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340-59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11-0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77号提案的答复
俞枢根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第277号提案,《关于突破矿山瓶颈制约 打造绿色低碳新型建材工业园区的建议》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目前,全州现有投资百万以上的建材生产企业277家,包括混凝土加工类企业62家、墙体材料52家、砂石料开采企业52家、水泥生产企业23家及其他企业88家。其中规上企业64家,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3.48亿元。以现状看,红河州建材产业仍处于“散、小、弱”的传统初级阶段。建材企业分布散,仅蒙自市工业园区椅子山片区一直作为绿色新型建材园区规划发展。建筑材料以生产水泥及水泥制品为主,大部分建材主要应用于州内工程建筑施工领域和装饰装修领域,部分供应州外市场。你所提的“州、市两级政府根据园区目前实际情况,加大对园区内企业的支持力度和州政府及州林草部门进一步协调对接省级林草部门,早日解决林地征占问题,积极突破矿山瓶颈制约,为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解决资源问题,为下一步更好地打造绿色低碳新型建材工业园区,进一步增强园区内企业发展信心和发展后劲打好基础”的建议对助推红河州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红河产业强州有较大积极意义,我局会积极采纳建议,认真研究谋划,尽快落实见效。
一、高位统筹谋划新型建材产业链发展
“十四五”开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九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落实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提升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全产业链素质整体提升,有力有效推动产业强州建设,成立州委产业创新发展委员会及其产业保障推进办、产业链链长办、重点项目办和12条产业链工作专班。红河州建立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李梅为新型建材产业链链长,高位推进红河州新型建材产业快速发展。以“链长制”为突破,在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通过补齐短板、精准招商,营造产业集聚效应。
二、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链建设情况
(一)聚焦发展目标。根据《红河州产业链推进工作评价办法(试行)》目标任务要求,2022年要实现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5亿元,新增企业地方税收总额3000万元,新纳规升规升限企业4户,新引进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4个、新投产项目3个。截至7月底,完成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41.33亿元,达到目标任务的75%,完成新纳规升规升限企业5户,新投产项目1个,完成新增一般纳税人资格企业12户。鼓励各县(市)、综保区、经开区和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进行项目跨区域异地流转,使项目与产业规划相符合、与资源禀赋相匹配、与要素保障相衔接。积极筹划储备新项目,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一批有实力能支撑的绿色新型建筑材料企业。
(二)明晰发展思路。以推广绿色建筑为先导,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开展精准招商,打造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拓展市场辐射省内外及南亚市场,引领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通过对红河州建筑、建材市场和资源情况的分析研判,重点打造工业废料回收利用、绿色装配式建筑、石膏、石材、木材五个方面的新型产业链,变“废”为宝、低“碳”绿色、脚踏“石”地、借“木”生财、展翅“膏”飞。一是做新“工业废料产业链”。红河州工业废料具有产生量大、堆积量大、使用量少的特点,2021年工业废弃物约2700万吨,存量690万吨。做新“工业废料产业链”,要引进PC装配式配套项目,充分利用磷石膏、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等资源,建成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发展可循环绿色经济。二是做强“绿色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装配式建筑具有建造成本低、建筑品质高,资源能源节约,建筑垃圾减少,性能多样、设计灵活等特点。齐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在蒙自投资5亿元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主要生产钢构件、钢筋桁架楼层板、新型加气砼墙板砌块等,目前年产值在2亿元左右,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综合销售收入20亿元,带动劳动就业2000人,综合税收预计年缴1亿元以上。进一步通过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技术普及,开展试点先行等方式健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机制,引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三是做优“石膏产业链”。