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22740-887
- 发布机构: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09-08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对州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36号建议的答复
李勇成代表:
您在红河州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南部振兴促进全州协调发展》的第36号建议,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政府《关于加强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的决定》(红发〔2014〕34号),明确了哈尼梯田保护范围为“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即元阳县的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牛角寨片区,红河县的甲寅、宝华片区,绿春县的腊姑、桐株片区,金平县的阿得博、马鞍底片区约20万亩梯田。哈尼梯田遗产区均位于红河州南部,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的问题,南北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南部发展瓶颈突显,特色优势产业培植仍存在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龙头企业带动弱、品牌效应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传承好哈尼梯田千年稻作文化、保护好良好自然生态环境、记得住乡愁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综合整治、守正创新,着力打造哈尼梯田“金山银山”,努力探索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一、《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编制情况
2011年12月21日,经省政府批复同意《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2011—2030)》颁布实施。在此基础上,还编制了《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解说与展示系统专项规划》等规划,有效促进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发展。2015年8月,为进一步完善“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哈尼梯田规划体系,哈尼梯田管理局启动了元阳县梯田片区、红河县梯田片区、绿春县梯田片区、金平县梯田片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委托中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和《元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红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绿春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金平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等5部规划。
(一)《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编制情况。2016年12月,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州政府在蒙自召开《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以下简称《总规》)编制工作汇报会。会上,中国建筑设计院编制团队对《总规》编制基本情况作了汇报,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县分管副县长,四县梯田管理部分负责人以及州级相关部门领导根据各自的职能,对《总规》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总规》内容,增强《总规》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会议原则通过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待四县区域保护发展规划完成后一并上报审批。
(二)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梯田的区域保护性规划编制情况。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后,于2018年12月,分别在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召开征求意见会,编制单位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建议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于2019年5月提交哈尼梯田管理局。2020年3月上报州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经分管领导审阅后,按要求再次征求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等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意见,根据提出的意见建议,编制单位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改,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和完善,四部规划已修改完成。2021年10月,根据州规委会要求,哈尼梯田保护发展指挥部办公室再次征求了四县和州级相关部门意见,反馈给编制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存在的问题。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自2015年底启动以来一直在不断推进。在此期间,工作进度受到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首先,《规划》编制、征求意见、评审时间过长,规划相对滞后,随着遗产地发展变化,需对规划作调整、充实、完善。其次,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此项工作与哈尼梯田保护范围划定相关联,需相应调整和完善。
(四)下步工作计划。一是按照州委、州政府要求,进一步对规划编制进行修改完善。二是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进行评审,交由州人民政府报州人大审批后公布实施。并对四县区域性规划进行评审,交由红河县、元阳县、金平县、绿春县人民政府分别报各县人大审批后公布实施。通过科学编制规划,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重点和整体、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关系,多措并举推动哈尼梯田永续利用,全力保护哈尼梯田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为哈尼梯田保护提供了充分的执法依据和法律保障。
二、哈尼梯田保护和利用负面清单编制情况
在哈尼梯田的整体范围内(遗产区、缓冲区),拥有2张世界级名片、5张国家级名片、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9个中国传统村落,但围绕文物保护、污染防治、湿地公园、民族文化、农耕稻作等方面的负面清单不清晰,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和开发保护范围迫在眉睫,项目落地执行需要有据可依。州哈尼梯田保护发展指挥部所属专项工作组及其成员单位,对照职责职能、对照本系统、本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整理编制、动态补充、量身定制出综合完整的哈尼梯田保护和利用负面清单势在必行。
2022年2月28日,州哈尼梯田保护发展指挥部及时下发了《编制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和利用工作负面清单的实施方案》,启动负面清单编制工作,真正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负面清单编制工作包括:文物保护、自然资源和规划保护发展、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传统村落和村庄发展、湿地公园和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农耕稻作保护和农业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发展、水资源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业产业和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审查和准入机制、保护发展和利用资金监管、产品质量监管、法制保障建设等15个方面。此项工作由指挥部下辖的各专项工作组及其成员单位,以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人民政府对照职责职能,共同完成。目前,各项工作负面清单已完成收集汇总、组织汇编工作,因涉及面广、内容事项多,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负面清单编制完成后,将提前为决策提供参考,从源头上统筹实施好保护发展和利用工作,坚决守住保护的底线、发展的红线和利用的上线。
三、“数字红河哈尼梯田”建设情况
持续推进“数字红河哈尼梯田”项目建设是我局2021年以来的工作重点,也是州委州政府督办的重要项目。该项目立足于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管理机构、相关单位和片区居民(村民)的实际需求,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化梯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统一的数据业务平台,充分应用大数据等数字管理模式,赋能哈尼梯田保护发展工作,打造具有哈尼梯田特色的监测预警功能的数据库系统。具体建设内容主要有:基础数据库系统、人工巡查管理系统、遗产要素监测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管理系统、梯田资源管理指挥调度、预警管理系统、分析决策系统、“云”上梯田、哈尼梯田农产品溯源服务平台、监测中心等。目前,已录入各系统相关数据指标,初步建立哈尼梯田数据库,实时查询和管控梯田、森林、村庄、空气质量、遗产、灾情等各种数据,初步形成了监测及时、管理有效、促进保护、提升农民收入的数字梯田系统,为管理和执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坚持绿色发展,打通“绿金”转化通道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作为一体化、区域化来谋划发展,全力打造哈尼梯田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样板、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全球性旅游目的地。
