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 索引号: hhzjytyj/2025-0001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教育体育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5-02-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1.发展概况
1.1 规模发展
1.1.1 学校数量与学生规模
2023—2024学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共有20所,全日制在校生30771人(不含技工学校,下同),非全日制在校生2900人;全日制毕业生7843人,毕业生数较上一学年减少12507人。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情况统计见表1-1。
学年 | 机构总数(所) | 在校生数(人) | 招生数(人) | 毕业生数(人) | |||
全日制 | 非全日制 | 全日制 | 非全日制 | 全日制 | 非全日制 | ||
2022—2023 | 25 | 32394 | 2809 | 23913 | 2039 | 20350 | 0 |
2023—2024 | 20 | 30771 | 2900 | 14086 | 91 | 7843 | 0 |
数据来源:学籍系统,不包含技工学校,下同。
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按办学类型分:职业高中学校15所,占比75%;中等技术学校4所,占比20%;中等师范学校1所,占比5%。红河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类型统计见图1-1。按举办者类型分:教育部门举办13所,占比65%;民办中职学校7所,占比35%。红河州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者类型统计见图1-2。全州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3所,占比15%;省级“优质”中职学校3所,占比15%;省级“优质专业”中职学校1所,占比5%。
图1-2红河州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者类型统计
数据来源:《2023年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
2024年度,全州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资源布局优化。通过采取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构建州属职业院校为引领、中职教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区域“一盘棋”办学格局。实施了“四个一批”(终止办学、合并办学、集团化办学、优化变更),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州已有14所中职院校实现办学水平达标,7所学校合并办学,16所变更办学性质。
同时全州大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纵横融通培养体系。开展红河民族师范学校与红河学院中本培养,全州中职学校与州内外17所高职院全面开展“3+2”模式培养。全面落实“一体两翼”工作布局,沿边产业园区产教联合体建设列入部省共建实施方案。红河红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红河国际数字产教融中心”,为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企业实践、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条件。
1.3.1 基础办学条件
2023—2024学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1,410,441.96 m2,生均占地面积45.84m2,生均建筑面积20.47m2;固定资产总值148,356.54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24,520.91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7968.84元,远高于设置标准;纸质图书655968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等数字资源341505册,生均图书 [0] 32.42册,达到设置标准;职业教育仿真实训资源量408套,网络多媒体教室521间;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数量22.45台,达到设置标准。具体指标情况见表1-2所示。
表1-2红河州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指标统计
项目 | 单位 | 2024年 | 国家标准 | 达标情况 | |
生均占地面积 | m2 | 45.84 | 33 | 达标 | |
生均建筑面积 | m2 | 24.62 | 20 | 达标 |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 元 | 7968.84 | 2500 | 达标 | |
生均图书 | 册 | 32.42 | 30 | 达标 |
数据来源:《2024年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
2023—2024学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212人,全州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 [1] 为21.8:1,略低于设置标准。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427人,占比35.25%。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1152人,占比95%。44岁及以下教师778人,占比64%。专业课教师707人,占比58%。其中,“双师型”教师283人,占比59.33%。外聘校外教师、行业导师共计198人。
2.人才培养
2.1.1 强化党的领导,牢牢把住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全过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优化教育工作领导体制。推动州县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13个县市委副书记全部担任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推动形成“四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的良好局面。二是深入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全面领导写入各学校章程,制定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及议事规则,选配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保障党组织书记享受所在学校校长同等职级奖励待遇。全州中职学校共配备38名党组织书记、79名党务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
2.1.2 办好思政金课,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是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思政课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师生比达1:71。开展思政课教师轮训,常态化举办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擂台赛等活动,设立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落实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建成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强化党的理论宣讲。组建教育工委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组织开展全州中职学校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活动,开展红河州第五届“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比赛。三是打造红河州思政“金课”。依托红河州红色教育资源,开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红河分课堂3期。创新思政课形式,在金水河口岸举办国门特色思政课研讨活动,创新开展“音乐思政”“情景剧思政”等,蒙自“红舟课堂”思政品牌被省级推介宣传。
2.2.1 社团活动多姿多彩
红河州职业院校以培养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重点,从学生个人特点、兴趣和能力出发组建各种学生社团,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融入各级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品格和能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赛事、社团活动、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团队意识,强健其体魄,净化其心灵。
2.2.2 学生资助覆盖面广
2024年,红河州在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方面,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结合地方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共有2.38万人次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发放总金额2380万元。共有5.42万人次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免除学费总金额5420万元。
