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403-984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10-31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48号提案的答复
彭海员委员:
您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大边境疫情防控力度 全力维护红河州疫情防控大局的建议》的第248号提案,已转交我委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以坚如磐石的韧劲,坚决打好“党建引领”阵地战
州委书记赵瑞君高度重视抓党建促疫情防控工作,专门作出批示指出,“抓好基层党建对促进疫情防控、乡村治理、宗教治理、湖泊革命等基层治理至关重要”,要求“下狠功夫、实功夫推进全州基层党建,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检验组织工作成效的关键。”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是“国之大者”,是当前压倒一切的“责之要者”,也是当前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压紧压实各级书记抓边防机制。全面落实“五级段长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边境线段长负责制,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同志分兵把守、各部门分工负责,今年以来,30名州级段长巡查责任边境线96次,86名县级段长开展巡查500余次,145名乡级段长开展巡查2000余次,1749名村级段长严格执行24小时巡逻值守制,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下沉一级、分段负责,统筹力量共同抓好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着力构建“一乡一阵地、一村一堡垒、一户一哨所、一人一哨兵”的全方位立体化边境管控新格局。
(二)锻造坚强有力基层战斗堡垒。一是深化“国门党建”。继续推行“军警地”共建、“云岭先锋”系列创建活动和“红旗飘飘”工程,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活动,整合边境县海关、外事、边防检查等部门党组织共驻共建,共同抓好组织建设、巡逻巡防、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号召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实际行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开展好卡点值守、人员管控、物资保障、核酸检测、垃圾清运等服务工作,将一个个社区、小区打造成为严密、安全的“抗疫堡垒”。坚持党建带群建,发挥共青团、妇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和群众组织作用,组织动员群众打好强边固防、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二是落实“三个建强”,做好常态防控。疫情防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做好打大仗、硬仗、持久战的准备,要在建强网格、建强队伍、健全制度上下功夫,夯实防疫抗疫基础。坚持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网格上,确保服务群众零距离,将党组织设置与网格融合推进,做到关键环节有组织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顶上。开展“两个专项行动”。落实“双整百千”四级联创机制,深入开展边境地区基层党建“查漏洞、强弱项、补短板”和边境县党员空白村(居)民小组“清零”行动,采取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到绿春、金平、河口3个边境县对61个抵边村(社区)、255个抵边村(居)民小组党组织开展摸排,13个村(社区)党总支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督促3个边境县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整改“四张动态清单”。三是整合群防群治队伍。整合农村党员、护边员、界务员、民兵、边民等力量,建设正规化、规范化、战斗力强、纪律性强的专职护边守边队伍,在边境沿线开展全天候巡逻,做好管边控边、网格化管理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等工作。组织力量下沉网格,把参与“网格化”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的主要内容,划分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责任区,实行机关单位包片、干部职工包点、普通党员联户,安排人员全部深入一线、下沉到城乡社区,逐户逐人全面排查边境县外来人员进出情况,坚决管住用工企业、管住出租房屋、管住证件,彻底铲除“三非”人员居留生存土壤。
二、以守边为国的拼劲,坚决打好“人民战争”自卫战
针对边境管控短板弱项、问题漏洞,州委作了专题研究分析,出台了《红河州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大管控”行动工作方案》,制定了全面加强疫情防控边境管控“大发动、大培训、大排查、大消杀、大管控、大督导、大奖惩”7个方面30条工作措施,切实从严从紧抓好边境管控和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出台《红河州边境地区提级管控措施》,全面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力争发生疫情后消灭在抵边村,严防疫情向内地外溢。共划定240个抵边村组为缓冲区,对人员确需进入的,按照“谁接纳、谁负责”原则,由接纳方负责填写进入边境管控地区接纳申请,签字按手印后由网格员初审、网格长审核、村委会(社区、生产队)第一书记审批后开具通行证明,持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健康码、通信行程码、通行证明和个人有效身份证明接受卡点查验后方可通行;进出管控区内耕作、务工须向乡镇政府申请办理通行证,凭通行证进出;跨国婚姻配偶等外国籍人员严禁进出管控区;抵边村组夜间实行静态管理,22时至次日7时人员非必要不得进出村组。人员无论进出后,网格员都对轨迹如实登记,并跟踪核实。要求各抵边村组辖区(缓冲区)、边境一线值守人员执行每3天1次全员核酸检测;抵边村委会除抵边村组(缓冲区)外的其他村小组、边境乡镇其他重点村(由边境县根据实际划定)、非边境乡镇但“三非”人员及涉毒人员较多的重点村,执行每周1次全员核酸检测;边境3县县城区域每14天进行1次全员核酸检测。对定期核酸检测区域全面开展“敲门行动”,建立定期核酸检测人员台账(人员、每次核酸检测日期),每次核酸检测后登记一次并逐人核对一次,对漏检人员必须于24小时内补检;边境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应同时进行抗原检测和核酸采样送检;进出边境乡镇人员必须持有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入河口、金平、绿春三个边境县的人员,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达后12小时内再完成1次核酸检测;离开河口、金平、绿春三个边境县的人员,需持有48小时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末次双采双检)。
