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22619-219
  • 发布机构: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10-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对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99号建议的答复

张喆等代表:

  你们在红河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支持力度的建议》第99号建议,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哈尼梯田保护工作,持续加大投入,2023年,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州级财政安排哈尼梯田保护资金1亿元,聚焦“遗产要素保护、非遗保护传承、生产效率提升、农民增收致富”4个重点,实施“旱化梯田修复、田间道路修建、灌溉沟渠修缮、传统民居保护、农耕文化传承、梯田产业发展、机械耕种运输”7类项目,举办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动。今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助推乡村振兴”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一、哈尼梯田保护利用情况

  (一)坚持保护第一,守住哈尼梯田绿水青山。一是健全保护管理机制。成立了州县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机构,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严格执行《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等保护法规,构建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保护管理机制。二是划定哈尼梯田保护红线。制定出台《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将“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哈尼梯田纳入保护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三是加大文物保护修复力度。2012年以来,州、县多方筹措保护管理资金,实施遗产要素保护修复,完成遗产区6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老虎嘴梯田、宗瓦司署、传统村落和民居等得到修缮提升。

  (二)坚持绿色发展,打通“两山”转换通道。一是严格落实惠民政策。在遗产区年均发放耕地地力补贴1017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00余万元,惠及群众22124人,确保“哈尼梯田首先是稻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二是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目前,全州已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19.58万亩,每亩综合收益均达5590元,受益农户50446户。三是打造梯田农产品品牌。开展梯田红米种质资源保护,研发红米系列产品。申遗成功以来,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开发民族刺绣、民族银饰等产品,直接带动3.9万名群众增收致富,1.8万余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四是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2013年以来,元阳哈尼梯田景区业态平均每年吸引游客349.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遗产区共发展乡村客栈267家,实现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遗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928元增长到2022年的12502元。“阿者科”计划的实施为全球旅游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走出了一条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子。

  (三)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哈尼梯田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梯田面积减少、梯田耕种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难等问题,2023年州级预算哈尼梯田保护利用专项资金1亿元,实施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利用重点项目。项目聚焦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围绕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生态保护及绿色产业示范、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谋划和布局。通过项目的实施,系统保护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原有风貌和功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世界遗产保护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坚持守正创新,弘扬哈尼梯田精神。强化梯田文化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哈尼梯田文化资源,实施“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最美护田人”“火塘夜话”等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集镇。今年6月,成功举办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动,50多家企业、30多家主流媒体参与宣传推广活动,红河资源优势、哈尼梯田保护成果、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等得到了广泛的宣介。进一步讲好了哈尼梯田故事,弘扬哈尼梯田精神。

  (五)坚持法制引领,扛牢哈尼梯田保护职责。今年4月新修订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政府的主体责任,保护区内乡(镇)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机构的具体保护责任,相关职能部门的部门责任等,明确保护区内项目建设审核、审批程序,明晰了哈尼梯田发展利用的实践路径。首次将哈尼梯田保护工作纳入全州年度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切实扛牢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责任。

  二、下步工作措施

  哈尼梯田管理局高度重视,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按照“347”工作思路,系统推进梯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严格落实《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3”部法规。聚焦遗产要素保护修复、生产效率提升、非遗保护传承、保护区人民群众增收“4”个重点。实施旱化梯田修复、灌溉沟渠修缮等“7”类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州政府于7月10日第31次常务会议研究制定实施十条措施解决存在问题,系统推进梯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一)坚决守住梯田底线。一是扛实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要压实责任、坚决扛起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守住哈尼梯田的良田沃土。二是建立耕种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稻田耕种保障机制,在遗产区扶持成立合作社或企业,把无劳动力耕种或有意愿流转的梯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或企业种植经营,将相应政策性补贴奖补合作社或企业,让梯田有人兜底耕种,保障面积不减。从2024年开始,在现有的国家政策性补助的基础上,州级每年安排资金1120万元,对元阳遗产区哈尼梯田按200元/年•亩给予生态补助。三是创新管护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沿用“赶沟人”“守林人”传统管理方式,每年安排资金173万元,在元阳遗产区聘用熟悉情况的180名当地村民组建“赶沟人”队伍,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片区负责制,对沟渠、水源林进行保护和管理。四是加强对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宣传及运用,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强化哈尼梯田监管。做好日常巡查监测工作,严厉打击违规占用梯田的行为。五是建立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评估体系。严格按照《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制度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州级、县级、乡镇、村寨、村民五级管护权责,建立乡(镇)哈尼梯田管理机构,将哈尼梯田保护工作纳入州、县年度综合目标管理。

