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22741-547
- 发布机构: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09-08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对州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95号建议的答复
李捌先等代表:
你们在红河州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将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哈尼梯田核心区一体化发展纳入南部振兴重要内容》第295号建议,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哈尼梯田的保护范围为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梯田,它拥有众多“金字招牌”,是红河最有潜力走向全球的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中央、省委高度重视哈尼梯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提到哈尼梯田,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哈尼文化的传承寄予殷切期望。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上明确提出要将哈尼梯田打造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全球性旅游目的地。
哈尼梯田保护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森林保护、生态系统修复、水利配套设施、传统村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全要素保护,涉及面广,工作繁杂,资金需求大。你们在建议中提到的问题,概括下来主要有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传承面临挑战、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你们提出的“将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哈尼梯田核心区一体化发展纳入南部振兴重要内容,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等建议,切合当前实际,对解决当下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局已采纳并就你们提出的建议认真研究讨论、制定办理方案、深入实地调研、扎实推动办理。
一、坚持规划优先,系统谋划“四域”发展
2011年12月21日,经省政府批复同意《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2011—2030)》颁布实施。在此基础上,还编制了《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解说与展示系统专项规划》等规划,有效促进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发展。2015年8月,为进一步完善“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哈尼梯田规划体系,哈尼梯田管理局启动了元阳县梯田片区、红河县梯田片区、绿春县梯田片区、金平县梯田片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委托中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和《元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红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绿春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金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等5部规划。
(一)《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编制情况。2016年12月,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州政府在蒙自召开《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以下简称《总规》)编制工作汇报会。会上,中国建筑设计院编制团队对《总规》编制基本情况作了汇报,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县分管副县长,四县梯田管理部分负责人以及州级相关部门领导根据各自的职能,对《总规》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总规》内容,增强《总规》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会议原则通过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待四县区域保护发展规划完成后一并上报审批。
(二)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梯田的区域保护性规划编制情况。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后,于2018年12月,分别在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召开征求意见会,编制单位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建议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于2019年5月提交哈尼梯田管理局。2020年3月上报州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经分管领导审阅后,按要求再次征求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等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意见,根据提出的意见建议,编制单位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改,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和完善,四部规划已修改完成。2021年10月,根据州规委会要求,哈尼梯田保护发展指挥部办公室再次征求了四县和州级相关部门意见,反馈给编制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下步工作计划。一是按照州委、州政府要求,进一步对规划编制进行修改完善。二是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进行评审,交由州人民政府报州人大审批后公布实施。对四县区域性规划进行评审,交由红河县、元阳县、金平县、绿春县人民政府分别报各县人大审批后公布实施。通过科学编制规划,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重点和整体、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关系,多措并举推动哈尼梯田永续利用,全力保护哈尼梯田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为哈尼梯田保护提供了充分的执法依据和法律保障。
二、厘清职责职能,构建科学高效管理体系
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哈尼梯田保护发展工作,2001年1月成立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07年8月成立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2014年6月更名为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加挂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牌子),2019年1月更名为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将文物部门管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职能,农业农村部门管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职能,林草部门管理国家湿地公园职能统一划归哈尼梯田管理局,整合了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理顺了哈尼梯田管理职责关系。与此同时,元阳县成立了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管理委员会(副处级),红河、绿春、金平县也相继成立了哈尼梯田管理机构(正科级),全面负责哈尼梯田日常行政管理工作。2015年12月,成立了以州长为主任,分管副州长为副主任,州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县长为成员的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对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利用重大事项进行协调研究和决策。同时,建立了由39名相关专家组成的第一批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的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决策咨询和参谋作用。
三、组建工作专班,系统调研保护管理工作