二是全面升级人防物防技防力量。人防方面,全州设置边境防控点1004个,非抵边防控点165个,日均投入各方防控力量达6695人,确保24小时不间断抵边巡逻值守。出台《红河州边境值守人员工作纪律》,对值守人员加强纪律教育,分类施策,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制度、闭环管理和“六大纪律”要求,确保边境值守人员零感染、零死亡、零参与犯罪。建成边境联防所134个、抵边警务室35座、“国门安全屋”107个。按照“有用、管用、实用、可持续”建设思路,规划建设边境技防设备4748个点位6176套设备,建设联防联控大数据平台和134个联防所信息化设备,预算投资4.4亿元。
三是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联防联控。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作用,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用少数民族语言说明讲解、用好“村村响”大喇叭大力宣传教育边民群众自觉遵守和做到不串门、不聚会、不办客(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不赶集、不靠近铁丝网、不靠近值守卡点、不接纳境外亲朋好友、不接触境外物品,提高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确保每个边民群众对政策规定、操作流程、违法行为、责任后果知晓到位。制定《红河州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大奖惩”工作方案》,提高群众举报跨境违法犯罪奖励金额,今年以来,收到群众举报线索27条,抓获人员11人,兑现举报奖金13万元。积极创建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组织开展抵边村委会(社区)“无疫村”创建。
三、以攻城拔寨的干劲,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是抓严“外防输入”。在各地高铁站、火车站和入州主要交通卡点对入(返)州人员严格进行“六必查、三必问、一登记、六处置、三交接”疫情防控措施;细化完善各行各业防控方案,提高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国内疫情形势变化,发布《关于对来(返)红河州人员实行分类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对来(返)红河州人员按照风险等级划分为A、B、C三类地区,分类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红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A、B、C三类地区划定适时动态调整公开发布。及时转发省指挥部办公室关于疫情预警以及入返滇涉疫人员管理措施的通知,切实降低疫情输入传播风险。
二是抓牢“内防反弹”。发布《关于在全州开展“全民戴口罩”“全民扫码”行动的通告》《关于全面从严加强社会面疫情防控的通知》,要求全州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要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单位主体责任,从细从严落实单位疫情防控“六个严格”措施“严格员工个人防护、严格每日健康监测、严格人员外出管理、严格涉疫人员排查、严格落实‘全民扫码’行动、严格控制聚集活动”;督促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卡点全面落实“三查一严格”(即:查规范戴口罩、查体温、查“两码”,严格落实社交距离“一米线”)常通风、常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要求17个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疫情防控”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本单位、本行业管理;全面加强社区落实“三个一”(一个疫情服务处、一套防控表、一块专题宣传栏)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下发《红河州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强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的通知》,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药店、学校、培训机构和托幼机构、民政服务机构、工业企业、工贸园区、口岸通道、进口冷链食品、跨境货运、快递、外卖、物流行业、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客运站、火车站、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和旅游场所、住宿、沐浴等公共场所、抵边村寨、交通卡点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实行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从业人员和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可根据检测对象选择单检或 10:1 混检)。核酸检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预警,启动相关应急措施,做到“逢阳必报”“逢阳即报”“接报即查”。落实“四早”措施,尽早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同时组织疫苗攻坚行动,确保适宜人群应接尽接,加快构建全民免疫屏障。截至8月16日24时,全州累计供苗1072.28万剂,累计接种1064.23万剂,目前库存7.68万剂。3岁以上适种人群已接种第一剂392.79万人,任务完成率99.30%;完成第二剂(全程)接种387.69万人,任务完成率103.45%;18岁以上人群加强剂已接种284.36万人,完成率100.40%;60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接种61.75万人,接种率为92.35% ;全程接种58.85万人,接种率为88.01% ;加强接种51.63万人,接种率为98.70% 。
