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22624-34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科技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10-30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科技局关于对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86号建议的答复
刘军、任维亚、王丽芬代表:
你们在红河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给予屏边三七产业前期研发工作支持的建议》第86号建议,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给予屏边三七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产品开发等前期研发工作支持的建议,我们非常认同。“十四五”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云药之乡科技创新打造,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红河州重点培育的百亿级重点产业链之一,州科技局作为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抓部门,协同重点县市、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
一、全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22年,全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9亿元,比2021年产值91亿元增加值18亿元,较上年增长20%。红河州生物医药资源丰富,据州农业农村局统计,2023年第二季度,红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1万亩。现有弥勒、泸西、红河、绿春、屏边、金平六个云南省“云药之乡”,建立2个道地优势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5个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1个良种中药材苗圃基地。目前,全州生物医药产业有规上中医药企业22户,限上医药流通企业16户,中药材种植企业1000余户,中药材合作社500余户,药品零售门店1770多家(其中连锁零售企业15家,门店768家);有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53个,特色优势品种有灯盏花、砂仁、万寿菊、黑三七等,“红河灯盏花”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份额的90%;万寿菊每年种植面积约15万亩,约占全国份额的50%。从药品品种来看,现有国家有效药品批准文号78个(中成药44个、化学药32个、原料药2个)、中药饮片246个、院内制剂批准文号34个(中药制剂品种22个、化学药制剂品种12个)。从特色药品来看,有省级民族药2个(彝药、傣药)、2个全国特色品种(“龙血竭胶囊”“虎力散胶囊”)、4个“全国独家品种”(灯盏生脉胶囊、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滴丸、灯盏细辛软胶囊)。全州共有8家生物医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生物医药领域的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红河州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建立“红河名医工作室”14个。
二、推进三七等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一)抓好政策措施出台。为推动我州“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2021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红河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2022年3月28日组建了州生物医药产业链专班,把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加以推动,专班牵头部门为州科技局,科技部门牵头编制《红河州“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红河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红河州贯彻落实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任务分解清单》等文件于2022年印发实施,围绕高品质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大民族药研发创新、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品牌等,布局推进我州中药材产业转型发展。三七作为红河州主要中药材,其发展已纳入红河州“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盘子。
(二)精准招商,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一是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大企业大品牌。州生物医药产业链专班先后赴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南京、山东、杭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完成新引进投资3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个,新开工投资2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个,竣工投产固投1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个。与东南大学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修正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项工作正在细化推进。二是助企纾困,培育壮大现有企业。我们高度重视现有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坚持下沉县市和企业全覆盖、重点企业常走访的工作模式,全面掌握企业发展情况。积极争取省内外知名药企落户红河,搭建种植端、加工端平台,建设高标准优质原料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提高红河州道地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目前,屏边县成功引进屏边天然虾青素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屏边县民族医药科技园项目、屏边县万寿菊种植及加工基地项目,总投资8.4亿元。并着力深化校地合作,与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达成屏边三七研发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将大大推动屏边三七省级标准研究及制定和进入国家药典目录进程。三是做好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服务。红河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为67家,其中8家为生物医药企业,屏边县分布有1家:云南大围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围绕红河州主导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结合“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建立红河州“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
(三)推进道地药材科学规范种植,建设高标准优质原料基地。一是积极促成红河州泸西、屏边、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六县与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签订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红河州道地有机中药材品牌,涉及林下砂仁、草果、益智、莪术、百部、三七等中药材,有望在将来增加100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二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红河州先后有屏边县亿蒙药材种植基地(种植砂仁)等6家公司获批云南省“定制药园”。通过定制药园建设,带动贫困地区农户种植(养殖)大宗、道地中药材,提升中药材质量,实现增收致富,促进全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助推大健康产业。三是积极发展民族药。屏边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州第一,屏边红河苗乡生物药业不断推动人工驯化野生中药材种苗种植,带动苗药产业发展。
(四)加大研发力量,强化科技支撑。一是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中药材产业研发工作。近三年来,在各级科技部门大力支持下,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云南灯盏花系列民族药创新改良产品产业优化升级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3838万元;云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龙血竭液体创可贴研究开发”获省科技厅立项100万元财政支持;红河麟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砂仁种植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云南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高品质灯盏花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被省科技厅列入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立项项目,分别获得省级科技项目资金200万元;金平十里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金平人参种质资源繁育及种植技术体系研究”、金平金岭生物瑶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瑶药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等项目得到省科技厅“科技兴边富民”项目立项,分别争取到省级科技项目资金30万元。二是利用红河州农科院种质资源创新及繁育基地,在蒙自市草坝镇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发及示范基地,进行三七、重楼、草果、砂仁、石斛等药材种质资源调查、鉴定、保存以及推广种植工作。三是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与红河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学院中药材产业团队合作,成功申报了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红河试验站、省科协专家工作站。下一步将继续在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调查、鉴定、保存以及推广种植方面深入合作,为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
(五)打造“红药”知名品牌。大力推进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推动中药材企业建设追溯体系,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依托云河药业、红河云百草、生物谷等企业,加快制定主推中药材品种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确保全州中药材质量安全、可控。加强地理标志管理和品牌创建,巩固提升“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产品和云南绿色食品“十大名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加大创建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中药博览、药品展销会、中医药研讨会等活动,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提升红河州中药材的知名度、信誉度,着力打造系列“红药”知名品牌。
三、积极开展人才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聘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顾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院士、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院士作为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顾问,为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建言献策。二是积极搭建省级、州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智力引擎”。目前全州生物医药领域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有8个,红河州院士专家工作站有6个,多分布于公立医院。屏边县建有2个农业领域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为“钟彩虹专家工作站”和“谭乐和专家工作站”。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专业,培养我州中药材种植的技术人才。
四、建议答复
针对代表们提出的“州级有关部门给予屏边三七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及产品开发等前期研发工作支持”的建议,州科技局提出如下答复。
研发经费的支持由项目形式获取,项目申报需要有项目主体承担。屏边县与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达成屏边三七研发合作意向,建议正式签约后,整合双方优势资源,积极申报省、州科技项目。州科技局也会积极协调牵线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共同推动屏边三七省级标准研究及制定和进入国家药典目录进程。按照《生物医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等申报指南,鼓励、支持和指导屏边县企业积极申报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生物医药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财政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专项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省、州级财政对屏边三七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切实抓好生物医药产业省、州政策措施及相关配套办法落实落地,持续支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解读、资源整合、人才培引等方面加强对屏边县三七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共同推进红河州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感谢你们对我州生物医药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科技局
2023年8月8日
(联系人:李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