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002-218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10-22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89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红河州委: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配送型”向“自主型”转变的建议》第189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州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但是服务效能的同步提升仍然是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题,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点,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如何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贵委在提案中所提的建议内容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的部署安排,针对提案中的各项工作建议,我局将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开展相关工作,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关于激励乡村文化能人参与乡村文化公共事务,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高度重视乡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和培养工作。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推荐工作,选拔500名左右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并在入选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中遴选200个左右项目进行资助。经过逐级推荐,我州建水磐松手作陶艺坊潘娟、红河县阿扎河乡哈尼族民歌传承会陈习娘和红河龙韵休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李文成功入选,成为全州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示范带头人。下一步,根据乡村文化旅游能人具备的条件和作用发挥效应,我局将对全州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情况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全面了解掌握基本情况,重点把农村文艺骨干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列为乡村文化能人进行培养,并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和联系服务、强化实践锻炼、开展项目扶持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
二、关于建立多元参与条件下“共享·共通”的内生型乡村文化建设机制
目前,全州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地域上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总体上看北部较强于南部,内部县市较强于边疆县,而且差距不小。提案中建议各地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符合本村特色的文化项目,激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我们认为这项措施十分可行,主要的途径就是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申报工作,可以激发当地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近年来我州经过积极申报,石屏县龙朋镇(彝族歌舞)和建水县临安镇(紫陶)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命名为2018—2020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红河县(哈尼族乐作舞)和弥勒市巡检司镇(彝族阿哲歌舞)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今后我们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参照国家和省级的做法,争取制定州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实施方案,以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位纳入评选范围,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为100个。
三、关于创新“供给内容”为农村和农民精心打造优秀文化产品和必需的科学文化服务
近年来,全州各级文艺创作单位一是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疫情防控工作、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主题积极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舞蹈、小品、曲艺、歌曲等作品,打造了一批针对农村和农民的优秀文化产品。其中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立足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创作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创作题材舞剧《流芳》并在省内外成功展演。二是积极推进文艺服务基层工作。全州每年组织开展“文艺下基层”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惠民演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法律进农家”集中示范活动、戏曲进乡村等活动900余场。三是通过举办州级和县级赛事活动,进一步加大民族广场舞推广力度,积极打造红河州群众广场文化品牌。每逢各种法定节日和地方民族节庆活动,各地社区和农村文艺队伍异常活跃,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气氛和农村祥和景象。但是正如提案中建议指出“重娱乐、轻实用;重文化、轻科技”的现象存在,这也是我州各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短板。所以,我们将制定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加强与科协、科技、农业农村、司法、民政、卫健等部门协调配合,组织乡镇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优势,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更多便捷有效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四、关于改革“供给机制”进一步放大文化服务效应
提案中建议指出,要使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从上而下的“配送型供给”向自下而上的“自主型生产”转变,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积极调动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项目制”的方式支持和扶持农民的自发、自觉、自主创造。根据我州目前实际,文化和旅游部门主要掌握和提供两条农民“自主型生产”渠道,一是在县市文化馆专业艺术人员和文化服务志愿者的辅导下,乡村农民文艺表演队自编自创节目,并通过视频方式传送到本地网络媒体上和公共文化云上传播宣传。二是在州、县两级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时,当地农村文艺表演队主动争取自发自觉参与演出活动,积极展示自己的特色。由于时间有限和节目质量的要求,乡村农民表演的节目较少。所以我们在制定印发《红河州2021年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的实施方案》时,积极支持把送戏下乡与各地乡村开展“村晚”活动紧密结合,并把演出时间从以前的60分钟调整为90分钟。“村晚”活动主要由乡镇综合文化站统筹组织,突出当地农村文艺队参与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时间安排合理,演出地点原则上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去年以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乡村“村晚”活动,并给予活动直播经费上的项目资金补助,但是由于我州乡村技术专业人才缺乏,加之没有多余经费保障,所以没有积极申报得到资金补助。目前,全州现已发展社区和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6500余支,总人数达95000余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基本保持稳定。今后我局将加大督促指导工作力度,争取乡村“村晚”活动得到上级的项目资金支持。
五、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培育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目前,全州134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均有专人负责管理,据统计,共有专兼职人员和公益文化岗位1351人,其中主要以村两委干部兼职人员居多,乡村文化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我们将认真组织各县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支持培养一批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乡村文化骨干,全面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感谢你们对我州公共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8月31日