为做好新时期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工作,州委2021年7月11日召开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专题会议,会议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组织修订《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州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联合调研组,全面系统调研哈尼梯田在管理体制机制、森林、水系、梯田、村庄、文化、生态、交通、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21年11月下旬,调研组研究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为《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完善、更好地做好哈尼梯田保护发展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2年,我局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组织修订《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过程中,我们将专题研究哈尼梯田保护区范围内政府、市场、农民三者之间权、责、利关系,深刻分析政府、市场主体和农民要素投入与回报的关系问题,充分考虑政府、市场、农户各利益相关的作用,考虑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主体作用、农户的参与作用,平衡好保护原貌完整性与发展旅游业态经济性、古朴风貌与现代性功能、游客与原住民三个辩证统一关系。积极探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多方参与机制,构建哈尼梯田生态与文化保护的多元、长效补偿机制,破解政府、企业、农民权益保障不均衡,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资源基础、发展潜力、制约因素、政策需求与发展路径不匹配、不协调等问题。并根据各方面意见建议,修订《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法律条款,实现哈尼梯田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将紧紧围绕哈尼梯田保护发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以及联合调研发现的问题,一如既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传承好哈尼梯田千年稻作文化、保护好良好自然生态环境、记得住乡愁的基础上,守住梯田的“形”和“魂”,保护好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和歌舞、服饰、饮食、节庆、民俗等丰富独特的文化系统。着力把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作为一体化、区域化来谋划发展,全力打造哈尼梯田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样板、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全球性旅游目的地。下一步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保护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一是调整保护管理规划。适当调整《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和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对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进行科学管理、长远规划,与土地利用、旅游发展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为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划定界限,确保哈尼梯田永续发展利用。严格执行《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导则》《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村庄民居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和开发保护范围,注重保护遗产区原始风貌、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突出传统特点,全力保护好哈尼梯田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建立市场准入和行业标准制度,提高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准入门槛,依法依规、科学合理、高效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发展和利用工作。三是创新管护模式。持续推进数字红河哈尼梯田项目,落实哈尼梯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实施梯田灌溉系统修复工程,沿用“赶沟人”“守林人”等传统管理方式,对沟渠、水源林进行保护和管理,并在遗产区探索设立哈尼梯田监测员、守林员和赶沟人等相关公益性岗位,确保遗产区内每一片树林、每一条沟渠、每一块稻田、每一个水源点都有专人巡视、管护。
(二)用好生态优势,维护群众利益。一是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高标准农田。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持续开发高端红米系列产品,抓紧推进梯田红米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响梯田系列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梯田附加值,最大限度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增强群众保护哈尼梯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景区群众参与旅游发展,依托景区资源发展种植养殖、餐饮住宿、特色旅游商品生产等,不断拓展民族演艺、文化创意、特色民宿等产业和领域,把村寨变景区、农民变旅游从业者,让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公司牵头、农户主体作用,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龙头企业,共同保护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双绑”利益连接模式,着力提高梯田耕作综合产值。在遗产区普及“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电商物流产业,大力推进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等单品大数据应用试点,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三)做强旅游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根据哈尼梯田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发农耕文化体验、农耕技艺互动、水碾红米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参与等群众与游客高度融合的文旅体验项目,加大对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民族文化展示;实施《哈尼古歌》常态化展演,打造“三节一宴”(即哈尼族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以及哈尼长街宴),深入挖掘《哈尼民族四季生产调》《哈尼阿培聪坡坡》等传统民族文化的舞台艺术价值;大力开发深度体验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度。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搭建智慧康养旅游平台,将“吃住娱乐购游”及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实现智慧化旅游出行;建设梯田农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区块链服务平台,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电商物流产业,为农产品、文化产品的品牌提升和质量追溯提供基本的基础技术支撑。利用新兴媒体介绍哈尼梯田四季美景,推介销售哈尼梯田生态优质农特产。
(四)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抓项目带动发展。积极申报哈尼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区)、数字红河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修复治理、“三张牌”示范区建设、创建“5A”景区等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保护、大发展。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哈尼梯田“四素”资源,着力培植绿色生态、文化创意、群众增收的产业。打造提升红河哈尼梯田品牌,着力构建哈尼梯田独有的生态产业系统,实行品牌增值、强化品牌管理。全力推动梯田区域业态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区域品牌效应,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反哺形成保护利用优势。
感谢你们对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2年8月3日
(联系人:杨耀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