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513-465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10-10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69号提案的答复
杜增华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聚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加快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的建议》的第169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发挥特色优势,争创“一县一业”示范县方面
红河州气候资源独特、地形土壤多样、自然条件优越,州内的果蔬可周年生产、错季上市,是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红河州立足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三大板块”,聚焦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产业”,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综合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未来发展潜力等条件因素,目前已形成个旧奶业、蒙自水果、河口水果、红河水果、建水水果、屏边水果、石屏水果、金平中药材、开远花卉、泸西蔬菜、绿春茶叶、弥勒生猪、元阳梯田红米为主导产业的“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201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名单,我州蒙自市、开远市入选示范创建县,分别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同时,泸西县入选特色县。2021年,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淘汰递补后的“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名单,我州蒙自市、开远市继续在列,分别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2022年4月,绿春县进入云南省10个重点帮扶县“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名单,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石屏、建水、泸西被评为“一县一业”特色县。2022年6月,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申报工作的通知》,我州积极组织各县市开展申报工作,石屏、建水等9个县市已完成示范创建方案编制,并由州人民政府向省级推荐,目前省级正在审核中,暂未公布最终名单。
下一步将继续支持、引导、发挥好各地的优势特色,争取更多项目,补齐产业短板,壮大产业规模,力争我州更多县市进入“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名单。
二、推动种养循环,促进绿色发展方面
按照《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 ,2021年,我州蒙自、石屏、开远等6个县市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每个试点县1000万元奖补资金),建机制、创模式、畅循环,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完成粪肥还田面积58.71万亩。
制定印发了《2021年红河州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红河州2021年农药减量化工作方案》,成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专家指导组,加强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培训169期,培训人数9454人次;开展绿色防控和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134期,培训人数12480人次;红河州增施有机肥393.43万亩,完成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436.3万亩次;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红河州1888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69%。
下一步将扎实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为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打牢基础。继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生物菌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在蒙自、石屏、开远等6个县市连续五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每个试点县每年完成粪肥还田10万亩以上。
三、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乡村发展方面
2021年,州委组织部印发了《红河州关于“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各级党组织责任。2021年7月举行帮扶人才出征仪式和召开红河州“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推进会,进一步部署工作任务,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目前红河州已选派1385名具有专业技术水平、扎实业务能力和基层服务意愿强的优秀人才与红河州1365个村(社区)结对子,实现红河州行政村(社区)人才挂联支持全覆盖,选派人才支持村(社区)达100%。定期不定期通过电话抽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专家人才到岗开展工作情况,同时,各帮扶人才定期上报帮扶工作情况。截至目前,各类专家人才到所服务的村(社区)开展帮扶服务3520余次,制定帮扶措施和意见建议800余条,举办各类培训100余次,培训人数10000余人。
“十四五”期间,将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定向服务、人才项目引领、借力合作支持等方式,助力现代农业发展、集体产业壮大、乡村文化繁荣、乡村基层治理和生态宜居建设,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感谢你对我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