小和所掌握的非遗技艺进行了系统的音像图文记录。2023年9月起,配合省非遗中心开启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记录工作。通过采取以上各种措施,我州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下一步工作。一是加大歌舞乐类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宣传、展示和培训,积极配合教育部门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跟着大师学非遗”系列活动,并朝着将活动项目化、规模化方向努力;二是配合红河学院,在金平、绿春2地的近30个校点有计划的通过课后辅导、展演比赛等形式推广普及哈尼儿歌《阿密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二、关于实施区域性保护传承
(一)积极争取经费,保障有效传承。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保障传承活动有效开展。2022至2024年,共争取国家级(传统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保护经费234.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乐作舞》保护经费59.5万元、《多声部民歌》33万元、《阿细跳月》保护经费50万元、《彝族烟盒舞》保护经费72万元、《海菜腔》保护经费20万元、省级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红河县大羊街车普村哈尼族(奕车)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经费14万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的文化内涵、传承发展等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开展调查建档、创作编排、传承培训、展示展演、新媒体传播等形式,促进传统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及普及推广。
(二)借助学校、社会力量,开展传承保护。一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既是对红河州优秀民族文化的多方位展示,又是送学上门送艺进校,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2024年上半年,全州共举办培训活动67场,参训人员达1230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75期,受益4548人次。如:弥勒西三乡希望小学建立农村儿童示范园,开展民族舞蹈、手工刺绣、《阿细先基》史诗等项目的传承,开展阿细跳月进校园、阿细跳月课间操、阿细跳月音乐教材进课堂试点建设;红河县通过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民族歌舞推进校园;石屏县在坝兴镇等部分学校将校园烟盒舞作为课间操进行推广普及等等。2024年7月,建水、石屏、红河三个县的非遗进校园案例入选由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教育厅联合认定的2024年“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名单。二是州教育体育局围绕非遗项目,在加强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做好专业调研分析,调整相关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探索中高衔接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目前,高职院校有2所,开设5个专业,在校生652人。红河学院开设专业舞蹈表演、舞蹈学、音乐表演、音乐学;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舞蹈表演。中职学校有4所,开设9个专业,在校生329人。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开设民族音乐与舞蹈、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专业;红河影视舞蹈学校开设舞蹈表演、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并将烟盒舞等传统的民间舞蹈纳入教学课程;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开设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乐器维修与制作专业;绿春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开设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
(三)存在困难。我局多次与州财政沟通协调将州级非遗项目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由于财政经费困难,无法保障州级非遗保护单位开展保护传承活动的经费,你们在建议中提出的“以红河学院、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作为试点,按每个点10万元的标准给予经费支持,四个点每年共40万元”的建议目前无法给予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一是与教体局、红河学院共同合作,将金平县金水河国门小学、绿春县戈奎紫雄小学作“为立足本土非遗,推动校园美育”的试点,以点带面逐渐向各地铺开;二是结合实际,与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制定《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补贴办法》。补贴办法将对红河、元阳、绿春、金平4县开展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及对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研究的个人和集体进行扶持。四是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充实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加大对传统歌舞乐传承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建设一批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内涵及特点的优势专业和精品课程。
感谢你们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