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954-31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09-28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020057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侨联界: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建议》第13020057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你们对红河州民族文旅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建议”,符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求,对有序打造红河多元文化交融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红河州文旅局作为此建议的分办单位,按照建议内容,结合部门工作职责,在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增加群众收入工作中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近年来,我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美丽家园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部署,依托我州传统特色村寨、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等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为核心,以培养和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工业业态和宣传营销为推力,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全力推进了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红河旅游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群众脱贫致富新引擎,有力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一、重视民族传统工业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我州发展保护利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在增强民族团结、树立文化自信、提升红河文化软实力、实施红河民族文化强州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作用。
(一)振兴传统工艺,推动传统技艺向产业化迈进。目前,红河州政府已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作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开发和保护,让一部分传统工艺文化得到持续传承,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发展较好的主要有:陶器制作技艺(建水紫陶、元阳傣族土陶)、过桥米线、彝族刺绣(石屏、绿春、元阳、弥勒、建水)、瑶族扎染(金平、河口)、苗族蜡染(屏边)、锡器制作(个旧),傣族编织物(织锦、竹编,红河、金平)等。部分民族传统工艺发展迅速,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其中,个旧斑锡产品已经从传统的作坊手工化模式迈向了机器化批量生产阶段,从实用器具到装饰、礼品、旅游纪念等,如今已拥有工艺品300多种,先后在昆明、北京、青岛、浙江等地建立销售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建水紫陶生产也基本上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彝族传统制作银器、各地民族服饰、刺绣也是我州少数民族文化之精华,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商业化程度正不断提高,市场发展势头很好。
(二)加强传承人后备力量建设。全州石屏、弥勒、蒙自、建水、红河、元阳、屏边等多个县市协调传承人在当地部分中小学开设兴趣小组、传习班,设立基地和传承点传承推广非遗技艺。红河学院、州民族师范学习等院校设立哈尼四季生产调传唱基地,开设紫陶制作专业,培养非遗传承后备人才。国家级传承人陈习娘、车格、李生方,省级传承人赖庆国、许国勇、李和牛、黄木忠等传承人长期受聘于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进行现场授课。
(三)传统节庆品牌促进民族产业发展。挖掘开发原生态民族文化,着力打造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做好哈尼族长街宴、金平傣族泼水节、屏边苗族花山节、弥勒阿细跳月节、河口瑶族盘王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宣传推介工作,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而且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刺绣等手工制品等服务业发展,增加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收入。
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
近年来,我州依托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战略目标,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高位推动我州民族特色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红河健康生活目的地正在形成。
(一)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州按照“整体谋划、突出特色、补齐短板、全域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我州“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等,摸清资源、优势及做好统筹整合,做好产业规划,着力推进元阳哈尼梯田、建水临安古城5A级景区创建,推进建水石屏“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建设,重点实施元阳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河口瑶族盘王小镇、建水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红河康藤帐篷营地半山酒店等一批民族地区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为全州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21年至今年5月,全州累计实施文旅项目577个,完成文化旅游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21.44亿元,进一步推动了全州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景点。充分挖掘饮食文化、生态文化、农家乐休闲等资源禀赋,精心打造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旅游景点品牌。深入挖掘梯田文化、马帮文化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了元阳哈尼梯田、可邑小镇、团山古村、碧色寨滇越铁路文化公园、太平湖森林小镇、知花小镇等一批高A级乡村旅游景区,依托景区打造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三)打造特色精品乡村酒店。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实施红河州半山酒店建设工程,建成了康藤•红河谷、十二庄园、万缮酒店、云上梯田酒店等11个半山酒店,以高端酒店的打造,引入“野奢”理念,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由低端粗放型旅游向高端精品化生活体验转化。
(四)不断丰富民族地区品牌内涵。强化示范带动,弥勒市、泸西县、建水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弥勒市被认定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元阳哈尼梯田、弥勒市葡萄景观被推选为“中国美丽田园”;泸西县菊畹村被推选为“中国特色民居村”;建水县西庄镇被推选为“中国特色民俗村”;弥勒市可邑村被推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元阳县新街镇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临安镇、弥阳镇等10个乡镇创建成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可邑村、碗窑村等18个村寨创建成为云南省旅游名村。
(五)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历史文化名镇(村)开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用活“旅游+”“农业+”“生态+”,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做文章,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州共规划建设重点旅游特色村88个,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镇带动形成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特色村和美丽乡村,有效助农增收,带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州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 367 家,直接、间接带动农村部分人员就业,增加农户收入。
(六)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展乡村振兴工作。围绕国家、省、州党委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要求,依托我州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通过打造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创建旅游名村名镇,实施乡村旅游帮扶工程,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旅游帮扶模式,完善旅游帮扶支撑体系,健全旅游帮扶工作机制,多渠道推动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工作,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群众致富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2015至2021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总收入年均增长15.5%和29.6%,有力促进我州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下一步,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将结合工作实际,在“十四五”期间,将深挖红河州得天独厚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原生态自然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推动红河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规范市场,加强行业监管和政府引领,确保少数民族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对全州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产业进行整合,实现个人分散加工和企业规模生产的有效对接,争取在全州实现“企业+基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将红河民族文旅产业发展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新引擎。
感谢你们对我州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8月31日
(联系人:郭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