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423-762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10-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22号提案的答复
熊学亮委员:
您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红河州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建议》的第276号提案,已经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长期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进一步推动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红河州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整合发改、自然资源、农、林、水、能源、文旅等多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走深走实。
关于建议一:借势聚力,成事兴业。
一是持续加大项目争取。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申报红河州2022—2025年“双重”项目,已完成可研编制并进入国家重大项目库推送,项目总建设规模为营造林148万亩;草原修复2万亩;石漠化水源工程531处,项目投资68885.8万元,其中,红河州滇东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一期)涉及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泸西县、屏边县、金平县8个县(市),建设规模营造林100万亩;草原修复2万亩;石漠化水源工程531处,总投资48992.8万元;红河州滇中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涉及石屏县,建设规模营造林48万亩,总投资19893.00万元。2021年以来,争取到位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资金16840万元,分别是:202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资金77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580万元),州级(前期经费)预算120万元;2022年红河州滇中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9090万元;正在争取202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34924万元。
二是持续加大合力共治。充分融合发改、林草、农业农村、水利、能源、文旅等多部门资源,加快推进我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多部门合力,实施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推进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产业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地力提升等建设,切实改善石漠化地区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带动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共计治理岩溶面积145.2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61.2万亩,项目区新增林草植被面积4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约1.95个百分点,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近125.05万吨,有效改善了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根据2021年第四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十个石漠化监测县现有石漠化面积共340万亩;第三次监测的八个石漠化监测县面积已从352万亩减少到252万亩,五年间直降100万亩,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三是持续加大石漠化治理+产业融合发展。把石漠化治理与特色林果产业、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产业、体育文旅产业、森林康养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治理石漠化、发展产业化的积极性,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如江苏澳洋、陕西海升、深圳爱果果、云南赢创、云南吉成等企业采用公司全额投资,实施石榴、枇杷、苹果、柑橘等的农林产业基地和森林康养建设项目。
四是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抓牢《“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利用沙漠、戈壁、石漠化以及荒坡荒滩等地区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新模式的政策机遇。优化红河州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空间利用,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草(药)”的立体发展模式,恢复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畜牧业、中草药种植等特色产业,探索形成可再生能源、生态修复和特色产业多位一体、治用并行的石漠化治理发展体系。2021年12月15日红河州人民政府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红河“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的相关协议,因地制宜、科学充分地在红河州石漠化地区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探索和创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十四五”期间,红河州规划建设新能源项目51个,总装机602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11个装机18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个422万千瓦,项目主要分布于泸西、弥勒、开远、个旧、建水、蒙自、石屏、红河等8个县市。经与石漠化数据比对,其中光伏项目涉及利用石漠化面积4840公顷,项目建设将按相关要求和设计方案,实现“农光互补”“林光互补”,助力乡村振兴和“双碳”实现,不断为我州石漠化荒山点石成“金”并赋能红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于建议二:康养文旅,重点突破。
一是国家石漠公园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三五”以来,红河州立足实际,充分挖掘集中分布的喀斯特资源,积极构建国家石漠公园,目前,三个国家石漠公园已获国家林草局批准建设,分别是建水天柱塔国家石漠公园、泸西白石岩国家石漠公园、弥勒云峰山国家石漠公园。石漠公园的建设,将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带动生态休闲农林文旅发展, 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统一。
二是石漠化治理区森林康养产业取得新突破。弥勒可邑小镇、太平湖森林小镇是我州石漠化地区发展文旅产业的典型案例,小镇在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石漠化的前提下,着力于生态修复、生态治理,规模化发展生态花木园林产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木屋企业合作开发木屋博览园及现代木结构建筑研发,围绕大生态农林产业+大生态服务产业,融合全域旅游、度假小镇、科研示范、秀美山村、产业升级、森林文化、田园科普、运动体验等内容,采用客土造林的方法,实现了太平湖地区的“生态修复促蝶变、石漠旧貌展新颜”,打造了融“旅游、度假、娱乐、科普、会议、运动、赛事、养生”于一体的生态化、产业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三是在石漠化地区发展多元生态产品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州坚持典型引路发挥示范作用,在石漠化治理中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牧、林果、林旅等复合生态建设。如:开远市利用地域优势结合石漠化治理发展苗木产业成效显著;石屏县领先在石漠化生态修复中引入使用种植菌根苗;个旧市在石漠化治理中种植名贵中药材龙血竭主要原料—龙血树3000株取得成功;蒙自、个旧、弥勒等结合近年来肉牛、奶牛养殖,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利用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特色种养,发展巨菌草等饲草种植。目前我州林下资源开发244.8万亩,其中林下药材81.97万亩,林菌150万亩,绿化观赏苗木7.9万亩。
关于建议三:红河模式,全面创新。
一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十三五”以来,针对石漠化治理积极对外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项目。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云南建水县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一期工程项目,实施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机理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肯尼亚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共建红河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开展干热河谷区农林牧复合经营产学研平台试验示范项目,填补了我国干热河谷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研究野外研究站的空白。
二是积极推动治理建设模式创新。为解决生态修复项目投资标准低、资金筹集难的问题,“十三五”期间,红河州积极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强势推进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十三五”以来,红河州共筹集108.83亿元国土绿化资金,其中,上级项目政策性资金40.15亿元,银行融资18.68亿元,社会资金50亿元,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土绿化累计455.45万亩。大部分县市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创新模式,打造了很多特色和亮点。
三是积极推动生态—产业链融合发展创新。“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蒙自西北勒石漠化综合治理脱贫之路,“生态修复促蝶变、石漠旧貌展新颜”的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石漠化治理模式,“昔日石漠荒山,今日绿意怏然”的开远农林产业模式。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红河模式。截至目前,全州林果种植面积298.72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基地244.8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借势聚力,积极争取各级项目支持,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因人制宜、因市制宜地合理规划治理工程、产业布局,加快成立红河州林业投资开发公司,进一步加强与农发行、国开行合作力度,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采用F+EPC+O模式,与央企合作,投资100亿元,大力发展大径材储备林,经济林果,林下经济,油茶建设、生态种养、森林食品等多元生态产业,活化资源产权要素,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价值转换,依法依规做好石漠化综合治理光伏产业项目、农牧业特色养殖项目用地保障等核准工作。以“抓铁有痕”“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干劲,使红河州石漠化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质的提升,红河山川更加秀美。
感谢您对红河州林草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
2022年9月27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惠芳,0873-3743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