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500-457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10-14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61号提案的答复

顾刚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红河州中医药资源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第261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州委、州政府及时组建相关中医药资源产业发展工作机构,加强领导,把中医药资源产业管理体系作为破瓶颈、抓落实的重点,设立州级中医药资源产业开发的领导机构,有意识地将中医药资源产业作为红河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和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具有中医药生产和开发利用经验的龙头企业或领军队伍引入红河州落地、实施相关项目,争取利用边贸优势将中药资源产业(包括技术、产品等)打入东南亚市场”的办理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组建机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红河州中医药资源产业发展,2022年3月创建了“州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链长是州委常委、秘书长晋洪江,副链长是州政协副主席、州工商联主席李满,专班由州科技局牵头,专班办主任是州科技局局长刘杰,目前专班工作人员10人均已到位开展工作。2022年3月创建了“州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链长是红河州委副书记、州委组织部部长应亥宗,副链长是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红芬、王全,州政府副州长李国民,专班由州农业农村局牵头,专班办主任是州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珖菻,目前专班工作人员15人均已到位开展工作。

  二是统筹谋划、推进工作。红河州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州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闯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特色之路、“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蝶变之路的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统筹谋划、努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制定了《红河州“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育龙头、建平台、创品牌、拓市场、扩影响”的工作主线,全面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红河州农业农村局成立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工作组,由州农科院、州经作站、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作,带动区域内产业由原材料产出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截止2021年末,红河州中药材种植企业8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从业人员14139人。

  三是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梳理出中国医药企业100强,甄选精准招商目标企业,主要为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上半年赴广东、山东等地与多家龙头企业对接,州内确定云南生物谷、云河药业、红河云百草为链主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为持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链奠定基础,进而推动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积极争取利用自贸区红河片区的优势,将中药资源产业打入东南亚市场。

  二、关于“州级相关部门统计分析,摸清红河州中医药资源的家底尤其是中医药人才现状,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体制做好人才准备,在人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做好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参评工作,提高其待遇和收入水平”的办理情况

  一是上下联动、加强统计。为摸清红河州中药材资源的家底,2019年以来,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在红河州农业科学院生物药与特色作物研究所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建立红河州13县(市)中药材产业统计平台,对红河州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情况进行产业动态监测,分季度、年度对红河州中药材产业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季度及年度报告。

  二是摸清底数,搭建平台。“十三五”以来,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主营业务收入从2015年55.04亿元增加到2021年9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红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万亩,中药材产量达16万吨。弥勒灯盏花药业“灯盏细辛”被评为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云河药业排名国家“中药企业品牌百强”之列,获“中国驰名商标”;红河云百草进入全省医药企业前十名,弥勒、泸西、红河、绿春、屏边、金平被评为云南省“云药之乡”。

  三、关于“州委、州政府以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发展要求为契机,争取项目资金,培育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同时坚持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对中药材农业生产给予相应政策性补贴,利用红河州偏远山区的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环境优势,重点加大珍稀濒危中药材野生抚育和人工繁育研究,时机成熟时成立规模化、现代化的中药材生产的种业基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的办理情况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打造生产基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科技特派团,以屏边、金平、红河、绿春、泸西、弥勒6个“云药之乡”为重点,积极推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半野生栽培等种植模式,加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用。2017-2020年,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四部门授予的“朱有勇院士工作站”在红河州农科院挂牌成立,通过3年在红河州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模式研究,朱有勇院士及其团队的成果在红河大地开花结果,3年共计投入经费360万元。今年下半年,云南省科协的林下中药材专家工作站也将在红河州农科院建立,预计每年投入经费30万元支持林下中药材发展研究。下一步,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将继续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

  二是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绿色发展。红河州农业农村局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地理标志认证、GAP规范化认证、绿色有机认证。弥勒、泸西、红河、绿春、屏边、金平先后被评为云南省“云药之乡”,红河灯盏花获GAP规范化认证,红河灯盏花、泸西除虫菊、金平人参、金平砂仁先后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新认证有机、绿色中药材包括灯盏花、滇黄精、白芨、乌头、姜、草果、三七、金银花、云南重楼、八角等品种,共奖补认证企业资金103万元。

  三是保护种质资源,带动产业发展。中药材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是中药材产业的“种业芯片”核心,红河州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动“种业芯片”育种工作,红河州农科院先后在屏边县、金平县、蒙自市等地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及繁育基地,建立三七、三七近缘种(野生三七)、重楼、黄精等珍稀濒危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鉴定、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研究。红河州农科院与红河学院合作,依托“院校合作”平台,成功申报建立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红河试验站,为红河州中药材产业链体系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多年的带动发展,截止2021年末,红河州三七、草果、砂仁、南板蓝根、八角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90万亩。

  下一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将推进蒙自市、弥勒市、泸西县、石屏县以万寿菊、三七、黄精、生姜等品种为主的优质原料药种植,加快南部县市南板蓝根、砂仁、草果、八角等药食同源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大幅提升“道地”中药材水平。力争到2025年,红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130万亩、16万吨左右,建立11个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9个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基地达20万亩。

  感谢你对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2年7月25日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