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20-153909-987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4-09-1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 三次会议第174号提案的答复

红文旅函〔2024〕54号

陈杰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第174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红河州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健全法规,加大投入,强化保护设施,改善保护条件,逐步建立了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全州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截至目前,全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0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86项,州级190项、县级958项;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080人,其中国家级12人、省级85人、州级385人、县级1598人,有省级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8个,省级非遗工坊3个。这些都是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珍贵财富。针对你在提案中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我局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搭建非遗展示平台

  一是在传统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条例》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晓率,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形成保护工作人人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格局。如:2024年上半年,全州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活动既注重传统方式,又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线上线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主会场泸西县两天的活动先后吸引数万市民前来参与,展演活动在多个平台进行展播,全网曝光量、播放量近20万,非遗购物节现场销售金额达20余万元。另外,各县市利用五一节、泼水节、开秧门等节庆、民俗活动,开展非遗相关的展示展演活动57场,参与人次达13万余人。二是搭建资源链接平台。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针对数据资料,对近几年红河州开展的民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国家、省、州级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宣传片等部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共整理国家级项目档案16 份,省级项目档案86份,州级项目28份,国家级传承人档案16份,省级传承人档案125份,照片资料约100GB,录音资料约30GB,录像资料约200GB,等2.3645TB进行了数字化储存。目前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建立的数字化储存展示平台有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红河非遗数字展示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可随时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共享资源。

  二、完善机制,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建立非遗传承保护管理机构。州、县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非遗保护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各级文化和旅游局内设非遗科(股)或相应职能科室,负责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管理工作。设立州、县市非遗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工作。二是传承人作用得到发挥。选派各级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种形式的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培训班等,通过参加培训,传承人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意识和传承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通过组织“非遗购物节”“非遗网络宣传销售”等培训,非遗传承群体增强了责任意识,拓展了眼界、拓宽了渠道、增加了收入。2024年赖庆国、田静两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县级传承人肖春奎被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认定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三是加强非遗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能力提升。2024年上半年,开展了全州非遗工作培训会暨传承人培训班;选派金平、红河、屏边等县市的6名非遗专干参加2024年全省非遗田野调查培训;组织蒙自年糕、竹园红糖、过桥米线、新安蒸肉等项目的传承人赴曲靖参加2024年云南省传统饮食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题培训班;推荐李丽琼、席青榆2名传承人参加华东大学第十一期“传统织染绣创意设计”非遗研修班。四是探索校企实训培养。建水县依托红河学院紫陶学院、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云南冶金技校临安校区等4个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政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实施免学费、教材费等优惠政策,形成大学美术专业、职业制陶技术等立体人才输送模式。截至目前,建水县共建立国家、省、州、县级生产示范基地、传承场所等31个,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美术大师”及荣获省级荣誉称号135人。

  三、拓展渠道,促进传承与发展

  2024年上半年,全州共举办各类非遗培训活动67场,参训人员达1230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75期,受益4548人次。一是全州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跟着大师学非遗”活动,提高未成年人非遗传承保护意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强传承人后备力量建设。石屏、弥勒、蒙自、建水、红河、元阳、屏边等多个县市协调传承人在当地部分中小学开设兴趣小组、传习班传承推广非遗技艺。如:弥勒市开展阿细跳月进校园、阿细跳月课间操、阿细跳月音乐教材进课堂试点建设;红河县通过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民族歌舞推进校园;石屏县在坝兴镇等部分学校将校园烟盒舞作为课间操进行推广普及等。2024年7月初,石屏县文化馆的“非遗课间操”、建水县文化馆的“建水紫陶等非遗项目进校园”、红河县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的“哈尼多声部民歌、乐作舞”进校园案例入选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教育厅联合发布的2024年“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二是继续推进非遗进高校。红河学院、州民族师范等院校设立哈尼四季生产调传唱基地和开设紫陶制作专业、民族音乐与舞蹈、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专业;红河影视舞蹈学校开设舞蹈表演、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并将烟盒舞等传统的民间舞蹈纳入教学课程;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开设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乐器维修与制作专业;绿春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开设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为培养非遗传承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国家级传承人陈习娘、李阿胖、李生方,省级传承人赖庆国、许国勇、李和牛、黄木忠等传承人长期受聘于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进行现场授课。李怀秀李怀福传习所分别到中央音乐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开展展演展示和交流活动。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如:蒙自市在南屯社区开展非遗项目刺绣培训,通过培训首批刺绣骨干,再逐步分批带动喜爱刺绣的、想学刺绣的女性参与,形成家庭作坊,不仅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关键是绣出一条文化惠民致富路。在窑房村建设乡愁技艺馆,带动窑房村民自发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展示非遗项目及成果,(老物件、老相片、刺绣、壮族篾帽、木雕石雕,刀烟技艺、糯米大肠、粉蒸肉、蘸水凉卷粉、年糕、干米线、丁氏甜白酒、浇油饼等),同时,经营名特小吃和铁工艺品等,非遗项目产品受到游客喜爱,极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砺练,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管理的保护队伍。二是积极做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申报工作,进一步扩充我州各级名录项目数量,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壮大各级非遗传承人队伍。三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需求及经济发展的思路,积极主动当好红娘,在社区、企业和传承人之间穿针引线,在提高传承人整体素质的同时,形成企业+公司+基地+传承人的发展模式,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突出重点,强化部门联动。开展非遗传播、技艺展示、培训讲学、创作研究、交流合作、项目操作等多项活动,针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不同实践领域和人才需要,重点开展培养和技能培训工作,持续推进“带徒传艺”方式培养传承人后备力量,进一步加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五是继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高校、进社区、进景区、进酒店等活动,以开展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州、县市文化活动平台及各级新闻媒体,加大对非遗传承人事迹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非遗的良好氛围,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转化为具体行动。

  感谢你对我州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8月13日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