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344-33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11-0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73号提案的答复
戴春杰代表: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实施红河南部茶叶大品牌战略的建议》第273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们主要围绕“红河州茶产业现状、相关扶持政策、品牌宣传、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办理,红河州商务局、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红河州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协助办理。
一、红河州茶产业总体情况
2021年,行业部门统计全州茶园面积40.28万亩,产量2.9688万吨,农业产值6.242亿元,有机认证茶园面积2.9180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8607万亩,全州有茶叶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茶叶初制所79家,专业合作社118个。截至2022年5月31日,在全州取得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34家企业中,红河县3家、元阳县5家、绿春县8家、金平县5家,共计21家,占全州取得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许可企业总数61.8%。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政策和资金帮扶情况
自2018年开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以来,省级相继出台了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支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云南省“十大名品”、“十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申报、支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等扶持政策,支持全省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九大重点产业的发展。
茶叶产业在享受以上扶持政策的同时,省级还出台《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政策》等专项扶持政策,文件明确以“先建后补、取证后补、按量奖补”的原则对获得绿色、有机茶园,茶叶初制所,绿色食品(茶叶),有机农产品(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补。2020、2021年全州共有19家企业申报,共获得488.27万元奖补。
自2019年开展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以来,绿春县选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向州级提交《云南省绿春县“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方案》,州级将绿春向省级做了推荐。绿春县已入选为2022年度“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获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1年,州级出台了《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三年行动计划》,文件明确:一是建立绿色有机认证奖补机制,由州级财政对首次认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每亩分别补助2万元、4万元,证书到期续展的每亩均补助1万元;二是建立名牌名品创建奖补机制,首次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州级财政一次性奖励200万元。获南省“10大名品”第一名至第三名州级财政分别奖励60万元,第四名至第十名分别奖励50万元,获省“10 强企业”的一次性奖励100 万元,获省“20 佳创新企业”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三是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奖补机制,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一次性奖励200 万元,被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一次性奖励50 万元。2021年茶产业共获得207万元奖补。
(二)有机认证重点帮扶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我州农业绿色有机化发展,以问题为导向,争取州委、州政府支持。根据近3年我州在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中有机产品认证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由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红河州有机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和思路,形成《红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红河州有机产品认证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报告》呈报州委、州政府,得到州委、州政府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州委办公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1年3月1日印发了《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方案》(红办通〔2021〕7号),方案中明确了抓有机、创名牌和育龙头的工作目标,建立了相应的奖补机制,其中,包括对新认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持续认证企业的补助,有效解决我州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增长较慢和证书有效性的问题,为我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重点对绿春县茶叶有机化发展给予重点帮扶,从2018年至今,我们结合绿春县茶叶产业发展和申报茶叶“一县一业”的实际,多次聘请有机产品认证专家到绿春县进行有机产品认证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共260余人参加培训。同时对有意向申报有机茶叶的基地进行实地帮扶和指导,实地了解基地建设、生产技术和管理情况,向企业相关人员介绍有机产品认证基本知识;就如何按有机生产方式进行管理、怎么施有机肥、生物农药以及常用病虫草害防治的物理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引导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按有机产品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积极申报有机产品认证、走农业有机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共帮扶企业或专业合作社30余家。2018年12月,原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拨给绿春县有机办10万元、拨给绿春县市场监管局5万元用于有机产品认证的工作经费。
三是加强有机认证产品证后监督管理,为打造我州过硬的“绿色食品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有机产品认证证后监管:一是组织开展有机产品“认证乱象”专项整治和日常检查,重点检查获证企业的产地环境是否发生变化,获证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是否持续符合认证时的要求,督促有机认证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有机产品标准要求从事有机产业。同时,加强对认证机构认证过程合法合规性的检查,督促认证机构加强证后管理和服务。二是结合绿春茶叶“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积极组织开展省级有机认证产品有效性监督抽查和州级风险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完成18批次省级茶叶有机认证有效性监督抽查和州级风险监测工作。
四是对红河州南部茶叶生产企业给予重点帮扶,从厂区规划、厂房布局、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给予指导。截至2022年5月31日,在全州取得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34家企业中,红河县3家、元阳县5家、绿春县8家、金平县5家,共计21家,占全州取得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许可企业总数61.8%。下一步,计划在继续加大新增企业取证帮扶力度的同时,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入手,不断提高企业自我管理水平,提升红河州南部茶叶及相关制品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三)标准制定情况
主要针对绿春县茶叶标准制定给予重点帮扶,在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对口绿春县推进“标准制定”技术扶贫工作中,我们联合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局指导绿春县开展“绿春茶”系列5项团体标准制订工作,5项团体标准于2020年10月发布。“绿春茶”系列5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将上海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与绿春县特色农产品实际结合起来,为推动产品入沪销售奠定了技术基础,提高了“绿春茶”公共品牌产品的质量,规范了会员企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为,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红河州茶产业的快速升级、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品牌宣传推广情况
一是红河州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创造性开发了梯田四季、红河有礼系列品牌,“玛玉茶”更是作为“红河有礼”,被红河州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开发成伴手礼。伴手礼分为“梯田四季”礼盒版、平装版及饼茶收藏版。同时,开展了“当来自哈尼梯田的云雾好茶遇上建水紫陶,茶醒了,陶醉了!”等一系列宣传。
二是组织红河州特色文旅企业参加了在昆明海埂会堂举办的云南省“奋斗百年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红河专场,现场展示以茶叶、红米、建水紫陶为主的红河特色产品,彰显红河州“三千四百年”的文化魅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采收成本增加。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采茶工价格持续上涨,且采茶工难找,茶农以提高鲜叶采摘价格吸引采茶工,增加了茶叶生产成本。
二是初制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我州许多初制厂机械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茶叶采摘技术和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规格不一致。
三是产品附加值低。我州茶叶多为初级产品,结构单一,茶企业各自为政,大大小小的茶叶生产厂家各自都有自己的牌子,质量、包装参差不齐,叫得响的茶叶品牌少。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提升红河南部茶叶品牌形象的影响力,强化红河南部茶叶品牌形象。
一是广泛宣传,提升茶叶知名度。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优势,联动中国网、云报文旅传媒等新媒体平台持续、精准开展红河茶叶宣传推介,不断提升红河茶叶知名度。坚定不移地把茶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精准脱贫的重点产业来抓。通过多种形式做好茶叶生产工作,力促科学管理,合理采摘,尽可能增加茶农收入。
二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扶持省、州级的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全力打造好以“玛玉茶”、“秀峰”系列 、“哈尼龙井”、“龙谷湖”等系列产品为主的“哈尼生态茶”品牌,充分发挥茶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走出去,开拓省外茶叶市场。
三是注重科技转化,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量。抓好科学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提高茶叶种植水平;做好新品种引进和试种,将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引进种植;注重茶叶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
四是统一标准,提升茶叶品质。逐步从新扩茶园、茶园培管、采摘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加大低产茶园改造、良种、机械化管理推广力度,引导茶农建设一批高产稳产茶园,提高茶叶的单产、质量和亩产值;加强技术指导,做好茶园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的标准化技术培训和指导,严格标准,建设茶叶标准园,生产出高质量茶叶,循序渐进,带动我州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对我州茶叶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8月8日
(联系人:李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