  (二)恢复梯田功能。一是大力实施梯田旱化修复工程。及时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动态监管,坚决遏制梯田“非粮化”。州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投入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同时,督促县级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加强哈尼梯田保护。二是修缮梯田灌溉系统。加快推进元阳县牛倮水库项目建设,力争2026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积极争取马龙河水库项目立项建设,为遗产区梯田灌溉用水提供充足水源。做好遗产区水资源调查、评估工作。2023年,安排资金1400万元,在遗产区修缮损毁沟渠34条35千米损毁沟渠修缮项目,此后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安排相应资金开展修缮工作。三是建设完善田间道路。在保护生态环境、梯田原貌的基础上,遵循就地取材、传统工艺原则,修建或适当拓宽原有田间道路,为农业生产、群众出行、市场交易等提供便利。2023年,安排资金360万元,在遗产区修建田间道路4条6千米,此后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安排相应资金开展修缮工作。四是着力提升生产效率。适当依靠科技手段降低劳动强度,积极探索推广运用无人机播种、监测、植保等技术,探索开展梯田农机应用试点工作,修建“沟路一体”田间生产道路一公里。此后,根据试点情况逐年推广应用。五是加强政策研究对接。主动优先申报基础设施(农业)、湿地恢复、生态修复、梯田补水、文物保护、污染防治等有助于哈尼梯田整体保护恢复的项目,高质量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利用。

  (三)传承农耕文化。一是实施非遗保护工程。制定出台哈尼梯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奖补办法,积极为熟练掌握哈尼农耕文化遗产技艺技能并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传承场所,鼓励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二是积极探索非遗转化利用途。持续开展“最美护田人”学习宣传活动,鼓励、引导当地居民开展歌、舞、农耕技艺、工匠等文化传承、展演活动。所需资金从州级年度哈尼梯田保护专项资金中逐年给予安排。三是突出与梯田耕种相生相伴的哈尼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展示,加强对祭寨神、开秧门、六月年、新米节、十月年、长街古宴的引导管理,培育文旅产业市场,打造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品牌,将“元阳”打造成为旅游新热点。

  (四)增加群众收入。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阿者科计划”模式,通过构建村民和遗产、公司景区的“利益共同体”,将利益分配机制与遗产保护细则有效绑定,使群众从遗产保护中得到了真正实惠。二是持续深耕“稻鱼鸭”综合种养产业,开发高端红米系列产品,打造世界知名的梯田红米之乡,赋予梯田红米等农产品相应生态价值、品牌价值,最大限度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三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拓宽梯田遗产区人民增收渠道,在加强遗产区群众农耕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外出农民工梯队返乡创业,激发群众依托梯田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元阳县要积极探索开展哈尼古歌常态化演出,进一步丰富哈尼梯田旅游业态,扩大招商引资,填充哈尼小镇业态。四是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政府主导+公司管理+市场运作”的景区管理新机制,鼓励遗产区原住居民开办农家客栈、民宿,大力开发梯田红米等农特产品以及刺绣、竹编、银饰品等民族民间工艺品。

  (五)贯彻落实好十条措施。州政府办印发的《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十条措施》包含补偿机制、灌溉系统、田间道路、“赶沟人”队伍、经济保障机制、提升生产效率、发展梯田产业、非遗保护工程、建立乡镇的管理机构、强化督查考评等内容,指明了哈尼梯田保护发展的方向,我们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感谢你们对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3年8月16日

  (联系人:崔尹)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