2.3.1 就业质量
全州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多措并举,提供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岗位匹配度,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本地去向落实率95.86%,升学率44.32%,毕业生月收入平均值2956元,用人单位满意度93.83%。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占比6.64%,从事第二产业毕业生占比21.3%,从事第三产业毕业生占比65.55%,近三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保持领先,同时第二产业毕业生占比增加。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统计见图2-2。
2.3.2 创新创业
结合红河州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学生开发多样化项目。利用哈尼梯田旅游资源独特,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如精美书签、特色明信片等,传播梯田文化。民族手工艺精湛,挖掘其内涵,设计创意饰品、家居用品。特色农业前景广阔,探索农产品电商模式,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这些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推动红河州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传承与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为红河州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4年,红河州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大力支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24年组织开展全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州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21所职业院校1719人参加,设83个赛项,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在省级技能大赛中,中职组荣获一等奖7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40个。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蒙自市职业教育中心(蒙自市职业高级中学)代表云南省在中职组电子与信息赛道网络建设与运维赛项中荣获铜奖。
2.5.1 专业建设
(1)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和评审论证
红河州教育体育局高度重视各职业学校专业开设工作,专业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专业设置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是要求各类学校研究我州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对产业、行业、上下游企业、同类院校的充分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专业发展规划,力求达到专业(群)对接产业(行业),确保正确的专业办学方向。二是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撰写专业设置(申报)可行性论证报告,组织召开有企业专家、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代表等参与的论证会研究讨论并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审议,最终上报学校办公会、党委会审定。三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各学校组织专业人员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上报省教育厅备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开展“课堂革命”,打造课证岗赛融合一体的“金课”品牌。
(2)专业设置兼顾个性专业与长线专业融合发展
一是深入贯彻实施《红河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鼓励职业院校面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产业发展,主动布局一批服务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农林、绿色能源、大健康的专业。二是围绕产业链实施“一校一特”,力争每所县属中等职业学校打造1—2个特色专业,每所州属中等职业学校打造2—3个特色专业,每所高等职业学校打造3—5个骨干专业群,形成区域内中职学校各具优势、错位发展的办学格局,汽修、护理、财经、建筑施工、电子电工、烹饪等一批品牌专业打造成效明显。三是稳步推进州财经学校、州农业学校、州民族师范学校、蒙自职教中心7个省级优质专业建设。
(3)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一是制定印发《红河州2020—2025年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红河州优化调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方案》,指导全州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要求各学校结合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从适应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突出校本特色,强化主体专业建设。限制和淘汰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坚决停办生源不足、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二是加强对专业布点的统筹管理,严格控制相同专业重复布点,州域内交叉的专业开设学校不超过3所,州职教园区内学校专业设置不得重复。凡州内学校已有且是规划继续发展的专业,原则上不再审批。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协作育人。全州职业院校与省内外219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目前,联合共建产业学院20余个,实训基地74个,聘请企业230余名教师参与教学,实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共建专业,校企联合授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切实提高育人质量。
表2-7红河州中等职业学校2024年分专业大类全日制学生情况统计
专业大类 | 在校生数(人) |
农林牧渔大类 | 533 |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 1500 |
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 | 4 |
土木建筑大类 | 396 |
水利大类 | 181 |
装备制造大类 | 2018 |
生物与化工大类 | 0 |
轻工纺织大类 | 257 |
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 | 128 |
交通运输大类 | 4188 |
电子与信息大类 | 7808 |
医药卫生大类 | 4372 |
财经商贸大类 | 2553 |
旅游大类 | 2484 |
文化艺术大类 | 1940 |
新闻传播大类 | 51 |
教育与体育大类 | 2579 |
公安与司法大类 | 2434 |
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 | 216 |
总计 | 33642 |
数据来源:学籍系统,含非全日制学生。
2.5.2 课程建设
2024年,全州共争取并下达专项资金11300万元,支持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践基地“五金”关键要素打造。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加快专业优化调整,全州职业学校累计调整新增专业17个。4所中职学校开展省级“双优”和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拥有53门在线课程,1部教材进入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目录。已建成10个虚拟仿真实训室。
红河州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中,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云南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红河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任务清单》《红河州贯彻落实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服务“三个定位”建设实施方案清单》文件要求,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措施落地见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红河州全力构建纵横融通培养体系。红河民族师范学校与红河学院开展中本培养,全州中职学校与州内外17所高职院以“3+2”模式培养。全面落实“一体两翼”工作布局,沿边产业园区产教联合体建设列入部省共建实施方案。支持红河红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红河国际数字产教融中心”,为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企业实践、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条件。