红河州石膏主要分布红河县、元阳县、建水县,已探明储量超过1.5亿吨。其中,红河县石膏探明储量约1.26亿吨、远景储量12亿吨,具有探明储量大、品质优良、易开采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年开采量仅为20万吨,产值约6000万元。按照“培育+引进”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好红河县石膏资源优势,打造“优质天然石膏产业基地”。通过做优石膏产业链,精深加工天然石膏矿,预计年开采量达200万吨,按照每吨产值7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15亿元、是当前产值的25倍,远景规划年开采1000万吨,产值可达70—100亿元。四是做大“石材产业链”。红河州石材资源(大理石、青石)主要分布在屏边、元阳、建水、弥勒四个县市。鼓励引导“散小弱”企业抱团整合,推动石材加工产业由“小规模零散”向“上规模集群”转变,实现科学开采、精深加工、产业聚集,做大“石材产业链”。如,屏边县大理石储量达20亿立方米、约56亿吨,目前年开采量仅为3.3万立方米,年产值约3000万元。做大“石材产业链”后,预计年开采量达100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产值3000元计算,大理石产业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是当前产值的100倍。五是做精“木材产业链”。红河州木材产业具有采伐指标多、出材量大、质量优质的特点,年砍伐指标为240万立方米,而2021年仅使用73.2万立方米,且多为初加工后运往沿海地区,目前产值仅为8.8亿元。通过精深加工延长木材产业链,按每立方米产值3500元计算,木材年产值将达到60亿元,是当前产值的7倍。
(三)精准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方式,围绕资源禀赋积极引进沿海地区“高、精、特、新”建材项目。州委常委、链长李梅率队赴福建,拜访考察福耀玻璃、福建鸿生集团;州政协副主席、副链长孔令清与专业招商企业上海中产集团进行了网上会谈,与瑞图发展公司、江西商会对接,目前正在推进尾矿开发利用相关项目;州住建局局长、专班主任徐小松率队赴昆明,对接了中科创投公司、上海绿地、中安海博集团和泉州商会、厦门商会,并邀请其到红河州考察投资。编制下半年赴四川、重庆、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招商行动方案,初步拟定目标企业14家。截至7月底,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链共外出招商3次,对接商会和企业20余家。新签约项目2个,总投资1.45亿元;确定意向投资项目2个,预计协议投资1.53亿元;促成屏边、红河县人民政府与厦门商会签订框架协议2份,涉及项目3个,其中木材项目5亿元、大理石项目10亿元、石膏项目50亿元,框架协议总投资65亿元。
(四)抓实跟踪督办。按照“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要求,产业链专班围绕项目深入企业开展走访活动,建立走访服务机制,链长、副链长及专班领导多次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实际困难,助企纾困。针对在建和前期重点项目中,涉及建设用地、林地手续、规划环评、节能审批、水电路、安全生产许可证等14个方面问题,组织召开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链重点项目推进协调会,向各部门“派单”7份共19个问题,目前已解决问题2个,正在解决10个,剩余7个将攻坚克难抓紧研究解决,促进项目有序推进。
(五)强化政策支撑。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7〕65号)、《关于印发< 云南省绿色装配式建筑及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要求,立足全州绿色新型建材产业现状、目标任务和发展思路,制定出台4方面政策。一是编制《红河州绿色新型建材引导目录》,引导使用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认证的绿色建材产品。委托云南省产业化研究中心编制,计划于2022年11月前完成;二是编制《红河州绿色新型建材施工、验收技术导则》。通过严格把控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监督关,大力推动全州建筑企业使用绿色建材,委托云南省产业化研究中心编制,计划于2022年12月前完成;三是起草《关于促进红河州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促进红河州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制定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工作目标及企业奖励等措施意见。现已完成第一轮征求意见,待完善后报州政府审定;四是编制《红河州石膏产业发展规划》,准确把握石膏行业发展态势、市场风向,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产业规划。委托山西中矿石膏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计划于2022年11月前完成。
红河州新型建材产业现已初具规模,针对现有矿山资源量少,新规划的采矿权前期工作推进困难的问题,下步我局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全力支持椅子山片区绿色新型建材园做大做强,并依托“链长制”、产业链工作专班、行业协会等机制多措并举,加大政企联动工作力度,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工作格局,不断推进红河州绿色低碳新型建材工业园区建设和促进新型建材产业链协同发展。
感谢你对红河州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