三是抓实“严防外传”。河口、金平发生疫情期间,在沿边村委会、抵边村组出村通道设置防控点156个,严格检查过往人员身份证、健康码、行程卡、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通行证明,检查过往车辆和所载物品,并测量人员体温。抵边村组村民每天2次健康监测,3天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严格边境3县出入管控,进出河口、金平、绿春3个边境县均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离开须持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及通行证明。重点地段增设查缉卡点,按照“六必查、三必问”要求,逢人必检、逢车必查,最大化减少边境人员流动。发挥村民自治管理作用,对参与走私、偷渡等跨境违法犯罪的村民,除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外,按照村规民约处理,曝光公示违法行为,且不再享受政策奖补。结合“敲门行动”,广泛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强边固防政策普及、“小手拉大手”等活动,编制《疫情防控知识问答》《个人防护须知》等“口袋书”,运用“真人示范”“抗疫直播”等方式,做到政策上门、告知上门、服务上门,增强群众的防疫意识、抗疫自觉和防护能力。
四、以分秒必争的干劲,打好“提升防疫能力”攻坚战
(一)加强资金筹措,加强防疫物资保障。红河州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专班职责及分工,及时对中央、省、州级疫情防控有关补助资金进行分配下拨,并在资金使用环节加强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有关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安全合规。2020至2021年,红河州本级共到位各级疫情防控资金29233.9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7110.23万元,省级补助894.8万元,州级补助21228.93万元,已支出29049.2万元,执行率为99.37%。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省、州拨付边境3县的疫情防控资金共计3780.96万元。2022年,红河州本级共到位各级疫情防控资金37728.7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4312.00万元,省级补助3100.00万元,州级补助2000.00万元。
(二)全面强化医疗防疫业务培训。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大培训”工作。一是在认真总结实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组织编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应急处置实战方案(试行)》,围绕疫情报告、应急响应、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风险人群管控、风险区域管控、隔离转运、环境消毒、医疗救治和哨点监测、社会面防控、信息报送和发布、物资保障等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对疫情防控指挥人员分级分类开展培训。二是强化专业队伍培训,通过录制一批教学短视频、编印一套防控操作手册、组建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培训课件库,组织流调溯源、隔离转运、消毒消杀、核酸采样转运检测等15支队伍,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分级分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全覆盖培训,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应对处置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制定《红河州疫情防控与处置“大培训”工作方案》,建立红河州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大培训”师资库,精准链接干部疫情防控需求,全面提升干部疫情防控处置专业化能力。同时,提升群众防控意识和能力。4月25日—5月29日,州指挥部办公室及各工作组共开展了专业队伍业务培训33场次、培训共计37354人;县市共开展了流调、隔离、救治、消杀、交通、医废、网络等业务培训868场次、82895人,州县共计培训120249人。同时邀请省级专家在河口举行“现场+视频”培训5场,全州600多名流调溯源及封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消杀及隔离管控、民生保障等工作人员参训,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医疗服务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明确提出疫情防控“不准随意以疫情防控为由,拒绝为急危重症和需要规律性诊疗等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要求,为相关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杜绝出现因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等而耽误病情的情况。同时,统筹疫情防控工作“专业和社会”相结合,大力挖掘民营医院、零售药店、学校医务室及企事业单位中有卫生相关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人员潜力,组织培训合格后纳入相应的疫情防控工作队伍,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使群众的日常医疗需求能有效保证。
感谢您对红河州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8月18日
(联系人:杨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