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22619-458
  • 发布机构: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10-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对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15号建议的答复

简伟荣代表:

  您在红河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大梯田保护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第215号建议,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建议所提出的“加强执法力度,守住梯田红线。加大补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种植积极性”切合当前实际,对进一步做好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很有启发和帮助,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哈尼梯田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着力推动哈尼梯田高质量发展。

  一、扛牢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责任

  (一)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重要安排部署。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工作研讨会精神。按照州委主要领导讲话精神进行任务分解,从保护传承农耕文化,修复“旱化”梯田,实施灌溉水系、传统村落和民居、文物、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优化壮大“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等10个方面,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全力补齐短板弱项。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州政府哈尼梯田保护利用重点项目推进会精神。按照州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深入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围绕灌溉沟渠修复、“水改旱”梯田恢复、申遗重点村保护利用、村庄污染防治、“稻鱼鸭”综合种养等重点项目进行调研谋划。聚焦森林、村庄、梯田、水系、文化等要素保护,以及元阳遗产区23个村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等,谋划布局项目4类9项,计划总投资3.45亿元,争取州级专项资金1亿元,其中:生态保护类项目3个4080万元,产业发展类项目3个3900万元,宣传推介类项目2个350万元,政策配套项目1个1670万元。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州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根据赵书记在州政协信息专报第2期的批示精神,经局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初步拟定《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发展重点工作计划(2023—2025年)》,统筹推进“促进农民增收、梯田遗产要素修复、生产方式提升”重点工作计划、12项工作措施。

  以项目实施推动梯田保护利用。近年来,筹集资金260余万元,在红河县开展了水沟修缮、监测站、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项目;2023年,安排资金230万元,实施红河县宝华片区龙灯水渠二期工程。

  (二)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一是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修订工作方案,按照调研、考察、起草、审查、审议、颁布六个阶段工作部署,有计划、按程序稳步推。目前,新修订的《实施办法》已颁布实施,同时州政府还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利用的十项措施》。二是开展保护管理规划修编工作。编制《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22—2035)》和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从厘清现状、明确目标、优化布局、管控规则、产业发展、完善机制六个方面完善规划。目前,已完成评审稿待评审报批。推进《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委托国家林草局规划设计院编制《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通过实地调研,开展问卷调查,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标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哈尼梯田十大重点保护片区范围,调整优化哈尼梯田湿地公园保护范围,目前已完成评审稿。三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在遗产区采取“一天一巡查、三天一整改、一周一打击”的工作机制,对乱搭乱建、乱采滥挖、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动态巡查、执法整治等综合性工作。近3年,元阳县梯管委共下发整改通知书145份,拆除违章建筑50起,拆除面积3917平方米,撰写巡查日志280余份,印发宣传资料6000余份。依法处置红河县农耕文化传承学校、梯田保护区“非稻作化”种植等违规行为。

  (三)传承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一是强化梯田文化保护传承。实施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组建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和350支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开展哈尼古歌传承传唱展演活动。以《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等为素材创作的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精彩亮相,舞剧《诺玛阿美》《流芳》在全国巡演,《哈尼交响•欢乐新春》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二是挖掘梯田文化资源。编辑出版《红河哈尼梯田志》《哈尼族传统节庆》等文化丛书,拍摄制作《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天人》等纪录片,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开馆。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工作。在哈尼梯田保护区开展以“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为主题的2022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等重要论述精神,凝聚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共识,讲好哈尼梯田故事。以《湿地保护法》《条例》及实施办法等为重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展示哈尼梯田湿地保护成效,营造知法守法、种田护田的良好氛围。四是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组织开展“最美护田人”“火塘夜话”“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开秧门”农耕文化节、哈尼梯田摄影作品征集等文化活动,讲好哈尼梯田故事。

  (四)推动梯田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扶持推广“稻+N” 产业模式。转变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扶持发展稻(红米)+稻花鱼、梯田鸭、鳝鱼、泥鳅等“稻+N” 产业,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目前已推广19.58万亩,“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区每亩综合收益达8000元至10000元,受益农户50446户。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近年来,开展哈尼梯田农特产业生产补贴工作共2次,扶持补贴哈尼梯田特色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个,资金合计135万元。二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运用“互联网+梯田红米”销售模式,与知名企业签订电商合作协议,注册了“阿波红呢”和“元阳红梯田红米”等系列商标,开展梯田红米有机认证,成功推出红米糊、红米茶、红米酒等系列产品,哈尼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蛋等原生态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景区管理新机制,鼓励遗产区原住居民开办农家客栈,提供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开发刺绣、竹编、银饰品等民族民间工艺品。2013年以来,哈尼梯田景区年均吸引游客349.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遗产区共发展乡村客栈267家,实现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带动就业10000余人。四是推进“阿者科”计划。阿者科村把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子,2023年,65户村民直接分红78.51万元。 阿者科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并登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暖场大片。

  二、多措并举全力保护哈尼梯田

  (一)严格落实惠民政策。优先把农业、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国家政策性补贴落实到位,增加梯田保护区群众收入。从2024年开始,在现有的国家政策性补助的基础上,对元阳遗产区哈尼梯田按200元/年•亩给予生态补助,待条件成熟时逐步向其他保护区辐射。

  (二)建立耕种保障机制。在哈尼梯田保护区扶持成立合作社或企业,把无劳动力耕种或有意愿流转的梯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或企业种植经营,将相应政策性补贴奖补合作社或企业,让梯田有人兜底耕种,保障面积不减。

  (三)扶持发展梯田产业。在景观区外推广“稻+鳝鱼”产业发展模式,对纳入年度计划的每亩按300元给予扶持补贴,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开展农机购置补贴。为缓解种田累、运输难等制约哈尼梯田保护和群众增收致富问题。2023年,安排专项资金在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哈尼梯田保护区探索开展梯田农机应用试点工作,提升老百姓种植积极性。

  (五)对梯田农特产品进行奖补。依托全球/中国重要农业遗产等资源优势,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红米、稻鱼鸭、茶叶等企业或农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梯田生态农特产业。积极组织哈尼梯田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广州农产品博览会、遗产地产品展等展销会,宣传展示哈尼梯田农特产品,有效促进了梯田产业品牌建设。

  (六)以项目实施助推梯田保护。积极争取《红河哈尼梯田生态保护及绿色发展示范项目》,计划今年8月底完成可研评审批复。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主要在哈尼梯田保护区实施梯田恢复、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项目。其中,在红河县甲寅、宝华片区投资1500万元,主要实施水系修缮连通、“水改旱”梯田恢复、田间道路修建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展示等项目。通过的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哈尼梯田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支持,请在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履职尽责,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全力推动哈尼梯田高质量发展。

  2023年8月16日

  (联系人:周杰)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