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944-344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10-08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二次会议第57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侨联界: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建议》的第57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促农增收的建议办理情况
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积极探索“经营主体+传承人+农户”等模式,弘扬民族文化工艺,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培育传承人后备力量。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展演展示活动,各县市均在当地中小学开设兴趣小组和传习班,传承推广非遗技艺。同时,全面落实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对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分别发放2万元、0.8万元、0.2万元的传承补助经费,2019年起每年安排州级传承人健康检查经费,全州2022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和省州非遗保护经费765.8万元。二是壮大民族文化工艺经营主体。培育了一批本土企业,鼓励民族传统手工参与市场竞争,既保护利用了民族传统手工文化,又带动了群众增收。比如,蒙自景韵民族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就业180余人、年产值约70万元,云南民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动就业100余人、年产值30多万元,绿春县都玛服装厂带动就业30余名、年产值90余万元,元阳县猛弄土司绣品坊作发展社员200余人。三是拓展民族文化工艺产品销售市场。注重传统方式和实践创新结合,运用传统民俗节日加大非遗文化宣传,并依托抖音号、视频号、公众号、云犀直播等新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和民族文化工艺产品的知名度。同时,组织甜藠头、年糕、红糖、豆腐、锡器、刺绣等传统技艺产品“进非遗集市”,今年建水县在“进非遗集市”活动中依托抖音直播间添加“非遗购物节”话题进行直播带货,销售额达69.5万元,推动了民族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关于着力发展中草药产业促农增收的建议办理情况
全面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全州“一盘棋”发展中草药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一是推动适度规模种植带农增收。巩固稳定全州157万亩中药材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半野生栽培等方式,泸西、屏边、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脱贫县依托资源禀赋,与北京同仁堂签订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合作协议,将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方式,联结带动群众发展林下砂仁、草果、益智、莪术、百部等中药材100万亩以上。二是强化专家和科技赋带农增收。积极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高品质灯盏花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和 “金平人参种质资源繁育及种植技术体系研究”获省科技厅项目支持。积极推动引才聚贤,2022年以来获批省级生物医药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引进生物医药专业人才1082人,分别聘请朱兆云、郝小江两位院士作为全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顾问和高级经济顾问,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带动增收。三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农增收。积极推进道地药材品牌打造,红河灯盏花打造成全国唯一灯盏花规范化种植(GAP)基地,云南生物谷药业“灯盏生脉胶囊”进入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弥勒“灯盏细辛”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云河药业“虎力散胶囊”被评为云南名牌产品,“复方龙血竭胶囊”被认定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红河中药材产品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产值达55.45亿元,带动了农民增收。四是加大主体培育带农增收。做好中药材产业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文章,大力开展链式招商,培育壮大中草药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民增收。2022年新签约重点项目8个,引进屏边天然虾青素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屏边县万寿菊种植及加工基地、云河药业龙血竭系列产品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圈、中大达安·滇南国际医养综合体等4个投资3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23年与东南大学、修正集团分别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全州已培育规上医药企业22户,限上医药流通企业16户,中药材企业93户,其中加工企业30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4家、药品零售门店1770多家。
三、关于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助农增收的建议办理情况
拓展高原特色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多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乡村多元价值,以民族特色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助农增收。一是积极推动推动融合发展。坚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高原特色农业资源,积极开发旅游线路和休闲品牌产品,元阳县新街镇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阿者科村、可邑村、团山村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临安镇、弥阳镇、西三镇等10个乡镇创建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城子村、人字桥村、黄草岭村等18个村创建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创建元阳哈尼梯田、红河撒玛坝万亩梯田等19个4A级旅游景区和开远知花小镇、建水新房村等17个3A级旅游景区,“红河—山水田园乡村游”和“云上梯田·品味乡愁”之旅两条精品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2年,全年乡村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1679.34万人次、同比增34.48%,实现乡村旅游业总收入138.19亿元、同比增39.64%。二是大力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依托以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奇观,以临安古城、石屏古城、迤萨马帮古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城古村,着力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推动“滇南旅游环线”建设,推介红河—元阳哈尼梯田文化之旅、石屏—建水“滇南最美乡愁之旅”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进一步擦亮建水、石屏、元阳“一湖两城三千年”名片。