搭建“名技师资源库”。全州现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中等职业教育领域8人,“云南首席技师”22人,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肖春魁),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3人(陶巍、干文华、宋军民)。州级共评选认定学科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55人。
3.服务贡献
聚焦云南省“3815”战略和红河州“337”工作思路,围绕红河州贯彻落实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服务“三个定位”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任务清单,提升发展支撑力。2024年,采取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构建州属职业院校为引领、县级职中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区域“一盘棋”办学格局。实施“四个一批”(终止办学、合并办学、集团化办学、优化变更),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建设,全州已有14所中职学校实现达标,7所学校合并办学,16所变更办学性质。2023—2024学年向社会输送全日制技术技能人才7843名。
2024年,红河州各中等职业学校履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加强非学历培训服务,主要开展培训项目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退役军人培训、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等,全州职业技能培训5.79万人次。
2024年,红河州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产业对接等多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在职业院校开设“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服务”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并针对红河州特色产业(如哈尼梯田旅游、特色农业),设置特色课程模块。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和专家深入乡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针对农民需求,开设“田间课堂”,传授现代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知识。二是组织职业院校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同时在乡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组织学校在乡村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和农民提供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实训,并共同开发乡村振兴项目。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州委“337”工作思路,聚焦职业教育“办学难”和“办不好”问题,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和投入力度,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围绕重点产业,调整或更新升级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加快推进优质专业建设,推动产教联合体和共同体建设,发挥政行校企潜力,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形成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格局,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依托州属高职学校成立州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州老年开放学院,累计建成14所老年大学和52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155所(个)社区教学点,基本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农文网培学校乡镇全覆盖,初步形成四级办学服务体系。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读书活动等形式,不断丰富终身教育内容,拓展终身教育载体,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终身教育积极性,“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共识得到不断巩固。2023年以来,蒙自市“青云社区‘小候鸟’公益课堂”被教育部授予“能者为师”特色课堂推介共享行动实践创新项目,蒙自市职业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院)“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案例被教育部作为2023年县域品牌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和品牌课程在全国推介,红河技师学院“校企合作企业新型学徒培养”项目入选2024年云南省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4.文化传承
一是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建水紫陶产业学院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动态调整,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扎实推进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的“3+2”人才培养模式,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在岗培养,现代学徒制目前已毕业559人。二是改革评价方式。通过“以展代考”“随堂考”等考核方式,结合所在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有效促进现代学徒制学生手工拉坯成型、现代陶艺创作、绘画和书法等能力的提高。三是在建水青花的传承之路上,聘请非遗传承人何秀华老师,在其引领下,建水青花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
全州中等职业学校以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促进学生的成长。一是开展“清明以崇敬祭英烈”“国家公祭日”以沉痛悼国殇,“勿忘九一八吾辈当自强”等丰富红色研学活动,中心还通过定期举行红色主题升旗仪式,让学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并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分享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开展红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共青团的历史和使命,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举办红色故事会和红色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讲述和朗诵 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并评选出优秀选手进行表彰;组织观看红色电影,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撰写观后感或进行小组讨论。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共创共有共享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的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非遗文化育人功能,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相继开展了“国家级非遗过桥米线传承”“非遗传承文氏针法”“非遗传承彝绣”等多种体验活动。
5.国际合作
全州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州财经学校等普通中专招收国际学生180人,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托管的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有越南在校学生217人。先后邀请越南老街省教育厅和老挝波乔省、沙耶武里省、万象市教育厅教育代表团来访,签署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图 5-1 越南籍学生参加2024年河口中越“ 经典咏流传”诵读活动
6.产教融合