(一)全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突出“绿色农业”和“特色旅游”,积极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扶持当地群众利用自身优势参与旅游开发,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业经营服务。适度发展农家乐、乡村客栈、特色旅游村等乡村生态游。通过举办哈尼族开秧门、十月年、长街古宴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经济雏形,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康体养生和农事体验成为繁荣哈尼山寨,富裕哈尼人民的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红河哈尼梯田的活态保护。2021年,梯田保护区共接待游客633.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7.53亿元。元阳县共发展乡村客栈266家,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间接带动100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
(二)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南部生态优势、梯田资源,以种植梯田红米为主体,种养结合、稳粮增效,辐射带动和建立南部梯田综合种养基地,向梯田遗产区推广稻鱼共生、稻鳅共生和稻鱼鸭共生等综合种养模式。并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鱼苗,以身边的脱贫致富的事例带动当地群众思想蜕变。稻渔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综合效益,清泉、红米与古歌,增强了遗产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确保了梯田有人种、种得好。目前遗产区共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20.06万亩,综合总产值15.75亿元。运用“互联网+梯田红米”销售模式,深度开发梯田红米、禽、蛋、鱼等梯田特色生态农产品。牵手阿里巴巴集团,启动元阳红米官方旗舰店,注册了“阿波红呢”和“元阳红梯田红米”等系列商标。开展梯田红米有机认证,成功推出红米糊、红米茶、红米酒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哈尼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蛋等原生态品牌深受青睐,梯田系列农产品效益稳步提升。
(三)坚持“共保、共建、共享”。深入推进“阿者科”计划,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双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子。阿者科村先后共接待游客3.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91万元,共举行4次旅游分红大会,户均分红达7246元。“阿者科”计划获评“教育部第四届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紧紧围绕哈尼梯田保护发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认真分析研究《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发展2022年重点项目》,围绕“四素同构”生态保护,秉承“保护支撑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理念,深度践行“三个工作法”,将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并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联系哈尼梯田保护重点工作包保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通过考核、激励机制,做强做大遗产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南部综合实力,逐步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下一步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保护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一是坚持规划优先。严格执行《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导则》《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村庄民居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和开发保护范围,注重保护遗产区原始风貌、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突出传统特点,全力保护好哈尼梯田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建立市场准入和行业标准制度,提高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准入门槛,依法依规、科学合理、高效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发展和利用工作。三是创新管护模式。持续推进数字红河哈尼梯田项目,落实哈尼梯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实施梯田灌溉系统修复工程,沿用“赶沟人”“守林人”等传统管理方式,对沟渠、水源林进行保护和管理,并在遗产区探索设立哈尼梯田监测员、守林员和赶沟人等相关公益性岗位,确保遗产区内每一片树林、每一条沟渠、每一块稻田、每一个水源点都有专人巡视、管护。
(二)用好生态优势,维护群众利益。一是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高标准农田。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持续开发高端红米系列产品,抓紧推进梯田红米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响梯田系列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梯田附加值,最大限度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增强群众保护哈尼梯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景区群众参与旅游发展,依托景区资源发展种植养殖、餐饮住宿、特色旅游商品生产等,不断拓展民族演艺、文化创意、特色民宿等产业和领域,把村寨变景区、农民变旅游从业者,让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公司牵头、农户主体作用,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龙头企业,共同保护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双绑”利益连接模式,着力提高梯田耕作综合产值。在遗产区普及“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电商物流产业,大力推进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等单品大数据应用试点,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三)做强旅游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根据哈尼梯田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发农耕文化体验、农耕技艺互动、水碾红米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参与等群众与游客高度融合的文旅体验项目,加大对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民族文化展示;实施《哈尼古歌》常态化展演,打造“三节一宴”(即哈尼族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以及哈尼长街宴),深入挖掘《哈尼民族四季生产调》《哈尼阿培聪坡坡》等传统民族文化的舞台艺术价值;大力开发深度体验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度。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搭建智慧康养旅游平台,将“吃住娱乐购游”及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实现智慧化旅游出行;建设梯田农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区块链服务平台,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电商物流产业,为农产品、文化产品的品牌提升和质量追溯提供基本的基础技术支撑。利用新兴媒体介绍哈尼梯田四季美景,推介销售哈尼梯田生态优质农特产。
(四)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抓项目带动发展。积极申报哈尼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区)、数字红河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修复治理、“三张牌”示范区建设、创建“5A”景区等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保护、大发展。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哈尼梯田四素资源,着力培植绿色生态、文化创意、群众增收的产业。打造提升红河哈尼梯田品牌,着力构建哈尼梯田独有的生态产业系统,实行品牌增值、强化品牌管理。全力推动梯田区域业态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区域品牌效应,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反哺形成保护利用优势。
感谢您对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2年8月3日
(联系人:杨耀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