加大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元阳县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红河“东风韵”小镇建设项目获2022年重大文旅投资奖励名单,新评定等级民宿13家,引进康藤、法国雅高国际等品牌酒店集团入驻红河州投资,红河县苏红小院、康藤·滇越铁路(人字桥)帐篷营地2个半山酒店预计今年7月开业试运营。目前,全州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242家,旅游经营户数1501家,从事旅游的劳动人口达12707人。三是着力打造多元业态。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并利用农业景观、农村空间和农作体验,强化农旅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比如,泸西县发展“菜、果、花、药、畜”五大产业,与“阿庐古洞”复兴及其与周边景区、城市环境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弥勒市在弥阳街道小太平村、梅花温泉社区和西三镇可邑村等村寨,将农户闲置庭院转租给农户或企业进行保留原生态乡土特点的翻新改造,并引入住宿、餐饮、娱乐等业态,让“沉睡老屋”焕发新活力,可邑村每户闲置老宅实现户均资产增收2至4万元,50%以上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元阳县实施“阿者科计划”,村民通过民居、梯田、服务等入股公司,每半年按股分红,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
四、关于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增收渠道建议的办理情况
深入实施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和低收脱贫人口两年专项行动,提升产业和就业组织化程度,联结带动农民增收。一是推广“双绑”机制联农增收。全面推广农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全州有168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帮扶,实现了对全州有产业发展条件的19.5万户86.6万脱贫人口产业帮扶全覆盖,2022年“双绑”后经营主体带动合作社盈利1.73亿元,农户获得订单收入13.26亿元、土地流转租金收入9009.44万元。二是盘活资源资产联农增收。全州13215个村组共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79.4亿元,2527个村组100%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联结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同时,科学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106.8万亩,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10.3%,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到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获得“租金+薪金”双份收入,既促进了产业适度规模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典型示范带农增收。坚持边探索、边实践,选取红河佳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卓莓(云南)果莓种植有限公司两个企业为主体,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基础,探索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模式,目前正有序推进两个试点政策梳理、协议研究、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等工作。同时,坚持边总结、边推广,汇编形成《红河州助农增收典型案例》《红河州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典型案例》等印发各县市推广实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产业的动力,引领广大群众一起干,一起抱团发展致富。
五、关于提升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建议的办理情况
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两手抓”,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大力开展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和培训意愿设置培训项目(工种),并结合红河本地重点企业用工要求、高原特色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和劳动力培训及市场需求,实行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全州已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7.39万人次。加大职业能力培训,今年以来全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310人, 培训工种包含茶艺师、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养老护理员、美容师、中式面点师、保育员、育婴员等多个工种,培训级别级别从5级到3级不等,目前全州已培育“云南首席技师”19人。二是积极拓展区域就业空间。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加强劳动力跨区域协调对接,与江苏无锡市、南京国家经济开发区、昆山、如皋等地人社部门签订省际劳务协作协议,广泛收集和发布州外、省外企业招用工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州、跨省务工增加收入,今年以来全州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5.7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8.35万人。三是拓展就业途径联农增收。创建了以“建水金剪子”“元阳尼龙门”为代表的劳务品牌,全州共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25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2980人,带动农民特别是脱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比如,蒙自云科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蒙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运营200亩的数字蓝莓扶贫示范园,长期雇佣园区周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不仅每人每天有80-100元不等的劳动收入,还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能,采摘季提供500个左右的临时用工岗位,每人可增收5000至10000元。四是强化就业服务供给。开展就业岗位信息常态化收集,多渠道、动态化充实就业岗位资源库,并通过各类技能培训班、红河人才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开展就业岗位推送服务,推广“直播带岗”“视频带岗”等服务模式,为用工企业和农村群众搭建更加便捷、直观的互通平台。做好创业扶持,落实“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全州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农村劳动力创业1000人,发放创业贷款1.72亿元,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五是科学开发公益性岗位。根据“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动态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积极开发就业和社保协理、保洁、护路、管水、扶残助残、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管护、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等非营利性社会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对无法外出就业、无产业扶持的脱贫人口予以托底安置。截至2023年6月底,全州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31703人,其中南部6县开发岗位25535人、占80.54%。
感谢你们对我州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3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