全州以人才发展为目标,聚力人才引进、培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塑造人才友好发展生态,致力于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产业工人发展的最新要求,打造企业行业认同、人才培养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能服务功能显著、富有红河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助力省委“3815”战略目标和州委“337”工作思路,为建设“三大经济”、服务十二大产业集群提供技能人才支持。一是开展产校融合资讯交流。在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毕业生招聘等重大活动,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企业负责人、一线技术骨干和职教师生,通过主题发言、座谈会等形式,交流分享企业生产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及人才需求信息、专业建设和毕业生等信息。2024年以来各职业院校已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13次,服务学生6921人。支持校企联合开设订单班、定制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班等,采取校企“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双重身份、岗位培养、在岗成才”方式,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全州职业院校与省内外43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联合共建82个实训基地,设立了20个企业培训工作站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二是搭建“名技师资源库”。全州现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中等职业教育领域8人,“云南首席技师”22人,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肖春魁),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3人(陶巍、干文华、宋军民)。州级共评选认定学科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55人。
印发《红河州职教联盟组建方案》,按照“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帮扶共建”的思路,采取合作、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支持州属职业学校牵头,与县级职中开展合作办学,实现校园、校舍、师资、仪器设备等办学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州属职业院校优势和作用,引领全州职业教育发展。红河职业技术学院与个旧职中、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职业学校、元阳职中、建水职教中心等合作办学,设置河口分院托管河口职中;云南红河技师学院设立金平分院,与金平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办学。多措并举促进形成全州“一盘棋”办学格局。围绕“承担培养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任务,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凝聚共识,力争早日建成政行校研企共同参与的红河州产教联合体,汇聚多方力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意识资源共享、任务共担、协同育人新格局。
多措并举开展职业教育宣传。一是州级印发了招生工作方案,统一组织招生宣传。全州13个县(市)按照工作要求开展了多场形式丰富的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活动,覆盖学生人数39800余人,发放宣传材料29100余份。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讲学校办学优势、办学特色、招生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升学形势,职业教育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典型和优秀毕业生案例等。三是举办职业院校大赛,搭建起加强经验交流的平台,展现职教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扩大职业技能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2024年全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21所职业院校1719人参加。赛事活动信息适时通过各级微信平台传递。
7.发展保障
7.1.1 四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
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全过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优化教育工作领导体制。推动州县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13县市委副书记全部担任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推动形成“四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的良好局面。
坚持发挥优势、注重引领、整合资源、解决难题,把基层党组织建强,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责任,形成纵向贯通、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凝聚上下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纵深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学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基层党建工作稳中有进、成效显著,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强化党的理论宣讲。组建教育工委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组织开展全州中职学校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活动,开展红河州第五届“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比赛。打造红河州思政“金课”。依托我州红色教育资源,开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红河分课堂3期。创新思政课形式,在金水河口岸举办国门特色思政课研讨活动,创新开展“音乐思政”“情景剧思政”等,蒙自“红舟课堂”思政品牌被省级推介宣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特色教育强州的重要先手棋,2023—2024年先后印发《贯彻落实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关于进一步理顺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公办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工作方案》《红河州沿边产业园区产教联合体建设方案》和《红河州贯彻落实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服务“三个定位”建设实施方案清单》等文件,推动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2024年全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7377.44万元。
完成全省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摸排工作,统筹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办学条件达标,制定并印发《红河州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下达了专项资金共计11300万元,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5项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
项目 | 单位 | 2024年 | 国家标准 | 达标情况 |
生均占地面积 | m2 | 45.84 | 33 | 达标 |
生均建筑面积 | m2 | 24.616 | 20 | 达标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 元 | 7968.84 | 2500 | 达标 |
生均图书 | 册 | 32.42 | 30 | 达标 |
注:以上数据根据《2024年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核算。
红河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质量年度报告作为中职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及时监测全州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履行责任担当、确立质量发展观、宣传发展成绩、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载体。2024年,全州需发布质量年报的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完成质量年报编制工作。
7.4.2 优化资源布局
采取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构建州属职业院校为引领、中职教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区域“一盘棋”办学格局。实施“四个一批”(终止办学、合并办学、集团化办学、优化变更),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建设,全州已有14所中职学校实现达标,7所学校合并办学,16所变更办学性质。
