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954-948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09-28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020092号提案的答复

张美珍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大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力度的建议》第13020092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多年来,红河州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健全法规,加大投入,强化保护设施,改善保护条件,逐步建立了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全州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截至目前,全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9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86项,州级190项、县级904项;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991人,其中,国家级13人、省级89人、州级400人、县级1489人,这些都是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珍贵财富。针对你在提案中提出加红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力度的建议,我局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搭建非遗展示平台

  一是在传统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活动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条例》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晓率,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形成保护工作人人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格局。二是全州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强传承人后备力量建设。石屏、弥勒、蒙自、建水、红河、元阳、屏边等多个县市协调传承人在当地部分中小学开设兴趣小组、传习班传承推广非遗技艺。红河学院、州民族师范学校等院校成立哈尼四季生产调传唱基地,开设紫陶制作专业,培养非遗传承后备人才。国家级传承人陈习娘、车格、李生方,省级传承人赖庆国、许国勇、李和牛、黄木忠等传承人长期受聘于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进行现场授课。

  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建立非遗传承保护管理机构。州、县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非遗保护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各级文化和旅游局内设非遗科(股)或相应职能科室,负责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管理工作。设立州、县市非遗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工作。二是积极组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参加与非遗相关的各类培训活动,线上线下不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非遗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三、加大经费投入,支持非遗项目顺利运行

  一是认真落实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根据传承人考核情况,对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分别发放2万元、0.8万元、0.2万元的传承补助经费。2019年起每年安排州级传承人健康检查经费。蒙自、开远、弥勒、石屏、绿春5县市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定期发放,弥勒、元阳、绿春、屏边等县市对生活困难非遗传承人适时给予慰问和补助。二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建设非遗传承保护场所,开展传承保护活动。2022至2023年累计争取中央和省、州非遗保护经费共计765.8万元。

  四、加强保护与利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加大非遗整体性、活态性、生态性保护力度的同时,鼓励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利用非遗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共赢。建水小调、海菜腔、哈尼古歌等非遗项目转化成旅游演艺,非遗+旅游日渐成为红河文旅发展的新方式,为红河州高质量发展提供独特的地方文化支撑。建水县在滇南最美乡愁之旅五龙湖片区里,依托建水•紫陶里对街区进行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非遗文化内容填充,提升群众知晓率,树立了良好的非遗文化形象。弥勒市可邑村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以“非遗+旅游”形式,将“看非遗、吃非遗、玩非遗、买非遗”更为具象地呈现于受众眼前。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传承了百年的饮食文化,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地方支柱经济产业模式。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石屏古城庭院剧场驻场演出《金鸟银鸟飞起来——云南民族民间原声音乐汇》,每年演出90余场。元阳县猛弄土司绣品坊作发展社员200余人,屏边县绣莉丰民族工艺制品厂已成为“红河州文化产业示范企业”,蒙自景韵民族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就业180余人,绿春县都玛服装厂带动就业30余名,年产值90余万元。乌铜走银、锡器制作、民族服饰等工艺产品走进景区、市场。

  五、丰富传播平台,加大普及力度

  持续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三下乡”等节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2023年春节期间,苗族花山节、海菜腔、烟盒舞、哈尼哈吧、彝族民歌、彝族花灯、哈尼多声部民歌、板凳龙、碗舞、棕扇舞等传统民俗、民族歌舞在红河各地竞相展示,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的欢迎,既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新年氛围,充分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传承了乡土文脉,充分发挥了文化传承功能。活动既注重传统方式,又结合实际创新形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抖音号、视频号、公众号、云犀直播多平台助力宣传推广,展示我州非遗保护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广泛、深入、系统地调查记录并建立详实档案。二是积极做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申报工作,进一步扩充我州各级名录项目数量,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壮大各级非遗传承人队伍。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和非遗保护工作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四是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途径,推动“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建设。五是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各地民族节庆文化和民俗活动优势,利用哈尼族“十月年”“长街宴”,彝族“火把节”“阿细跳月”,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日,策划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文化品牌。

  感谢你对我州非遗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8月31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纯,3055386)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