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22723-160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09-26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22号建议的答复

张华、孔繁菲代表:

  你们在红河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升民族刺绣现代价值的建议》第0022号建议,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红河州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开展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调查、发掘整理、保护利用等工作,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在长期的传承保护工作中,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对民族刺绣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做了以下工作:

  一、 采取的措施与成效

  (一)政府多方扶持,合理性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是积极争取保护经费,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扩大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范围,丰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形式,加强文化与会展的结合,通过旅游业来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的开发。二是搭建各类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刺绣带头人综合素质。近些年来,先后推荐张华、李丽琼等多名刺绣能手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培训班,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非遗专题)高级研修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三是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对电商领域示范带头人、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贫困户等开展电商营销、短视频制作、电商直播、客服美工等实践操作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电商培训6.8万人。四是认真组织申报,将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刺绣、服饰类项目及传承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2023年6月,全州共有各级刺绣、服饰类非遗项目67项,其中,省级项目11个,州级项目16项、县市级40项;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9人,其中省级9人、州级30人、县市级100人。

  (二)推动红河传统技艺向产业化迈进。我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于边疆地区的农村,存续完整并仍然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基本存在于民族地区或交通相对闭塞、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彝族刺绣(石屏、绿春、元阳、弥勒、建水等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认可并不断发展,且部分刺绣工艺发展迅速,在州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比如元阳猛弄土司绣品坊已经从传统的作坊手工化模式迈向了机器化批量生产阶段,从实用器具到装饰、礼品、旅游纪念等,并不断创新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先后在昆明、北京、青岛、浙江等地建立销售点。具有观赏、收藏、实用性的特点让民族刺绣成为礼品行业热衷的产品,其生产也基本上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多个品牌逐渐树立,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并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

  (三)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鼓励支持传承人利用非遗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共赢。一是鼓励传承人利用非遗资源,打造非遗品牌产品,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如:刺绣传统技艺传承人通过建立非遗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在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中带动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石屏县绣美彝山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模式,在当地培养绣娘,发展社员1000余人,参加培训人员超3000人;元阳县猛弄土司绣品坊作发展社员200余人,有彝绣专业村2个、彝绣协会1个、彝绣营销大户4户,从业者1000余人。并建成民族刺绣传承实训基地,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传承基地+绣娘”的发展模式,将本土民族特色与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加快民族刺绣衍生产品的开发,迈出了刺绣产业发展的第一步,2023年,该合作社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一批非遗工坊;屏边县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制品厂已成为“红河州文化产业示范企业”。蒙自景韵民族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就业180余人,年产值约70万元。云南民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动就业100余人,年产值30多万元。二是支持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活动。全州各级民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们通过现场展示、现场制作、现场互动等方式向师生和民众讲述非遗故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二、下一步工作

  你们的建议提得很好,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结合部门职责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培训,着力培养传承人人才队伍。通过举办各级传承人及传习点负责人培训、传统文化传承培训、电商培训等活动,加大民族文化产业及经营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推出一批有市场运营能力的人才。二是打造原创品牌。将以手工刺绣为主,机器刺绣为辅,结合各类主题,民族文化与现代服饰相结合,打造以红河民绣为品牌的原创民族刺绣产品,走高端和大众化双品牌路线。三是建立电商人才培训长效机制。针对村级服务网点、返乡农民工等开展电商培训,提高电商培训转化率,促进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推动彝绣产品网络销售。四是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类大型商品展销会、旅游交易会和各种节庆活动,组织刺绣、竹编等传统技艺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展演传播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平台,加大对刺绣产业的宣传力度,努力提升我州刺绣产品的知名度,为我州刺绣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感谢你们对红河州非遗工作的关注与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8月31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纯,3055386)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