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Pv6访问本网站!
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稳岗就业

  • 索引号: 20240913-211210-009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4-07-11
  • 时效性: 有效

聚焦红河县“抓两头”:凝心聚力稳就业 织就民生幸福梦

  红河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96.86%,山地面积达96%,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自2020年起,全县脱贫人口人均收入逐年实现增长,2021年、2022年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速均排全州第2位,2023年增速排全州第1位,全县群众收入80%以上来源于转移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实现了安心稳定就业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就业稳,则本固、邦宁、心定、民安。

  近年来,红河县针对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人多地少,县内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给付水平无法满足大规模人口就业需求等实际问题,把稳住和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做实转移就业前的培训和服务,提升就业质量;强化转移后的“一老一小”关爱,有效破解转移就业“一前一后”衔接问题,努力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坚强保障。

  抓牢就业培训,让老百姓有手艺

  “经过学习,民族服饰制作手艺提高了,加入民族服饰手工制作行列,增加了经济收入。”甲寅镇学员马崇英在参加民族服饰制作培训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甲寅镇整合当地资源,依托手工坊开展民族服饰加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妇女掌握技能就近就地就业。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并成功就业的远不止马崇英一人。红河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就业和培训双向发力,通过组建培训机构、创建劳务品牌、按需培训技能3项举措,以提高工种质量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劳务输出层级,以持证上岗提高报酬收入,着力抓牢就业前端培训,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就业、促增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当前,云南劳动力供给已基本达到峰值,在做好稳存量的同时,如何调整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成了一项重要工作。

  为破解这一难题,红河县积极探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助力转型。通过组建市场化培训机构,结合市场化用工需求,按照工种技能分类分批组织就业培训,重点打造“红河嫂”和红河葡萄疏果队2个劳务品牌,建立“培训+公司+经纪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重点针对45岁以下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围绕电工焊工、果树修剪、家政服务、挖掘机操作等10个市场竞争力强、对就业创业帮助较大的工种开展培训,利用网络媒体发布、手机短信推送等方式,精准摸排培训意愿,人性化送技能上门,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挖掘机驾驶、电焊技能、葡萄疏果、家政服务……目前,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在红河县“遍地开花”。

  截至今年5月30日,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4400人,转移就业率达72.25%;带动5000余名红河县籍疏果队队员到全国各大葡萄产区疏果,人均月工资达1万元以上……一组组亮眼数据,诠释着“稳就业”的良好态势。红河县着力打造地域鲜明的劳务品牌,奋力走出一条以高质量劳务建设促就业、助产业的新路子。

  牵线搭桥,开辟全国务工市场

  守着老家几亩薄田,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全家开销靠丈夫一人打工挣钱,回忆曾经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今年37岁的石头寨乡村民白玉芬颇为感慨:“既没学历,又缺乏技能,没有就业方向,生活太难了。”

  一筹莫展之时,白玉芬在乡镇政府发布的就业技能培训信息中看到了出路。近年来,红河县针对“葡萄修剪工”这一具备一定从业规模的劳务产品,通过开展用工岗前培训、组织化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增收。培训班内容丰富,学成还介绍就业,白玉芬毫不犹豫报了名。

  经过一周的培训,白玉芬顺利通过考评,取得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娴熟的技术,白玉芬与来自红河县各乡镇的84名务工人员组成2024年第一批葡萄疏果队,搭上免费“直通车”前往外地务工。“有了一技之长,我可以走出大山,走到哪里都‘吃香’。”白玉芬语气中满是自信。

  用技能点亮出彩人生。当下,像白玉芬一样通过组织输送的外出务工人员共13.4万人,他们在当地人社部门的组织协调帮助下,奔赴全国各地就业,月均收入破万元。

  灵活就业被视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如今,外出稳岗拓岗小分队、“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公司参与+经纪人组织”合作模式、“培训+取证+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农村新型劳务经纪人培育等各种新型就业模式,为当地群众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的方向就在哪里。红河县先后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月调度通报机制,通过县、乡镇、行政村及村组网格员上下联动,伞状推送就业信息2万余条。对未外出或外出后返乡的人员,通过“6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8家用工企业+17个岗位推送群+就业服务队”的合作模式,搭建密集型招聘平台,实现用工企业和务工人员双向奔赴,走出了新时代就业“马帮路”。

  关爱“一老一小”,解决务工后顾之忧

  “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务工,我和爷爷在家里过得很好……”在浪堤镇安品村“儿童之家”活动室内,五年级学生何永祥和爷爷在老师陪伴下,正和在外地务工的父母通视频电话。

  几年前,刚入学的何永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心理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性格内向。而其爷爷也因慢性病困扰,变得郁郁寡欢。幸运的是,红河县在安品村建起了“儿童之家”,让何永祥的生活迎来改变。

  结对老师、志愿者、社会工作者通过一次次耐心开导、精心陪伴,上门问候,帮助何永祥敞开心扉,从以前的沉默寡言变得积极主动,每参加一次活动,他脸上的笑容就多一分,现在学习成绩已经名列班级前茅。与此同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何永祥的爷爷也走出家门,走进村里的活动室,与其他老人一起下棋、聊天,心情也越来越舒畅。

  何永祥家庭的改变,只是红河县关爱“一老一小”的一个缩影。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目前全县有留守老人943人、留守儿童3614人。近年来,本着让留守人员拥有一个温馨的家、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的理念,红河县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通过“联动五方力量、做好四个助力、落实三个解决”的“543”工作法,从服务群众的小事、细事入手,以暖心举措用心托起“一老一小”幸福生活。

  全县上下整合联动乡村干部、家庭医生、教师、志愿者、邻里联系人“五方力量”,制作发放“一户一卡”的“爱心卡”,形成挂联帮扶关爱网。676名乡村干部包保挂联留守老人和儿童,落实好低保、特困供养等各项救助政策;118名家庭医生上门为“一老一小”免费体检、治疗疾病,护航身心健康;1924名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爱心妈妈”,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三个优先”……目前,全县结成挂联帮扶对子4557对,开展挂联走访5000余次。

  在此基础上,帮扶对子针对“一老一小”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主动服务,实现了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有保障、校外学习生活有照料,全天候解决了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管、作业无人辅导等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建成105个老年活动室、8家养老机构、2个幸福食堂,满足老年人社交娱乐、养老和用餐需求,实现了老年生活有温暖;依托家庭医生免费服务,主动为突发疾病患者提供送药、送诊等服务,实现了“一老一小”健康有呵护。

  学习有保障、生活有照料、健康有人管、急事难事有人帮……目前,全县开展爱心帮教活动1800余次,受益6000余人次,外出务工,后顾无忧。

  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让千家万户端稳饭碗。当下,红河县各级干部担当实干、细实举措、付诸于行,始终坚定“两头都要抓、两头都不能松,既要带领农村群众增收致富、也要增强‘一老一小’福祉保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理念,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为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就业结构,托起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