为加快推进红河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红河州积极贯彻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严格落实学校办学、产教融合、实习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决策部署,2023—2024年先后印发《贯彻落实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关于进一步理顺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公办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工作方案》《红河州沿边产业园区产教联合体建设方案》和《红河州贯彻落实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服务“三个定位”建设实施方案清单》等文件,为发展红河州中等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指引和保障,确保红河州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创新发展。
8.面临挑战
党的二十大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和措施。2024年红河州紧盯职业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不适应等3个方面的问题,聚焦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全州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县级职业教育总体基础薄弱。学校普遍老、小、散、弱问题突出,全州县级16所学校中,仅有3所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人,还有4所空壳学校。目前在建设的3所优质学校和9个优质专业主要集中在州属中高职学校,县级仅有蒙自职教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1个专业入选。
目前,全州职业院校对应12条重点产业链设置的专业,比例57.94 %;全州职业院校365个专业点中,制造业大类专业仅占13.93%。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助力。结合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应然需求,审视全州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存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国际合作意识、缺乏国际合作交流人才、缺乏必要的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外语教学水平低等问题。
全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职业教育现场推进会精神,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部省共建实施方案。落实州级统筹、县市主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紧紧围绕省16项和我州提出的15项工作任务,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办学格局,加强优质学校建设,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打造红河职业教育新范式。
二是构建纵横贯通办学体系。推进州县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鼓励县域举办综合高中班,云南红河技师学院在县级职中建设分院,推进职普、职技融通,形成育训发展新格局。
三是持续推进办学条件达标。推动县市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补齐短板弱项,尽快实现达标。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围绕重点产业,调整或更新升级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加快推进优质专业建设,每所州属职业院校重点建设3至4个品牌专业,每所县域学校集中打造1至2个优势专业。推动产教联合体和共同体建设,发挥政行校企潜力,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形成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格局。
五是推动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支持优质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资金和项目建设重点向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的县市和学校倾斜。
六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发挥红河区位优势和职业教育办学优势,推动各职业院校抢抓机遇,完善招收留学生、校际合作、师生互访、境外办学等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附表
注: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去向落实人数数据来自《2024年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其他数据来自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平台(网址:edu.zwdn.com),由编制组进行数据整理。
注:数据来自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平台(网址:edu.zwdn.com)。
注:生师比、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数据来自《2023年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其他数据来自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平台(网址:edu.zwdn.com),由编制组进行数据整理。
注:接收国外留学生人数数据来自《2023年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其他数据来自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平台(网址:edu.zwdn.com),由编制组进行数据整理。
注: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总数、专任教师数、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人数、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人数、聘请行业导师人数数据来自《2023年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其他数据来自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平台(网址:edu.zwdn.com。,由编制组进行数据整理。
年报制度是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职业教育履行责任担当、树立质量发展观、宣传发展成绩、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载体,是职业学校强化内涵发展,持续诊断和改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红河州教育体育局向来重视职业教育年报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组织开展合规性检查,强化对年报编写质量、应用宣传及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把年报质量关,充分发挥年报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川兴合田职业教育研究院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全州质量年报编制工作,在州教育体育局领导和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按期完成了《红河州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4年度)》编制工作。由于视角和数据的局限性,加之时间仓促,存在疏漏与不足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红河州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4年度)》编制组
2024年2月20日
[0] 生均图书:参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22〕5号,图书参照中等职业学校指标释义,包括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纸质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拥有的正式出版的纸质书籍。数字资源是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及音视频。数字资源折合后计入图书资源总量,且所占比例最高不超过图书资源总量的40%。生均图书=图书册数/折合学生数。
[1] 生师比:参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22〕5号,师生比=折合教师数/在校生数,折合教师师=专任教师数+校外教师数*0.5+行业导师数*0.5+外籍教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